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伊拉克战争的证人身份被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11:00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陶蹊

  美国及其盟友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继续拥有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个理由早已被证明是子虚乌有。当年,美国的决策者们之所以确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 名代号为“曲线球”的伊拉克“叛逃者”的“证言”。经过持续两年的调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60 分钟》节目,于近日揭示了“曲线球”的真实身份,以及美国情报机构是如何将他漏洞百出的“证言”,转化为支持发动伊拉 克战争的“确凿情报”的。

  1.“萨达姆一定会杀了他”

  2003年2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安理会公布了美国掌握的

伊拉克萨达姆 政权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继续拥有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有关证据,敦促安理会通过“授权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 军事打击”的决议。

  鲍威尔列举了许多证人证言,其中的一位证人,据称是曾参与萨达姆政权移动生物武器项目的伊拉克化学工程师。

  “在我们搜集到的关于伊拉克生物武器的大量情报中,最令人担忧的情况之一就是,用于制造生物制剂的移动式生产 设施的存在……虽然伊拉克的移动生产项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启动,但联合国核查人员当时只得到点滴的模糊情况 ,直到2000年才证实。提供这些证据的是一名见证人,是负责管理其中一个设施的伊拉克化学工程师。在生物制剂生产、 运行期间,他在场。1998年一起事故发生时,他也在场,当时,12名技术人员因接触了生物制剂而丧生……这名‘叛逃 者’现在藏身在另一个国家,因为他知道,萨达姆?侯赛因如果找到他,一定会杀了他。他作为目击者,对这些移动式生产设 施提出的证据,已被其他来源所证实。”

  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这次行动,是美国试图从安理会获得“战争授权”的最后努力。一个多月后(2003年3 月20日),美、英等国在缺乏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虽然推翻萨达姆政权被普遍认为是布什政府的既定 政策,伊拉克拥有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但对于布什政府来说,那名伊拉克化学工程师的证言, 无疑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

  2.挪用公款者寻求政治避难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报道称,那名伊拉克化学工程师名叫赖菲德?艾哈迈德?阿勒万,上世纪60年 代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999年11月,赖菲德以旅游者的身份抵达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随后向德国政府寻求政治 避难。赖菲德称,他在伊拉克政府任职期间挪用了公款,如果返回伊拉克,必将遭受牢狱之灾,甚至可能被处死,因此请求德 国政府给予他避难者身份。

  德国移民官员将赖菲德送至纽伦堡附近的一个难民安置中心,让他与一些有同样要求的伊拉克人一同等候处理。在难 民安置中心待了几天后,赖菲德的说法突然变了,他说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化学工程师,曾参与萨达姆政权的移动生物武器 项目,了解其中的许多内情。

  在海湾战争(1991年)之前,伊拉克曾经制造和拥有包括生物、化学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海湾战争一 结束,联合国安理会就通过了第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彻底销毁包括生物、化学、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20 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在伊拉克销毁了大量此类武器,伊拉克政府也声称,已经按照安理会决议的要求,“全 面、彻底、完全地”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然而,美、英等国政府并不相信萨达姆政权的这一说法。他们认为,萨达姆不会轻易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采 用“狡兔三窟”等手法藏匿这些武器,以躲避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检查。美国情报官员经常提到伊拉克的移动生化武器项目 ,认为萨达姆政权可能将生化武器的生产设备安装在大卡车上,从而混迹于其境内的数十万辆同类型车中,一边躲避核查,一 边生产。

  

  3.“揭秘”伊拉克“秘密基地”

  赖菲德自称可以提供有关伊拉克移动生化武器项目的情报,立即引起了德国情报机构的浓厚兴趣。德国联邦情报局将 他秘密送至仅有10万人口的小城市埃郎根,对其进行详细讯问。为了掩盖其“真实身份”,德国情报人员在内部文件中将他 称为“曲线球”。

  赖菲德称,上世纪90年代初,他是巴格达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中成绩最好的学生。毕业后,他被伊拉克军事工业委员 会看中,得以进入位于巴格达的“化学工程与设计中心”工作。伊拉克军事工业委员会曾由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米勒领导 ,主管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

  赖菲德说,位于巴格达东南16公里的耶尔夫?纳达夫有一处大型工业设施,对外宣称是一座“种子净化工厂”,其 实是生化武器的一个秘密生产基地。在伊拉克著名核专家巴希勒?萨阿提的领导下,赖菲德参与设计了移动生化武器生产设备 。赖菲德还向德国情报人员详细描述了该基地的运作过程:装有生化武器生产设备的卡车驶入那里的一座大仓库,补充生产用 水及其他原料后,从仓库另一端的大门驶出。

  按照赖菲德的说法,耶尔夫?纳达夫基地曾于1998年发生一起严重的生物制剂泄漏事故,导致12名工作人员死 亡。他本人全程经历了那起事故,并在事故中受伤。

  4.“叛逃者”情报存在诸多疑点

  德国情报人员对赖菲德的讯问持续了一年多。2001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官员和专家抵达慕尼黑 ,开始与德国同行一道,对赖菲德提供的情报进行鉴别。中情局方面迫切希望“面对面”地讯问这名伊拉克“叛逃者”,但被 德国联邦调查局拒绝,原因是“赖菲德不喜欢美国人”。德国联邦调查局也一直没有向中情局透露这名叛逃者的真实姓名。

  赖菲德对伊拉克移动生产项目的描述,与美国政府的不少“怀疑”相符,但也存在诸多疑点。中情局调取了1998 年前后耶尔夫?纳达夫地区的卫星图像,发现了赖菲德所说的那座大仓库。然而,令他们感到疑惑的是:紧贴着仓库一端的是 一堵高墙,并没有什么大门,装有生化武器生产设备的卡车根本不可能像赖菲德所说的那样,“从仓库另一端的大门驶出”。 另外,伊拉克核专家巴希勒?萨阿提于1999年从伊拉克合法移民至国外。如果他真是伊拉克移动生化武器项目的负责人, 萨达姆政权不可能允许他离开伊拉克。

  当德国情报人员要求赖菲德解答这些疑问时,他有些紧张,表现出不愿合作的态度,这让德国情报机构和部分中情局 人员产生了怀疑。在2002年12月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时任中情局某地区办公室负责人的玛格丽特?亨诺克(现已退休) 公开提出了质疑。“我当时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此人的真实身份,没有证据确认他的身份,也没有证据佐证他所说的话。依我 看来,我们不应该信任他。”

  5.把德国同行的提醒当“耳旁风”

  然而,中情局最高层却愿意信任“曲线球”。

  2002年12月18日,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致信德国联邦情报局局长奥古斯特?汉宁,称自己3天后要与布 什总统会面,汇报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希望德国方面公开“曲线球”的真实身份及情报。汉宁拒绝了特尼特 的要求,但允许美国方面公开赖菲德提供的情报。在给特尼特的回信中,汉宁特意提醒对方:“验证‘曲线球’的情报是否真 实的努力,并没有获得成功”,因此,这些情报“必须被认为是未经证实的”。但特尼特后来表示,他从未看到汉宁的这封回 信。

  2002年12月21日,特尼特与布什总统会面,建议政府向全世界宣布,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 凿无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随即派办公室主任拉里?威尔克森前往中情局总部,听取特尼特和相关人员介绍相关情况,准备 在联合国安理会宣布这一结论。威尔克森回忆说,特尼特和他的部下当时“极生动”地描述了“曲线球”提供的情报,令人不 得不得出“萨达姆政权的确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论。鲍威尔这才满怀信心地站在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讲台上,要求安理 会通过“授权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的决议。

  事实证明,虽然国际社会并没有轻易接受美国的结论,但赖菲德的“证言”被公布后,大批美国民众转而支持推翻萨 达姆政权,奠定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内民意基础。

  6.他所说的都是“弥天大谎”

  目前,“曲线球”赖菲德隐居在德国南部某地,依然处于德国情报机构的保护之下。他不用工作,按月从德国情报机 构领取数额不菲的生活津贴。

  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至今,一直没在伊拉克找到所谓的移动生化武器生产设施。CBS的调查显示,耶尔夫?纳达 夫地区的工业设施,确实是“种子净化工厂”,赖菲德曾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不过,1995年,他就离开了那里,随后 在位于巴格达的巴比伦电视制作公司工作。因为盗窃公司的贵重设备,赖菲德曾被逮捕并受到起诉。后来,他开始从事

化妆品 生意。1998年,即赖菲德宣称耶尔夫?纳达夫发生泄漏事故的那一年,他已经离开了伊拉克,辗转于约旦、埃及、
利比亚
、摩洛哥等国,最终于1999年11月抵达德国。

  正如巴希勒?萨阿提所说,赖菲德提供的所有关于伊拉克移动生化武器项目的“情报”,其实都是“弥天大谎”。他 惟一的目的就是,获得在德国的居留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