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称“冲动”由大脑理性开关控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15:59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池晴佳

  

  “冲动”作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其历史渊源可谓久矣,那句世人熟知的“冲动是魔鬼”曾警醒过无数人。那 么,“冲动”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美国《科学》杂志8月刊载文指出,“冲动”其实是由人大脑内充当“理性开关”角色的 部位控制。此文一出,立刻有人提出反对,有科学家从行为学分析指出,冲动其实是人在自然状态下保护自己的一种条件反射 ,两派的争论一时使“冲动”的源起变得扑朔迷离。

  “理性开关”是什么

  “冲动”就是明知结果不妙但仍“勇往直前”地做出某种不理智行为。用比较专业的词形容它就是,“非理性行为” (irrationalacts)。著名美国科幻电影《星际迷航》里,柯克船长就曾一度发生性格分裂,处于“头脑发热 ”状态下的他胡乱指挥,让“企业”号星际飞船屡涉险境。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非理性行为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执著的 勇士为登上月球而作出“自杀式”努力,如明朝一个名叫万户的人,曾驾驶“四十七矢飞廉箭”的飞行器,祈望问鼎明月,但 不幸捐躯。世界科学家没有忘记他,称其为“第一个企图乘火箭飞行的人”,并在月球上命名一座“万户环形山”。“一时冲 动”的行为曾谱写了许多厚重的历史篇章。

  世人在回顾那一幕幕时,不由得会发出叹息,这些人怎么会这么糊涂呢?可这类感慨毕竟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因 为很多作出冲动决定的人都属于精英级人物,具有非凡的魄力,只是因为一时失去理智而“贻笑天下”。那么,他们为何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有科学家研究了人类的一些非理性行为,试图从科学上给出解释。

  如果有人给你50英镑,你愿意保留其中的20英镑呢,还是丢掉30英镑?听罢这个问题,你可能觉得好笑——这 两种决定不是差不多吗?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这么简单。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据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志愿者们分 为A、B两个小组,一开始提供给所有人50英镑的钱。A组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保留20英镑或是选择掷骰子,后一种选 择可能让参与者的钱一分不少或是一文不剩。B组也有两个选择:交出30英镑或是掷骰子。

  虽然两组参与者面临的选择实无差别,但他们作出的决定却大相径庭。A组中有43%的人选择了要冒“一贫如洗” 的风险掷骰子,B组中相应的比例高达62%。人们选择赌博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但为何B组参与者比A组更不 理智呢?对于这种差别,该研究小组首席科学家比尼德托?马蒂诺表示:“这可能归结于我们提出问题的方式,一种‘框架效 应’在起作用,比如说在一次事故中,你告诉受害人有80%的生还率或有20%的死亡率,尽管结果相同,但他们的反应是 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会自然地把自己归属于那80%或20%的‘框架内’。”所以,B组的参与者更多是为了避免失去那 30英镑而选择掷骰子。

  而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对所有参与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作出选择时两组组员大 脑内一个被称作“杏仁核体”(amygdalae)的部位表现活跃。杏仁核体是大脑内颞叶内的一个神经节,因形状呈扁 平似杏仁而得名,在人类的记忆和情感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选择掷骰子的“理性行为者”的大脑中, 杏仁核体的活动比那些“赌徒”更活跃。

  研究人员由此认为,人脑中杏仁核体部位充当着“理性开关”的角色,它表现活跃了,人们就容易作出理性行为;反 之,则会出现“冒失鬼”。马蒂诺表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神经生物学证据,说明基于杏仁核体作为人类情感控制 中枢,影响着人们作出理性或非理性行为。”

  

  冲动只是行为经验

  古往今来,整个人类群体中好像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在“冲动并疯狂”着。有些坏家伙为什么要强奸妇女或是猥亵儿童 ?为何多起连环杀人案凶手要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母亲因何要溺死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有人要发动“让整个世界歇斯 底里”的世界大战?用《圣经》中的话说就是,这些人“被黑暗光芒吞噬”。奇怪的是,人类的这种疯狂行为存在统计学上的 规律。有科学家认为,马蒂诺的学说很难对这种群体行为作出解释。

  德国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冲动”可能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经验,它往往与整个群体的利益联 系在一起。这种冲动在一开始可能是错误的,并有可能对群体的利益造成损害,但会逐渐被理智行为所取代。

  科学家们要求参与者们完成一个游戏,实验前,每位参与者都可以付一定的钱换回一些代币,而代币对每个人来说都 会有利息,不论他是否在每次实验中都下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有人想到了钻空子,他们会故意不下注而企图分享利息。科 学家将参与者们分为两组,一组中的参与者可以支付一个代币惩罚那些不下注的“揩油者”,使他们失去代币。另外一个小组 则禁止进行类似惩罚。

  每轮实验之前,每位参与者都能看到各组的利息情况,然后选择一组加入进去。实验开始后,绝大多数人都加入了没 有惩罚的小组。但随着实验一轮轮进行,更多的人为了使自己最后分得更多的钱,而加入了允许惩罚的小组。到实验快结束的 时候,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加入了允许惩罚的小组。科学家们感到这实在令人费解。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想得到更多的 钱,而惩罚则是专门用于惩罚自私行为的。但结果是,几乎所有的人最后都选择了有惩罚的小组。

  实验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的。实验开始前,大家都以为可以吃免费的午餐,一拥而上地加入 了没有惩罚的小组。后来他们才意识到,太多的人去“吃”就导致了自己分得的利息要少得多。于是为了自己分得更多的钱, 又趋之若鹜地加入到有惩罚的小组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一开始大多数人都是冲动的,但基于最大利益的考虑又使得人 们冷静下来。这种理论因为可以解释人类的群体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冲动使人进步?

  《科学》杂志的文章引起的争论远没有停息,对立两方都准备采取更精密的试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理性开关”派 计划引入可以对大脑激素作定量分析的仪器,“行为经验”派则想进一步扩大实验的普遍性。两种关于人为何“冲动”的理论 ,第一种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试图从生理上探讨冲动的起因,第二种则是以直观的实验为依据的行为学分析。到底谁对谁错, 还是会出现一个新的理论来推翻这两个理论,科学家们现在还无法给我们答案。

  有科学家分析了目前的两种“冲动”理论,认为非理性行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从本质上说它促进了 人类文明的进步。仍以《星际迷航》里的柯克船长为例,处于理智状态下的他虽然沉稳,但过于保守,无法处理各种危机;而 “冲动”状态下的柯克船长倒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很多大胆举动看似疯狂,但实际上是救飞船于水火之中。

  从今天来看,人类的很多看起来不可理喻的非理性行为,也对人类文明史有所贡献。以中国历史为例,荆轲刺秦王无 法改变燕国被吞并的命运,但它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统一过程。中世纪时,罗马教皇为了“讨伐异教徒”而发动十字军东征, 他们没有改变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对立,但中东名城耶路撒冷却成了各派教徒的圣地。人类文明史需要一些“冲动”的人来扰动 ,这样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就像一条长河只有经过山岭、峡谷,它的奔腾之势才会得以体现一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