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布朗:当头不爽 戈尔:不当挺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07:03 新华网
7月23日,英国新任首相布朗在伦敦的唐宁街举行他出任首相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新华社/路透 2007年9月19日戈尔在澳大利亚悉尼参加活动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法新 英国新任首相布朗隐忍10年,从二号人物成为一号人物。短短半年,布朗发现,一号人物日子并不好受,维持权力可能比争取权力还费劲。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7年则另有感悟:当年没能当选总统,反而成全自己另辟蹊径,在环境保护领域成为世界级领袖。 布朗:当头不爽 英国特工习惯把首相专乘的那辆黑色防弹车称为“飞马”。 骑上“飞马”,按照英国政坛流传已久的说法,是1994年格拉尼塔饭店会面后戈登·布朗一直等待的事情。据说,那次在工党大佬彼得·曼德尔森斡旋下,布朗同意有条件退出与托尼·布莱尔的党首之争。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布朗获任财政大臣。 10年后,布朗终于在今年6月28日成为了英国第52位首相,但他却在媳妇熬成婆后赫然发现,婆婆不那么好当。 民意变化快 2007年6月28日,布莱尔和布朗先后去了白金汉宫,一个向伊丽莎白二世正式递交辞呈,一个接受女王任命,前后相差10分钟。 为这段政府首脑交接的新闻,英国广播公司配上背景音乐,用上甲壳虫乐队的那首《你好!再见》,其中一句歌词是:“你说再见!我说你好!” 布朗在这样充满温情与善意的气氛中成为首相。此前两天,英国《观察家报》公布民调,布朗领导的工党所获支持率上升4%,达到39%;主要反对党保守党支持率下降1%,为36%。这是自2006年8月黎巴嫩与以色列冲突之后,工党支持率首次超过保守党。 《观察家报》的评论向两个篮子里投了鸡蛋,一面猜测保守党年轻领袖戴维·卡梅伦与公众的蜜月期结束;一面谨慎地判断这是“布朗反弹”,而不是反转。事实证明,后一个预言说准了。 夏季冷静应对机场恐怖袭击图谋、大水灾和口蹄疫之后,工党的支持率继续攀升,9月底达到阶段顶峰,43%,领先保守党11个百分点。但是,半个月后,民意倒转,保守党重夺优势;12月21日,工党支持率仅剩32%,落后保守党13个百分点,创下15年来两党支持率最大差距。 批评接踵来 与支持率变化相伴的是媒体态度变化。 布莱尔时代末期,早已陷入“审美疲劳”的媒体喜欢把据传因“逼宫”与布莱尔不合的布朗树为正面形象;布朗上任伊始,媒体相对平和,没什么赞美、也没什么恶意攻击,最多只是说这个传教士的儿子有些沉闷,令人难以琢磨;10月初民调支持率跳水时,批评开始借保守党和布莱尔密友的口中传出,随后汇聚成流。 再往后,布朗宣布准备从伊拉克部分撤军,英军驻伊拉克部队把巴士拉省安全控制权交还,这两件一年前可能引来欢呼的事竟然只听到了稀拉掌声,众多英国媒体反而哀叹国家的退却和衰落。 保守党批评布朗“软弱和优柔寡断”。 新书《布莱尔已自由》说布朗“性格有缺陷、多疑偏执,不愿合作”。 英军5名将帅联手发难,指责布朗轻视军队、削减军费,让“国防部的地板上流淌着鲜血”。 甚至在国会,只因与卡梅伦辩论时用了“误导”一词,布朗便遭到下议院议长迈克尔·马丁斥责,“要求使用适当语言”。 在这个媒体已经变得异常势利和粗暴的年代,显然并不是所有批评都有理有据,但任何一个领导人在短时间内遭遇民调和舆论如此变脸,显然都难以感到愉快。 并非无政绩 对变化,“极端缄默的人”布朗大多数时候选择缄默。这是性格使然,就像他没有利用9月底支持率大好的时候选择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一样。其实,站在一个等了10年才得势的人所处立场上考虑,既然还有多年任期,为什么贸然选择上任3个月后赌一把呢? 事后,工党内不少人放马后炮,称这种谨慎是退让,内部矛盾由此激化和公开。这是造成工党支持率第四季度持续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外,英国海关和税务机构丢失2500万人信息事件、再度掀起波澜的工党筹款“捐款门”丑闻,还有诺森罗克银行危机,都是让布朗执政能力和道德水准受到怀疑的原因。 但不要忘记,布朗10年来最大的政绩,即英国经济还让他有足够底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1997年至2006年,英国年经济增长率为2.7%,高于欧元区2.1%的平均增长率,2007年更是接近3%;英镑呈10年来最坚挺态势;失业率从10年前的7%下降为5.5%,远低于欧元区8.1%的平均水平;教育预算倍增;公共医疗系统基金增加近两倍…… 事实上,布朗真正应该关注的是12月21日民调结果中的这一项:53%的受访者担心,明年英国经济会衰退,三分之一受访者认为布朗应为此承担责任。 这种怀疑,威胁了布朗的核心竞争力,他可能必须为此做出调整。 此时,布朗也许会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话,“只是简单按照过去形象建造现在,你无法应对未来挑战”。 戈尔:不当挺好 成为第二名,尽管战胜的人只比第一名少一个,在这个赢者通吃的残酷世界里,绝大多数时候,意味着成为绿叶和分母,成为贴着显著标签的落败者,成为一个只能等着接受母亲拥抱和安慰的可怜虫。 所以,获得美国小姐亚军的女孩,总是比那些名次更靠后者更失意,也更后悔。她永远无法知道,如果用了别的牌子的口红,结局是否会逆转。 但是,也有例外,譬如2000年竞选美国总统失败的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承认 直至今日,美国依然有人相信戈尔没有输掉那场选举,至少是“输了选区,赢了选票”。这种遭遇,美国立国200多年,戈尔是第四人。但这次失败后戈尔人生轨迹的转变,可能在历史上更加罕见。 2007年11月,民主党艾奥瓦州初选竞争如火如荼,希拉里·克林顿和贝拉克·奥巴马各自在这个“风向标”州砸下1500万美元,相互攻击日渐升级。此时,《华盛顿邮报》想起了戈尔,发出一篇名为《第二有时是人生最好结果》的随笔,劝双方不论结果如何,还是要以和为贵。 文中说:“看看戈尔,选举失败后,留了一脸胡子,弄得美国人都觉得欠了他,于是决定以后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于是,8年后,他收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如此解读戈尔在2007年风生水起的民众心理原因,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但能否说服别人却未可知,关键差别在于,有多少人能选择接受,选择离开,特别是在郁闷惜败后。 7年前,戈尔没有选择就总统选举结果提起上诉,也没有公开表示对美国司法制度的不满。他说:“我知道支持我的人十分失望,我亦然。但我们必定要以对国家的爱,克服失望。” 承认失败,才能走出失败。 转行 促使戈尔把目光投向严酷政治之外的直接原因是选举失败。2007年5月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他直言,当年没当上总统,自己便已失去“对政治的爱恋”;之所以聚焦于环境保护,则是多年积淀的后果。1993年1月与比尔·克林顿一同执掌白宫之前,戈尔就是一位公认的环保主义者。 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说,戈尔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倡导环境保护的首要政治家之一,在地球面临气候挑战的初期阶段就已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因而以政治活动、演讲、电影和书籍等形式致力于强化公众意识。 这些活动在选举失败后更上规模,戈尔花费4年时间拍摄了他的2007年奥斯卡获奖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又在全球招募1000多培训员在各地巡回放映并讲解这部电影和气候变化问题,形式与他在影片中的讲述类似。当然,他自己也没闲着,演讲差不多成了主业,尽管有人抱怨听多了没什么新意,但更多没见过他的人还翘首等待呢。 事实上,借助于这次成功转型,戈尔塑造出一个超脱政治的形象。当副总统时,他给人的感觉是和善、略显木讷,现在则星味十足,不论出现在LiveEarth气候危机接力演唱会上,或者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他都受到热烈追捧。 自在 比获奖和当官更舒服的是自在。 譬如,说话自在。眼看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陷入僵局,难以取得甚至只是象征性的成果,戈尔开炮说:“我不是官员,不必顾及外交礼节,所以我要说出真相,美国是阻挠会议进程的元凶。” 再譬如,行动自在。戈尔的妻子蒂珀·戈尔告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她对丈夫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他可以与各国领导人、商界领袖等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宣传他的环保思想。他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用自己的方式处事。这就是自由啊,这种生活状态谁愿意放弃呢?” 所以,戈尔最终有了选择自由。 2007年上半年,在戈尔拿下奥斯卡奖的小金人之后,美国政坛传闻,戈尔可能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甚至同样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公开邀他出山。戈尔一直没有把这条路封死,称参选不大可能,但参选可能性也没有被完全排除。 随着时间推移,选战临近,戈尔显然已经不会借2008年总统选举重回政坛,但这对他而言没什么损害。 他只有59岁,在环保领域积累的资本只会越来越厚。2012年再说不迟。(黄恒)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