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毒枭坤沙之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15:27 南方人物周刊

  读懂了坤沙,也就读懂了缅甸

  本刊记者 张欢

  问:您知道海洛因对人的危害,在成千上万的受害青年面前,您就毫无顾忌吗?

  答:我愿到任何一个想要禁止鸦片的地方去,愿意去曼谷,也愿意去美国。但是,不跟我谈判,海洛因就仍要传到世界各地。

  问:您怎样在老百姓中禁用毒品?

  答:凡吸毒者,一律枪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

  这段惊悚的对话发生在1983年,对话者是哥伦比亚记者戴尼斯·雷契勒和一个叫坤沙的男人。

  坤沙,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控制着“金三角”的毒品制造与流通,被人们称作“世界第一毒枭”。

  他有着一半的华人血统,一生征战无数。缅甸政府、泰国政府、中国国民党逃亡部队、缅甸共产党、佤邦游击队、国际禁毒组织、鸦片将军罗星汉……都曾经是他的敌人,也是他的朋友。在他死前,他还和曾与他不共戴天的缅甸将军们一起打

高尔夫球。

  他凭借毒品制作与流通大发利是,美国政府出资200万美元缉拿他,但他在自己统治的区域,严禁吸毒,发展农业。直到今天,金三角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怀念这位“掸邦共和国总统”。

  他曾拥有过一支过万人的部队,美式M-16步枪装备,配有苏制防空导弹,是缅甸境内最大的反政府军队。但他也尊重知识,创办华文学校,收留“文革”期间大陆逃来的知青,请他们做老师,称他们是“先生”。

  ……

  10月30日,经缅甸政府官员证实,风云一时的“金三角”头号大毒枭坤沙死了。这个曾经的世界头号通缉犯、缅甸泰国政府头号对手享年74岁。

  坤沙的前盟友兼掸邦叛军领导人姚色克上校透露:“他于10月27日死于仰光家中。”

  坤沙的秘书也宣称,坤沙已经去世,病因不明,但他一直患有多种疾病,并且半瘫痪。缅甸的一名官员证实了坤沙的死讯,并称其已经于10月30日下葬。一名墓地工作人员也证实了这次葬礼。

  国民党残军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20世纪下半叶,在亚洲南部以种植罂粟为生的各国人数超过一千万人,地域主要分布在萨尔江流域直至湄公河流域的大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区域面积之广大,相当于缅甸国土的三分之一,或者七个台湾岛加在一起的总和。(根据联合国禁毒署资料)

  这个区域就被形象地称为“魔鬼金三角”。

  早在1824-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期间,东印度公司就将罂粟种子运进了缅甸掸邦。1886年1月,英国吞并缅甸后,强迫掸邦人民大规模种植罂粟,生产鸦片,而且将这里的鸦片运抵中国,牟取暴利。直到1948年,缅甸重获独立时,鸦片种植已经遍布整个掸邦高原和中国、泰国、老挝部分边疆地区。

  英国殖民者将鸦片引进了金三角,但是真正让这片曾经的“世外桃源”改变成令人闻之色变的“金三角”,却很大程度上和一支从中国大陆溃败的军队有关——国民党败逃缅甸的“复兴部队”。

  1950年3月,在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的炮声中,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在和平解放的大势下,一支800余人的国民党残兵部队选择坚持自己的信仰,且战且退越过西南边界,闯入缅甸境内。这就是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李国辉的部队。随后他们在缅甸东部小孟捧与另一股残军第26军93师278团谭忠的部队会合,组建成立“复兴部队”。

  这支已经被蒋介石放弃的部队却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在内战战场上节节败退的他们来到金三角后,招兵买马,将缅甸政府军打得落花流水,割据地盘,俨然成立“国中之国”。

  随后蒋介石派原第8军军长李弥接管这支部队,成立“云南反共救国军”,扩充到近两万人,在缅甸无人能敌,甚至还组织了“反攻云南”的军事行动,一度占领沧源、耿马、双江、澜沧等县。但随后解放军发起反击,李弥军全线溃退,只得又逃回缅甸。

  “反攻云南”的军事行动虽然失败,但李弥却得到了台湾和美国方面大量的援助,他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国清迈府,东达老挝山区,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超过台湾将近7倍之多。队伍也迅速增至3万多人。李弥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只要我们乐意,随时可以攻取仰光,把缅甸变成我军的天下……”

  缅甸政府惊慌失措,武力无法解决问题,只好选择外交途径——向联合国申诉。当时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正是国民党台湾政府,在国际压力下,同时也担心李弥尾大不掉,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5000多国民党士兵撤回台湾。欲作“缅甸王”的李弥也回到台湾,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软禁生涯。

  此后,台湾派柳元麟收拾残局,他搜罗残兵,组织“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并任命了两个副总指挥,其中一个是段希文,这是一个对此后金三角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

  196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和缅甸总理吴努签署边界协议,同时接受缅甸政府请求,派人民解放军越境追击国民党军。在双方夹击下,柳元麟兵败缅北,第二次撤兵回台。这一次,部分国民党云南籍士兵留了下来,在段希文的率领下,留守金三角。1964年春,段希文率部向泰国政府投降,被改编为“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总部设在后来大名鼎鼎的小镇美斯乐。

  早在“复兴部队”时期,国民党残军就意识到鸦片的重要性。李国辉将部队一部分用来组织马帮贩运鸦片,获取军需。而段希文率部进驻美斯乐,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这里的经济来源——种植罂粟。他们一方面武力为马帮护镖,同时对鸦片业抽税。

  国民党部队在金三角开创“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先例,为缅甸各支反政府武装提供了样板。同时,在他们行军的过程中,几个缅甸少年加入其中受其影响,更是大大改变了日后金三角的政治生态,这其中就包括了日后两代大毒枭——“鸦片将军”罗星汉和“海洛因大王”坤沙。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坤沙(Khun Sa),1934年2月17日出生于缅甸掸邦莱莫山弄掌大寨, 属有中国血统的缅甸掸族。他有三个名字,中文名字叫“张奇夫”,缅甸名字为“关约”,“坤沙”则是泰国名字。他的先祖是从云南迁入掸邦居住的汉人,到坤沙已经是第八代。

  坤沙从小未读过书,三岁丧父,五岁丧母,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中,由其祖父和叔叔抚养成人。他从小就按世袭传统继承了其父的莱莫部落土司职位,因为掸邦之间盛行部族仇杀,坤沙年幼时一直在外躲避。

  就是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由李弥创立的“反共抗俄军政大学”,接受了基础的军事训练。

  随着1961年国民党残军的大败退,坤沙开始自己拉队伍,返回家乡继承了土司职位。此时的缅甸政府出于“拉一派,打一派”,削弱反政府军的考虑,也大力支持他的行动。坤沙抓住时机,立即向政府表忠心,把一支小型武装迅速扩大为集结着掸族和汉族绿林好汉的大型自卫队“弄亮地区民众自卫队”。

  从国民党残军身上,坤沙学到了两点:一是有了枪杆子腰才能硬,二是靠毒品才能养活军队。在“民众自卫队”的旗号下,他一方面扫荡小股贩毒武装,一方面也积极参与鸦片的产销活动,牟取巨额财富。

  1967年6月,坤沙组织了至今仍被人们称为“世纪商队”的贩毒队伍——500名武装人员,护送300头骡马和16吨鸦片到老挝,出售给当时老挝王国政府军总司令——温·拉迪功少将。

  然而,当这支队伍经过国民党军残部控制区时,由于坤沙一方不交纳“买路钱”,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此时,温·拉迪功少将大为紧张,一怕毒品丢失,会减少他的买卖,二怕此事张扬出去,“鸦片总司令”的恶名更会远扬四方。权衡得失之后,这位总司令决定扮演一名坚决保卫国土安宁的战士,他建议当时的老挝王国政府首相富马“以毒攻毒”,派遣王家武装“进剿”,装备有飞机的老挝王国政府军于是对正在激战的双方发动突然攻击,最后,坤沙军退回缅甸,国民党军残部退往泰国,而温·拉迪功却捡到了16吨鸦片。

  坤沙虽丧财折兵退回老巢,但元气并未大损,很快又恢复了昔日声威。而这次事件也让缅甸政府深感疑惧,决心铲除这颗“毒瘤”。

  1969年10月15日,刚到任的缅东北军区司令丹定上校,从司令部所在地东枝向坤沙发了一封“加急”电报,请他前往出席一次紧急军事会议,国防部已派出专机等候在腊戍。

  坤沙接电报后,踌躇满志,根本没有任何的戒备。他当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缅政府中的地位。于是,仅带了几个随从,欣然乘车出发。

  10月17日,当车行到离东枝不远的塘夷一地时,早有他熟悉的觉温少校在此“恭候”。不过,已不是以往的酒宴款待,等着坤沙的是,几十支乌黑的枪口。

  不久后,坤沙被押往仰光监狱。在那里,据说坤沙以一部《三国演义》度过了他5年的牢狱生活。政府没有公开宣判坤沙,外界所知道的消息,坤沙先生大约作为政府的“客人”在仰光受到“款待”。

  与此同时,缅军99师与东北军区、瓦城军区抽调了1万余人兵力,开展了对坤沙武装的大围剿。

  群龙无首,坤沙集团一时处境险恶。此时,坤沙的参谋长张苏泉脱颖而出,他迅速把残部纠合起来,且战且退,逃往丛山荒野,暂时蛰居起来。

  痛定思痛,张苏泉知道贩毒是受人唾骂的勾当,而贩毒武装又变为非法组织,不能再亮出这样的招牌。于是,他利用当地民族同缅政府矛盾,宣称其贩毒武装是“禅邦革命军”(又作“掸邦独立军”、“掸邦联合军”),作战的目的在于争取掸邦独立,制造和贩卖毒品只是为了“掸邦自立”的一种手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