国际博客:不要孩子的40个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15:21 青年参考

  ::博客主人TamsinEvans::编译徐澄

  法国作家克琳娜·马耶尔最近出版了新书《不要孩子的40个理由》。该书一问世就“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马耶尔现身说法,通过对自己养育子女经历的描述分析,总结出一系列理由,证明她的观点——生儿育女不明智!

  一些人也许会说,马耶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仅凭这一事实,她就能称得上一位“生育问题专家”。另一些人可能认 为,她是个“伪君子”。谁知道她的孩子(一个10岁,一个13岁)的想法?尤其是当读到母亲的这本新著时,这两个小家 伙会怎么想呢?比如这句话:“某些日子,我真后悔生了他们!”

  马耶尔的论点读起来就如同一个“黑色警戒”:生孩子疼痛不堪;奶孩子苦不堪言;小家伙就如同一群小野人,消灭 你的性生活,榨干你的银行存款,让你的事业半途而废,让你的自由和睡懒觉的权利丧失殆尽。

  另外,按照马耶尔的说法,如果你选择加入“造孩子行业”,你就会被迫去“塑料主题公园”度周末:光顾快餐店, 用呆滞的目光盯着动物园里毫无趣味可言的动物。而且,最最重要的一条是,你得到的回报是一个家庭——一个待你如女仆的 家庭。

  这些都是马耶尔手册里记载的一些关于为人之母的一些事实,她的结论是:“要孩子就意味着超负荷工作。”也许养 育尽职尽责和富有同情心的下一代,可以试图矫正世界上的各种问题?这一说法是否太过牵强了?

  马耶尔试图增加一条“无私心的”辩解——“目前世界上的孩子已经太多了(而不是我不想生,不愿生),为什么还 要生孩子,增加地球的负担呢?”这一点说得挺在理。也许马耶尔的一些“信徒”可以领养一些无父无母的孩子,从而减轻世 界上孩子太多的问题。不用分娩,不用喂奶。但是有了孩子,晚上的时间也就随之泡汤了。

  虽然马耶尔认为,孩子破坏了父母的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很多父母也破坏了孩子们的生活。

  ::博客地址http://blogs.guardian.co.uk

  小布什迟来的“领悟”

  ::博客主人MarkTran::编译Candy

  “到了最后,我们才明白,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可能帮助伊拉克人民获得了自由,但同时也践踏了他们的 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把我们(驻伊美军)称为‘侵略者’,希望通过任何手段迫使我们撤军。”

  ——美国老兵

  一直以来,小布什在回答媒体关于“对伊战争”的各种后遗症时,都极力避免将他的“得意之作”与30年前把美国 拖入困境的“越南战争”相提并论。但就在最近,他已经不再隐瞒自己对伊拉克驻军的忧虑了,并主动在演说中对两者进行比 较,希望从越南战争吸取经验,或是从处理战后日本和战后韩国的实践中,甚至从影片《沉静的美国人》中,找出解决目前驻 伊美军问题的最佳方法。

  小布什迟来的“领悟”让我感到宽慰,但他的脑袋还是缺了根筋。面对一群经历过生死劫的退役老兵们,他所演说的 并不是赞许和关怀政策的实施,而是给他们上了一堂关于“对伊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历史课。这就像在林肯总统面前介绍 奴隶制的坏处!一名普通美国人在美国著名互联网报纸《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Post)评论说,布什政府 在处理退役军人政策的问题上实在无法自夸,结果颇为惨不忍睹。

  他写道:“我们与其去夸夸其谈越南战争带来的启示,倒不如实际关心那些退役士兵的真正需要。我们不能漠视这些 曾为国做出贡献的英雄们,他们的医疗开销、再就业、住房以及心理问题,都应该得到国家的重视。”

  让我们继续讨论伊拉克驻军问题。现今,世界格局已不再是30年前的状况了,越南的情况和现在伊拉克的问题也不 尽相同,正因如此,美国军队不该在伊拉克长期驻守,而这点,也是刚刚从伊拉克退役回来的几位士兵们的心声。

  就在小布什发表上述演说的几天前,这几位士兵向《纽约时报》讲述了他们在伊拉克的亲身经历和对战争的看法。

  他们说:“到了最后,我们才明白,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可能帮助伊拉克人民获得了自由,但同时也践踏 了他们的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把我们(驻伊美军)称为‘侵略者’,希望通过任何手段迫使我们撤军。”

  早在2006年小布什提出“伊拉克和越南”的比较论之时,微软公司与全国广播公司合作的有线新闻频道(MSNBC) 的主持人基斯·欧伯曼(KeithOlbermann)就发表了著名的“越战教训”。他分析道:“如果你(小布什)不 需要伊拉克有稳定的自主政府的话,就尽管往伊拉克土地上输送我们的士兵吧,直到那里成为人间炼狱!如果你所推动的这场 战争会让伊拉克丧失民族精神,那你和伊拉克都会完蛋。不信,那就去问问你的前辈林登·约翰逊吧。”

  (::注:约翰逊为美国第36任总统,1961年发动了越南战争,并错误地使越战扩大化,导致5.8万美国人 和300万越南人在战争中丧生。)

  ::博客地址http://blogs.guardian.co.uk

  

  伦敦国家艺术馆馆长到美国去找?

  ::博客主人CharlotteHiggins::编译凰浦

  查尔斯·叟马累·史密斯在当上英国伦敦国家艺术馆馆长的第五年时,终于向管理层递上了辞职书。就这么重要的位 置来说,只上任5年便离职是相当不正常的。关于他的离任,坊间谣言四起:有人说是权威人士暗示让他离职;有人说是他的 个性或做法不得人心,无法取信于艺术馆的员工。既然史密斯先生的离职是必然的,那下一任馆长又会是谁呢?

  来自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的加布里勒·费纳迪,会是我的首选。他年龄合适,而且在普拉多美术馆干得很出色,稳坐 馆内第二把交椅,深受尊重。不过,他在普拉多工作一帆风顺,得到上司信赖,有一定自由度。让他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去伦 敦重新开始,恐怕并不容易。

  另一位候选人也是雄心壮志,希望能在事业上有所改变。他就是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主管史蒂芬·杜切。在他的领导 下,泰特艺术馆发展成了深受艺术爱好者喜爱的另类艺术馆。

  不过,猎头们还是扩大了搜索范围,去了大西洋的彼岸——美国。然而,美国艺术馆总监们拿的年薪,可是比在英国 的同行们多太多了。

  估计这次还是让英国本土人士担任这个职位。当然,也曾有过例外。如1987年任英国国家艺术馆馆长的,正是美 国人尼尔·麦克格雷格。当时只是一本杂志主编的他,被认为是蹊跷的获胜者,但正是他带领英国艺术走向了辉煌灿烂,直到 现在,他对英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力仍不可忽视。

  伦敦国家博物馆的下一任馆长究竟会是谁?让我们耐心期待着9月公布结果之时吧!

  

  ::博客地址http://blogs.guardian.co.uk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