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北极体验“北极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1:18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特派北极记者/孙闻

  2月28日至3月12日,《环球》杂志记者随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团出访挪威,从奥斯陆到北极之门特罗姆瑟,再经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城,最终抵达位于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

  一路走过,真切地感受到北极这片冰封之地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土,同时也些许嗅到了大国围绕北极利益争夺的火药味。

  今夏北极:极点无冰?

  初到挪威的第一天,就从挪威国际极地年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奥利夫·奥尔海姆博士那里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预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夏天北极极点的冰盖可能全部融化。

  奥尔海姆从事极地气候研究已经有近40年,曾在1993年到2005年间担任挪威极点研究所所长。他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使北极冰盖融化速度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奥尔海姆指着两张北极地区卫星图对记者说:“多种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夏天气温最高的几周北冰洋冰盖覆盖降至300万平方公里,为历史最低点。这一数字在2000年前平均为750平方公里。这表明从2000年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剧,势头日趋严峻。”两张图一张摄于2008年2月28日,另一张则拍摄于20年前的同一天。图片明显显示,20年间北冰洋的冰盖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

  奥尔海姆说:“如果今年挪威年平均气温与去年持平的话,到夏天气温最高的那几天北极极点的冰盖将全部融化,从目前气候变化看这种情况很可能出现。”

  “挪威的这个冬天气温较往年要高出不少,往年2月份的时候挪威到处都会结冰,而现在正如你看到的那样,奥斯陆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冰。今年挪威的年平均气温应该会高于去年。”

  奥尔海姆提到,去年夏天北冰洋冰盖覆盖面积最小的那几周,由于冰盖大面积缩小,甚至出现了一条从白令海峡到奥斯陆的新航线,较之原有线路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里程。过去6个月时间里,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航运公司已经着手研究利用这短短几周时间开辟新航线,以减少航运成本的可行性。

  “这种情况正是我们深感忧虑的,”奥尔海姆说,“一旦航线开通,必然会有公司承揽油运任务,那些深入北冰洋腹地的大型油轮万一出现事故造成原油泄漏,将给北极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即使不出现类似灾难,人类活动过度侵入北极地区也会给那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知的恶劣影响。”

  “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将使亚洲地区近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亿人口受到直接影响,而给亚洲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4000亿美元。”奥尔海姆说,“按照目前全球变暖的势头,不出21世纪,海平面就将上升一米。”

  谈及人类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势头的对策时,奥尔海姆有些无奈:“其实所有方法都是老生常谈,最重要的就是发达国家要率先承担责任,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充分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过渡到只把煤、石油当作化工原料而非能源的无碳时代”。

  气候研究的热土

  全球气候变暖,对挪威这个三面环海、狭湾遍布、领土狭长的国家来说,危机不言而喻。由于全境三分之一领土位于北极圈内,极地教育在这里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

  《环球》杂志记者在奥斯陆的挪威科技馆参观“气候未知数”展览时,偶遇一群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借展区上一堂环境课。展览非常简单,在排球场大小的展区内放了几个大冰块,地上全是冰块融化后的积水,大概有半尺深,进入展区需要换上雨鞋。

  对于小孩子来说,要在这个深度的水里行走,是有些难度的。展区内不时会有人造雨从天而降,弄得孩子们浑身是水。科技馆负责人说,就是要通过让他们从这些模拟场景中亲身感受到气候变暖带来的不便,从而关注气候,关爱生态。

  挪威人被称作“穿着冰刀出生的民族”。3月1日,《环球》杂志记者抵达位于北纬69度的特罗姆瑟,初入北极圈就听到了一个关于孩子与冰雪的故事。

  当地小酒馆的老板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像特罗姆瑟这样的挪威北方城市,尤其是乡下,冬天如果暴风雪来临时孩子还在野外,家长是不会出去找的。因为这儿的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滑雪,就知道遭遇暴风雪时该如何在野外搭雪屋,掏雪洞。如果在风雪中冻死了,只能说明这孩子太笨,不能适应极地严酷的自然条件,“让上帝召回重新教育”。这个故事虽然有些残酷,但确实反映了挪威人面对极地环境时的坚毅。

  而今,这种坚毅更多地表现为对极地研究和极地生态保护的重视。3月4日到7日,《环球》杂志记者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城采访期间,深刻地体会了这种重视。

  朗伊尔城的斯瓦尔巴德大学中心,号称世界上最北的大学,是极地研究的圣地。中心由挪威政府资助,为前来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供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后勤保障。

  中心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涉及环境、地质、气象、生态等多个领域。由于这里有来自26个国家的300余名师生,大家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使得每个领域又被自动细化为非常小的科目,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斯瓦尔巴德大学中心主任朱纳尔·桑德说,中心鼓励研究者另辟蹊径,鼓励学科交叉,这样的指导思想使中心的研究领域像藤蔓一样不断延伸、拓展,催生了许多与极地科学相关的边缘学科。这是中心能居于世界极地研究前列的一个主要原因。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