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总统阿连德之死(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14:10 青年参考

  ::作者[美]史蒂文·金泽::译者张浩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史蒂文·金泽撰写的《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一书,详尽地揭露了美国在过去100年 中颠覆外国政权的种种手段,并对其动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20世纪70年代初,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当选智利总统。这位左翼政治家维护本国经济主权和反对美国霸权 的进步主张,严重威胁了华盛顿在拉美的既得利益,在白宫引起了空前的恐慌。在美方的煽动和怂恿下,智利军方以一场血腥 的武装叛乱摧毁了本国的民主制度,坚持抵抗的阿连德本人也不幸身亡。

  1.阿连德当选令华盛顿恐慌

  1970年初秋的一天,从早餐开始一直到晚餐前,华盛顿的政府官员和商业精英策划了一件普通人想也不敢想的事 情。他们开了一连串的会议,听取了关于“国家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警告,最后决定推翻一个当时尚未掌权的政府——这回 ,美国人的目标锁定了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

  镶边眼镜、花呢夹克、稍显不羁的八字胡,这一切都让阿连德看上去像个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但另一方面,这位智 利总统又是个真诚的革命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让他热衷于激进的社会变革。毫无疑问,阿连德也是个坚定的反 帝国主义者,他十分欣赏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并立志将那些主宰本国经济命脉的美国公司收归国有。

  从表面上看,针对智利而策划这次充满风险和暴力的阴谋似乎有些不妥。智利是个小国,而且远离美国海岸,也从未 对后者构成任何军事威胁。然而,在阿连德于当年9月4日赢得选举后,他所表现出的左倾立场还是让华盛顿实实在在地感到 了恐慌。很快,一封冗长的密电就从中情局总部发出,飞往早已安插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潜伏特工。

  要鼓动智利国内外的情绪,让他们相信,阿连德上台无论对智利、拉美还是全世界都没好处……军事政变是惟一的解 决之道,其关键则在于智利内部的心理战。要采取一切可能的计策、手段,来制造其对阿连德的抵抗力量。辅助战应该更猛烈 、更刺激……多举行大规模煽动性集会,直到那些共产主义者作出回应……如果我们能成功按照上述方式施压,可供利用的借 口自然就会出现。

  对方表示完全理解该指示的内容。“要在智利制造混乱,”他们在回电中说,“我们负责提供方案,但整个过程中必 定会有流血产生。”

  2.“我们应该摧毁他!”

  同年11月6日,仅仅在阿连德宣誓就职的两天后,理查德·尼克松便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正式将推翻他的计 划提上日程。到会的军政要员没有一人怀疑这样做有何不妥。

  “我们不想犯错,应该摧毁他,”国务卿威廉·罗杰斯说,“可以先给他点经济压力尝尝。”

  “我同意,”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附和道,“必须尽快想办法挫败甚至直接推翻他。”

  尼克松本人也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说明了阿连德之所以造成“威胁”的原因。谈话对于他为何醉心于发动政变只字 未提,却让我们看到了美国高层的真实想法,极好地阐释了它的拉美政策——

  如果我们不介入,阿连德就可以稳固自己的政权,那么全世界都会目睹他的成功。假设南美的领导人都认为也可以像 智利那样做,我们可就麻烦了……记住,我们决不会允许失去拉美,要通过这件事释放出明确的信息,警告这些家伙休想蒙混 过关!

  尼克松公开表示,针对智利政府的颠覆计划将加速进行。在白宫授意下,中情局负责的一系列地下活动紧锣密鼓地展 开。历史资料显示,在随后的数年间,美国向智利反对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提供了总共350万美元的秘密援助;圣地亚哥情报 站花费200万美元在当地最大的报纸《信使报》上进行反政府宣传;此外,还有150多万美元给了商业、劳工与市民组织 ,以便后者策划针对阿连德的示威游行和暴力活动……

  美国密谋干涉智利内政的计划不久后便被揭露了。华盛顿的一位专栏作家杰克·安德森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美国国际 电话电报公司的内部备忘录,里面详细记录了跨国公司、情报部门与政府串通一气,旨在推动智利陷入经济崩溃,从而造成危 机以便军事干涉的种种图谋。消息一出,连许多美国人也感到愤怒。“白宫怎么可以阻止一位民主选举出来的总统执政呢,况 且这个国家对美国还算友好?”《华盛顿邮报》在社论中质问道。

  3.面对政变阿连德抵抗到最后一刻

  时间转眼到了1973年。随着南半球冬季的结束,这出戏剧终于拉开了它的最后一幕。9月9日,在自己女儿的生 日晚宴上,时任智利陆军总司令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把空军司令古斯塔夫拉到一个角落,低声告诉后者一切准备妥当,剩下 的事情只需“按一下电钮”即可大功告成。确定了最终的行动时间后,军官们在一封密令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皮诺切特则在 信封上盖上自己的印章——这样,颠覆现政府的军事政变就算最终拍板了。

  内外交困的阿连德只得提议以全民公投决定自己的去留。然而一切为时已晚。9月10日,他的拥护者们在各大城市 发现了军官们的反常行为;第二天凌晨1点半,全国各地的军队纷纷开始行动。正如皮诺切特等人预料的那样,政变依照计划 按部就班地展开了,分头出击的部队很快控制了广播电台、市政设施、警察局和其他要害部门。瓦尔帕莱索港早晨7点落入叛 军之手,全国第三大城市康赛普西翁不久后也被占领。

  心知大势已去,阿连德出人意料地回绝了下属们让他出国避难的请求,决定前往象征民主的货币宫进行最后的抵抗。 9月11日上午7点半,四辆蓝色“菲亚特”和一辆小货车出现在货币宫前的宪法广场上。阿连德大步从车中走出,他的身边 跟随着23名战士,每人都身佩自动手枪,还带着两挺机枪和三支火箭筒。阿连德手中则紧握着一杆卡斯特罗亲自赠送的冲锋 枪,那上面铭刻着“送给我战斗中的朋友和同志”的字样。

  总统将部下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自己将在货币宫献身。叛军首脑的电话也很快打来,声称如果阿连德愿意投降就放他 一条生路。后者拒绝了——他知道,出尔反尔的皮诺切特一定会在他乘坐的飞机离开智利领空前将其击落。大约9点钟左右, 他走上阳台,无比凄凉地望了一眼空荡荡的宪法广场,通过临时搭建的广播站向全国发表了最后的讲话:

  “我决不辞职。我将用一切方式进行抗争,哪怕以生命为代价……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联合——使得 智利军队放弃了传统,发动了政变……智利万岁!智利人民万岁!……我相信,自己不会白白牺牲;我相信,这至少给大家上 了一堂道德课,是对犯罪、懦弱和叛国的斥责!”

  随后的战斗已没有太多悬念。在重火力的掩护下,听命于皮诺切特的步兵团开始向货币宫进发,保卫者奋起反击,双 方互有伤亡。中午时分,两家英国造的“猎鹰”战斗机升上了天空,旋即飞扑而下猛烈开火,势头之凶狠甚至让人怀疑它们是 否是由美国人直接操纵。十几门大炮很快也加入了围攻的行列,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货币宫顿时一片火海,浓烟滚滚……

  傍晚时分,全副武装的叛乱士兵终于攻陷了这座千疮百孔的建筑物,激烈的交火声逐渐沉寂了。“完成任务,”指挥 这次袭击的哈维尔·帕拉西奥斯将军通过无线电向上级报告,“货币宫已被攻下,总统死亡。”

  阿连德去世时65岁,当了1042天智利总统。

  4.“那不是一段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

  政变31年后,由智利政府委任的特别调查委员会总结道:“在独裁统治的年代,严刑拷打是一项国策,旨在镇压恐 吓普通民众。”报告确认,在军政府掌权期间,全国有27255人被折磨拷问,里卡多·拉戈斯总统宣布这些人将获得终身 抚恤金。不久之后,时年89岁的皮诺切特本人也受到了司法机关的软禁。

  对于那段不光彩的岁月,智利三军总司令胡安·埃米利欧将军做了有历史意义的坦白:“智利军队……应对过去所有 应受惩罚和道德上不可接受的行为负责;对任何人,我们都没有理由侵犯其人权。”

  那么,倘若没有美国干涉,智利又会发生些什么呢?尼克松政府噩梦般的预测——阿连德将实行独裁统治并令他的国 家成为苏联盟国或许会成为事实,但考虑到保守势力的制约和阿连德本人的民主背景,这种情况只有极小的可能性。至于皮诺 切特之流“发动政变是为了阻止内战”的辩解更是天方夜谭。智利长期的政治传统已经表明,这个国家完全有能力找到一种不 那么暴力而且符合宪法的途径来摆脱困境;如果这样,在随后那些年中,由于政治原因而遭逮捕、拷打和杀戮的人数肯定会少 得多。

  历史学家肯尼斯·麦克斯韦写道:“把问题留给智利人自己处理才是最理想的选择,阿连德或许会因为自身的因素而 倒台,但绝不会成为献身未竟事业的悲剧英雄。”

  今天的智利虽然成功地恢复了民主,可仍旧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国度。美国的粗暴干涉与随之而来的独裁统治已在公众 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实也让人们相信,1973年的政变对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任何好处。连曾任美国国务卿的科林·鲍 威尔都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

  “那不是一段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历史。”他说。

  

  (::节选自《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连载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