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是“外国人”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0:39 青年参考

  作者AlexanderBrenner::编译余乐

  我们很多人都在中国长期定居,在这买房、创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在这里成了家,有 了孩子,并把孩子送进这里的学校。我们也和你们一样,担心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交通堵塞。实际上,我们正在一起面对 着中国的许多问题。像“外国人”、“老外”这样的词汇,现在应该像夏利出租车那样被淘汰了。

  “老外”在中国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容易地与人们搭话。在地铁里、超市的收银台前 、饺子馆里,到处都有对外国充满好奇心的人。我也对中国充满好奇心,所以交谈一下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有时候,这种交 流也会转向负面,并让你感到潜伏在表面友好气氛之下的紧张情绪。

  

  “欢迎你们

  到首都来”

  前一段时间,我在地铁上遇到了一群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已经搞不清是谁先开的口,总之我们搭讪起来,我告诉他们 我在北京生活,他们则告诉我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北京。

  “是吗?”我说,“欢迎你们到首都来。”沉默片刻,一位男子说:“应该是我们欢迎你,不是你欢迎我们。”他的 语调中透出明显的不快。这种突如其来的负面气氛让我感到惊讶,我也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口气回应道:“我在这儿住了很多 年,你们没必要欢迎我。”我们又聊了一会,但是气氛有所变化。好在我很快就要下车,我跟他们告别,然后迅速跳出了车厢 。

  这段经历让人很郁闷。那位先生和我都带着友好的意愿开始交谈,但我们的交流却被历史和文化造成的隐形障碍羁绊 ,并在我们的脸上体现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猜他大概是这么想的:“这个外国人有什么资格欢迎我来到我自己的首 都!这就像你走到自己家的一间屋子,然后看到一个陌生人正坐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跟你说:‘别客气,请自便!’一样。 ”

  同时,我是这么想的:“我一个外国人,正在努力学习你们的语言,希望友好对待你们。我希望把自己在北京的体验 告诉你们,告诉你们北京哪家全聚德最好吃。可是结果呢,‘轰’地一声,万里长城把我们隔成了两个阵营:中国人/外国人 ,主人/客人,土生土长者/外来入侵者。”

  我想,自己是因为下面的想法才做出了过激反应:“我如此用心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可是如此数年之后,中国人仍 感到要‘欢迎’我。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欢迎。外国人就是外国人,永远都是外国人,阿门。”

  回过头来想,更有责任的是我。作为一个久居北京的人,我应该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更敏感。所以我不应该“欢迎” 他们,而是应该这么说:“你们的首都是一个美妙的城市,我很喜欢生活在这里。”同时,如果那位先生也能看透我的想法, 他也不会“欢迎”我,而是会说:“是吗?要是你在北京已住了这么长时间,那估计你比我们更了解北京。你能给我们推荐个 烤鸭店吗?”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敌意,而是会在尊重对方想法的基础上,让这次对话成为一次积极的交流。

  

  中美思维模式的

  冲突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中美在交流上遇到的问题。无论是私人的交流还是政府间的交流,关键问题就在于你对对 方的想法了解多少。

  最近我发表了两篇关于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专栏文章后,我一直在关注读者的反馈,并以此来分析我们是如何误 解对方,以及该如何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

  我这两篇专栏在中国的博客和BBS上广为转载,我也花大量时间阅读了读者的评论。但也许我早就该想到,绝大多 数写下评论的读者都对文章持尖锐的批评态度。我们来看看如下的评论:

  “如果奥巴马总统能给美国带来这么多好处,那么,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美 国不管谁当总统对待中国都要打‘台湾牌’,都想当世界霸主。都与该死的小布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都不能抱什么幻想 ,只有我们强大了才有主动权。”“这个白人鬼佬,拿自己的无知套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实在可笑。”

  这对我们了解对方有很大帮助。我乐于承认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场灾难。下一任美国总统该怎么做才能扭转人们 的看法?为了赢得中国和中国人更多的信任,我们美国人在“建立信任的措施”方面应得到怎样的建议?亲爱的读者,我希望 直接听到你们的声音。我会把你们的想法告诉美国人。

  

  我给中国人的

  建议

  我还会给一些中国人提出建议,告诉他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建立信任的措施”:那就是不要再把“外国人”这个概 念看得那么大不了。我们都在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可是我也注意到一些把“我们中国人”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说 法,就好像我们的命运并不是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谁当选,那都是美国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对我们中国到底有什么用处 ,对于世界来说他把美国把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不要到时候和我们对着干!!”

  能够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从中国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在街上经常看到小孩指着我,然后对父母悄悄说:“ 外国人!”当然,我并不介意,而且觉得他们很可爱。这些孩子只是在显示他们对一件新事物的了解,就像在动物园里喊“斑 马!”一样。但这样的过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强化了这种分类的意识。如果我是中国孩子的家长,我一定会利用见到外国 人的机会,开始教给他们关于国籍和种族的复杂知识。

  在中国的人山人海之中,外国人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是沧海一粟,但外国人的绝对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更重 要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的整体情况在发生变化。

  最近4年,在中国的外国人数量翻了一番多,而且增长速度还在继续加快。政府正积极吸引外国专家到许多城市工作 ,并给他们提供中国绿卡。同时,中国教育部预测,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将在2010年达到1亿。许多人学中文是为了做生 意,但肯定也会有一些人要到中国来定居。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在中国长期定居,在这买房、创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在这里成 了家,有了孩子,并把孩子送进这里的学校(不仅仅是国际学校)。我们也和你们一样,担心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交通堵 塞。实际上,我们正在一起面对着中国的许多问题。这就是我听到“拿自己的无知套在我们中国人身上”这句话时很吃惊的原 因。

  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真的是“外国人”吗?难道语言不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调整吗?像“外国人”、“老外”这 样的词汇,现在应该像夏利出租车那样被淘汰了,至少是在这些词汇特指某些人群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词来取代它 们呢?我不太清楚,也许应该举办一个比赛,来选择出一个新的词汇。

  在西方发达社会,移民正在使社会的种族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在那里,人们对外国人的分类更细致:包括“双重公民 ”、“入籍公民”、“永久居民”、“长期居民”等。虽然反对移民的声音不少,但从整体看,西方国家的居民和政府希望移 民能真正融入社会,能消除“我们本国人”和“你们外国人”这样的分类。实际上,如果奥巴马当选总统,这本身就是对这种 呼声的回应,而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如果中国能加快这样的观念转变,就会有益于“建立信任的措施”的实施。如果我们能以更微妙的、更立体的方式对 待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邻居,很可能也会同样对待住在全球各个地方的人。

  (注:AlexanderBrenner自耶鲁大学毕业后来华,曾在中山大学任雅礼协会教师,并在南京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读硕士。他曾任当代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和国 际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及评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