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客:美国有多少胖子是个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14:04 青年参考

  博客主人CarlBialik::编译徐澄

  美国究竟有多少人肥胖?答案取决于你是询问他们有多少人肥胖,还是实际测量他们有多少人肥胖。

  一项由非营利组织美国健康信托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营养不平衡和缺乏运动,美国肥胖率处于上升趋势,肥胖 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该组织首次依据3年前的成年人肥胖率,给美国各州排定肥胖人数座次。这些数据完全依据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CDC)“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世界上持续开展的规模最大的有关健康状况的电话调查),以各州 肥胖率为基础,推算出美国全国肥胖率为24.3%。

  然而,根据CDC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而估算的结果,美国成人肥胖率为32.2%(该研究完成 于2003~2004年)。这一直接测量所得的全国肥胖率,高于此次最新公布的任何一州的肥胖率。在这次研究中,受试 者通过电话自述是否属于“肥胖大军”,而这正是问题所在。身高体重属于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所以很难相信人们自述的一 切全都属实。英国皇家药学会(RSM)去年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将CDC的电话调查和直接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 果发现了人们自述身体数据的两大错误。女性倾向于低报体重;男性自述体重没问题,而身高水分较大。

  由于肥胖率是根据身高和体重按照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来确定,所以诸如此类的错误自然会人为压低人口肥胖率 。如果一个人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大于等于30,那么他(她)就属于肥胖之列。

  具体公式是:BMI=[体重(磅)÷身高2(英寸,1英寸=2.54厘米)]×703

  美国健康信托组织在其报告中坦言,电话调查确实有其潜在问题。该组织发言人劳拉·塞格尔称,电话调查得出的信 息是“基于各州的独立调查结论,从而得出的最佳可用信息”。她表示,电话调查“提供了重要的跨年代、跨州的跟踪信息” 。

  负责完成肥胖调查的CDC成人与公共

卫生部主任韦恩·贾尔斯表示,通过分析大趋势,“自报数据”是可靠的;但 在另一方面,调查也很明显低估了全美的实际“肥胖流行”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严格按照数学公式开展的“BMI测量”仍然问题多多。根据2002年的报告,调查中所称 的“肥胖”通常将非健康的超重,与肌肉发达的运动员和演员混为一谈。塞格尔说:“很明显,BMI不是完美无缺的测量方 法,因为它区别不了脂肪和肌肉。不过,很多研究人员通过BMI指数分析,进一步了解体重超标和肥胖的趋势、模式。”对 于不同患者个案来说,医生还应考虑到腰围和胆固醇水平等其他因素。

  ::博客地址http://blogs.wsj.com

  

  艺术陶冶性情是鬼扯

  ::博客主人Valhalla::编译Joy

  在美国纽约市生活的艺术家特别多,不管是公认的,或是自封的。混迹纽约市的芸芸众生,也特别喜欢附庸风雅,不 管是真懂,还是装懂。

  现在的纽约市到底还是不是前卫现代艺术的中心,我们暂且不去谈它。不可否认的是,纽约市几个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里到处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这里的得天独厚之处,就是任何人都能站在梵高或毕加索的画作前,似乎还能呼吸到从画里挥 发出来的油彩气味。在纽约苏荷区(SOHO)变得极度商业化与摊贩化之前的数十年,这里也真地住过些认真的艺术家。

  小时候的学校教育说,艺术是用来陶冶性情的,我后来才知道那是鬼扯。撇开技术层面的问题,我觉得艺术家想做的 ,是传达一种感觉给观者,并激起强烈共鸣,从而扩大这种感觉。想传达的感觉未必一定是美的,甚至未必是善的,但是应该 是真的。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里头最出名的画作之一是梵高的《星夜》(StarryStarryNight) ,看过这幅画的人,很难会只有“美”的感动。有一些更深层、更复杂的感觉,远远超越了画框范围的局限。我有个朋友去看 梵高画展,在画作前感动到痛哭。我是没有这么强的感受力的,但几次去现代艺术博物馆看梵高的画,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震 撼。原作的油画,不论是色彩或是厚度,在视觉上都非常强烈,而复制的海报或网络照片,则根本无法企及。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品非常多,也常常更换展览主题。我是去附庸风雅的,所以活着的艺术家几乎没一个知道名字 的。这样去看展览虽然有点无知,但因为没有成见,反而比较能专注于作品本身,而不是艺术家的大名或是市价几何。

  有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一字排开大约10多个像医院里装蒸馏水的大玻璃瓶,瓶子里头分别装了约8分满 的不明液体,颜色透明度与质感各异。每个玻璃瓶外都贴了标签,标示的内容物都是人体内循环的或是排泄出的体液。再看看 每个瓶中液体的颜色和质感,以及其中不明的悬浮物,一种非常强烈的不舒服感立刻爬上背脊。瓶子里装的是不是真如标签上 所标示的东西,其实不是重点,但这个作品很成功地激起我强烈的感觉,直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以前因为朋友的关系,认识了他在当地艺术圈里小有名气的表哥。虽说认识,其实也不过是一起上酒馆喝酒的交情。 这位表哥当时刚进行了一场表演,我没去现场看,听说是和另外两个同伴,全身裹满绷带,像重伤病人一般,痛苦万状,缓慢 但坚定地爬过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虽然我知道不该以目的论艺术,但就事论事,对这场表演,我不了解除了痛苦之外,他们的 表演究竟想传达什么感觉。

  有一阵子我常在纽约逛苏荷区,这个地方虽然到处都有画廊,但画廊的消费水平远超过我们这种白领小资产阶级的负 担。夏天周末倒是有许多人摆摊卖画和艺术品,摊贩艺术家的“造诣”没人审核、颁发证书,所以全看买主喜好。看到喜欢的 画,当场谈了价钱付现金,拿了画就走。摆摊的大多是画家本人,喜欢他的画风的话,甚至可以指定题材订画。他们虽然大多 还没闯出字号,但也有许多作品题材有创意而且技巧很好,当然也有很多在滥竽充数。这些画都卖得不贵,大多在1000美 金以内。如果找到喜欢的画,买来挂在

客厅当中,比挂名画的复制海报可有趣得多。

  另外有一次,我到华人聚集区欣赏一个

瓷器展,展览里也包括中国画家的画作,一些画很有“星垂平野卧”的大气魄 。虽然是原作,价格看来倒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有几幅我很喜欢,于是叫来旁边一个貌似打杂的中年男子,请他找来主办人问 价。他先问我对哪几幅有兴趣,然后指着其中一幅说,那是他画的,价钱可以商量。我听了眼珠子差点掉下来,还真是失敬了 。

  后来我买了两幅画,包括一幅这位画家的水墨画。画家邀我去他家看画,说是还有更大幅的作品。我跟着去了他的小 公寓,他一个人住,家里非常凌乱,到处挂满了他的画,有些裱了框,有些刚画好摊在桌上晾干,有些画了一半,有些画好了 但是大概不满意,卷起来被堆放在墙边。

  公寓虽然有厨房、客厅和卧室,但全被用来当作工作室兼仓库。画家很热情,介绍他得到的某个纽约市比赛的金奖, 顺便谈起最近完成的一些颇得意的作品。我发现他不但得亲自充当“公关”推销自己的画作,还要自己投资画纸、颜料甚至画 框,自己裱画装框,自己印宣传画册,注意各种比赛及画展的时间,报名参展、参赛,甚至要去画展帮忙,想办法卖自己的画 。

  艺术家的生活,好像也不是那么值得羡慕的。

  ::博客地址http://www.slate.com/blog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