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现在比慈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17:46 南方人物周刊

  这位前首富大手笔捐出580亿美元,专心做慈善

  李珊珊

  比尔·盖茨正式退休了——不再实际掌权,每周仅会去公司上班1天,他的主要精力将放在自己的慈善事业上,且把 市值总计为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悉数捐给慈善基金会。对此,《经济学人》评论说:“他在微软的统治结束了,由他主导 的这个时代也结束了。”

  那台庞大的机器会有变小的一天

  1955年,他出生在一个还不错的家庭,曾祖父是国会议员,祖父是美国国家银行的副董事长,父亲是位律师,母 亲曾任IBM董事。

  12岁,盖茨转学到了西雅图的湖滨中学,那是所不错的私立学校,在那里,盖茨第一次见到了计算机。他会把大部 分吃午饭的时间搭进去,在这台机器上下完一盘只需要“一张纸、一支铅笔和大约30秒钟”就够了的三连棋。只因为觉得“ 这台机器有那么一点妙不可言的地方”,他说,“一想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的程序正确,机器就会不折不扣地遵从我的指 令去工作,我就激动不已。”

  比同龄孩子早接触到计算机这种东西,培养了他的兴趣和技能。13岁,盖茨编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软件程序。到哈佛 读书时,他的老师评价说:“他是个真正了不起的程序员,行事却有点迷糊。”

  更重要的是,儿时的迷恋坚定了他对信息时代的信心,从16岁起,盖茨就深信:那台庞大、笨重的机器,会有变小 的一天。到了那天,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小盖茨充满向往。

  1972年,新成立不久的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一种叫做8008的微处理芯片,盖茨和后来的合伙人保罗要来了那块 芯片的使用说明。但那块芯片还没有复杂到足够的程度,它还不够精密。然而,等8008变成了8080,一切就不一样了 。

  那是1975年的一个冰凉刺骨的早晨,盖茨和保罗在哈佛广场的报摊前闲逛,保罗拿起一本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 》杂志,杂志的封面上是一台很小的计算机的照片。那台计算机名叫“牛郎星”,售价是397美元,没有键盘,也没有显示 器,只在面板上装了几个闪光的小灯泡,用16位地址开关来发布命令并发出16种光。机器内装了英特尔公司最新生产的8 080芯片,但问题在于,它缺乏软件。两人惊呆了:“天哪!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却没有我们的份儿!人们就要为这块芯 片编写真正的软件了!”

  与家人商量后,盖茨请了个长假,与保罗创办了“微软”公司,为芯片编写真正的软件。这场“长假”长达33年, 他休假期间成立的微软公司,也成了信息时代最初那几年的标志。

  一场支配世界的游戏

  一场新的革命开始了,这个人抓住了机会,然后……他就成功了,就这么简单——很多年后,盖茨对自己的成功经验 总结道:“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最初的远见。”

  的确,在那个年代,少有人能清楚看到“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的将来。更少有人能有勇气“ 把赌注押在前者(微型计算机硬件),同时生产后者(微型计算机软件)”,甚至为这个想象出来的场景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退学——退学时,盖茨已在哈佛注册了3年级,再坚持一年多,他就能毕业。

  最初的那几年,由于硬件过于昂贵,软件都是跟着硬件卖,但盖茨却始终坚信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会分离成不同的两 个产业,并断言:计算机软件将会是个巨大的商业市场。因为他深信:知识和技能要带来现实的回报,产业才能良性发展,而 软件产业,无疑,将是与信息时代相伴的一个巨大产业。

  在1976年的那篇有名的《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中,盖茨说:“有谁会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来做这些专业 的工作?什么样的爱好者可以为他的产品投入三年的开发时间,并且发现所有的错误、编写文档以及免费发布这个产品?”

  他是对的,在软件产业中,财富积累的速度超过了当时所有人的想象。大学时,他曾对老师宣布自己将在30岁时成 为一个百万富翁,事实证明,这是他对自己少有的几次低估。31岁时,他已资产过亿。

  然而,这个人的成功,仅仅是因为把赌注押到了正确的一方吗?

  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个人不相信运气,也不相信任何宗教,只崇尚努力与上进心。微软公司刚成立时,这位合伙人每日以比萨饼为食物 。他当时的一句口头禅是“这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事情”,对下属要求极端严厉,甚至经常与同事打架。

  只要认为正确,他可以毫不迟疑地打破规矩。成立5年,微软发展到某个瓶颈时,他雇佣了业务经理史蒂夫·鲍尔默 ——一个只跟着宝洁公司卖过肥皂的家伙。这个驾车总是超速的家伙,才不会理会当时IT界那条不成文的行规:雇员不会为 编程功夫比自己差劲的老板打工。

  这还是个好胜的家伙。他的竞争对手,那些小的软件公司抱怨说,他们能提供比微软更好的产品,却因为宣传或售价 因素,没有微软卖得好。对此,他只是表示,这些都是竞争,只要活着,他就会一直坚持争夺优胜者的位置。

  也许,这种好胜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生活并不奢侈的这个人——每天开最普通的家庭轿车上下班,坐飞机时乘坐经 济舱——却拼命去赚钱。他只是想得到一个承认。作为一个商人,财富是对个人能力最好的承认。

  盖茨最喜欢玩的电子游戏之一是RISK,那是个关于支配世界的游戏——最强者就能支配世界。计算机软件产业中 ,这条原则很有效。

  首富的妻子

  没有妻子梅琳达,盖茨不会对慈善感兴趣。刚有钱那会儿,盖茨压根没兴趣成立什么基金会,为此,媒体批评这位年 轻的亿万富翁“吝啬”。但“吝啬”怕什么?他告诉父亲:拒绝成立基金会,只是不想分心去拥有另一个实体罢了。

  1994年,盖茨的母亲因乳腺癌去世。在母亲“给予者为人所期望”的嘱托启发下,盖茨才拨款成立了首个慈善基 金会。与盖茨相反,梅琳达对慈善这事儿挺热衷,基金会成立之初,她就参与其中。她曾“逐字研究世界最欠缺平等地区的列 表,只把钱用于效果最显著的项目”。因此,盖茨的基金会没向美国癌症学会捐款,而是援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地区和项目, 比如,消除和防治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

  在盖茨正式退休做慈善之前,“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早已成长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甚至获得过 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捐赠。据说,得到巴菲特捐赠时,向基金会捐赠了大部分款项的盖茨夫妇曾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说, “天呐!把别人的钱给出去,你知道我们得有多负责吗?”

  评论起这对夫妇,巴菲特说:“显然,他(盖茨)聪明得不得了,但谈到顾全大局,她(梅琳达)更犀利。”正是通 过“更犀利”的梅琳达,盖茨才看到了IT世界之外更广阔的世界。除了赚钱之外,还有另一种证明自己和改变世界的可能。

  不想死在这份工作上

  在微软33年,两度登上《连线》杂志封面,陷入过一场漫长的反垄断案,2008年3月,在连续13年保持全球 首富的地位后,他终于滑到了第三。IT界是个年轻人的世界,有一天,终于有人开始含沙射影地说:“从Google角度 看微软,也许像看我们的父辈学着耍酷。”

  53岁,从戴黑框眼镜的IT少年成长为戴金丝边眼镜的成功老年,他决定,退休吧。那就从容退休,捐出全部身家 从事慈善事业。没错,是从容,不是一时冲动,为了这个决定,他已思考了两年,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会再更改。不给孩子 们留财产,这很自然,因为,在遗嘱中分配遗产的做法“就像在说哪些孩子最重要”。

  退休决定宣布后,《新闻周刊》的记者问:“不想多停留一下,来投入跟谷歌的硬仗吗?”

  他只是回答:“如果你认为‘天哪,我不能离开这里,因为还有个顽强的对手’,那你可能会死在这份工作上。”

  新闻编辑把这段对话打上大标题“不想死在微软这份工作上”。这倒没错,这个人只是想换个更适合自己年龄的行当 了,他改变世界的愿望依旧没变。在新的行当里,他和妻子梅琳达同样希望掀起革命。

  他们将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是:合理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并将部分收益用于慈善 ,剩余收益和本金则继续投资。受捐助团体必须达到预定目标,基金会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下次捐助与否的依据。

  据说,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两人将会认真管理基金会的每一笔对外捐助,利用巨额本金配合合理 投资,使基金会能够存续和发展。这份工作很不容易,所以需要这个聪明人的大部分精力。目前,夫妻二人正信心满满地以减 少全球医疗和教育的不平等为共同人生目标,“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宗旨是:“所有生命,不管在哪里度过,都具 有同样价值。”

  而他慈善活动的第一站选择了中国,重点是开展艾滋病防治、戒烟等项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