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美国发动战争背后的正义谎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14:10  新华网

  美国高层“第十场战争”的谎言与分歧

  王晋燕

  “我们创造自己的事实。”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战争时曾经被引为“经典”的一句话。如今,随着围绕伊朗核问题的争端又开始频繁见于报章,重新审视这句话,尤为耐人寻味。

  “我们生活在‘真实的荒漠’……在这里,客观事实与第一手经验被编造的谎言所取代。”也许,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论述是对布什那句话的最好诠释,而历史则的的确确在如此证明着。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发动了9场战争,每一场战争之前,美国政府和媒体都要先行编织一套巨大的谎言。

  为了阻止越南独立,白宫凭空捏造了“北部湾事件”;为了维持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美国指责诺列加总统参与毒品交易;为了打垮南斯拉夫,媒体把交换囚犯的地方说成是“塞尔维亚人设立的屠杀营”;为了拿下中东的石油,伊拉克史无前例地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美国政府“维护正义”的谎言下,一场又一场帝国争霸战被打响,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操控民意的“经典范例”。如果伊朗核问题将引发美国的“第十场战争”,那么霸权、战争和谎言之间,又究竟有着怎样“绝妙”的隐秘关系?

  “火神”重出江湖

  当年,以美国副总统切尼为首的新保守派在伊拉克战争前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去巴格达,但真正的勇士想去德黑兰”。

  2003年2月,美军攻打伊拉克之前,以色列《国土报》曾披露,美国鹰派著名人物、时任副国务卿的约翰·博尔顿毫不掩饰地对以色列官员表示,在打败伊拉克后美国将着手收拾伊朗、叙利亚和朝鲜。5年后,已经退出布什内阁而隐忍于美国新保守派智囊机构企业研究所的博尔顿又开始频频在媒体上露面,这次的目标只有一个——伊朗。

  先是2008年6月20日,正当美以在地中海进行大规模军演之时,《纽约时报》披露了一条消息,立刻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文中引述博尔顿的话称,以色列可能在美国下任总统就职前打击伊朗。

  随后的7月15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博尔顿的一篇题为《以色列、伊朗和炸弹》的评论。在这篇文章中,博尔顿鼓噪美国要给以色列充分的支持,确保以色列打击伊朗核设施的成功。文章指出,“现在劝说美国公众支持美军亲自出兵打击伊朗的时机恐怕已经丧失了,但是美国可以支持以色列……我们应该加紧考虑,美国能够在以色列打击伊朗之前、之中以及之后提供哪些合作。我们当然会受到指责,而且也会面对一些消极的后果,但这更迫切地需要使这次行动尽可能地成功。”

  博尔顿是布什第一任期内的“火神派”干将,这一绰号代表着崇尚军事实力,主张以实力推行美国的“民主”理想。虽然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人已一个个黯然退场,但最近博尔顿又开始顿频频现身,传出的讯息似乎颇有意味。

  7月7日,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为战场做准备:布什政府加快针对伊朗的秘密行动步伐》。文中披露,美国国会已批准了高达4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美特种部队在伊朗的颠覆活动以及扶植伊朗的持不同政见者,为战争做准备。

  布什内阁的双重面孔

  2008年7月17日,正当以色列与伊朗围绕伊核计划的争执不断升级之时,一条来自华盛顿的消息引发了轰动。美国国务卿赖斯宣布,美国决定派遣国务院第三号人物、副国务卿伯恩斯出席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19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会晤。

  对此,英国《卫报》评论说,这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向,以赖斯为主的外交务实派在华盛顿取得了胜利。不过,也许正如一些分析家指出的,现在就宣布“切尼时代”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

  在《纽约客》的文章中,西摩·赫什披露了切尼集团与赖斯一派2007年12月的一场激烈争论。当时,以切尼为首的主战派攻打伊朗的计划遭到了五角大楼一部分高级将领的激烈反对,其中包括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尔·穆伦和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此外反对者中还包括国务卿赖斯。随着布什的第二任期即将结束,切尼小集团与赖斯领导的国务院就伊朗问题展开的争论已经白热化。

  在布什内阁中,被称为新保守派“精神教父”的切尼无疑是主张打击伊朗的头号人物。去年2月,切尼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专访时曾毫不掩饰地指出:“如果让我在与伊朗进行军事冲突和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显然后者更糟。”切尼还多次声称必须军事打击伊朗,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布什的第一任期,以切尼为首的“火神派”内阁无疑主导着美国的防务政策,而在第二任期,以赖斯为首的外交务实派已经占据上风,因此他们推断,华盛顿不会军事打击伊朗。

  然而2008年7月3日,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澳大利亚人》报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切尼相识16年之久的该报资深编辑格雷格·谢瑞丹在文章一开头就这样写道,“我估计,今年年底之前布什政府下令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可能性在30%到40%之间。”

  促使格雷格做出这一判断的是最近两周他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高官们的密集会谈。与华盛顿关系密切的格雷格一向被看作是“圈内人”,他与切尼之间的关系以及此前两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默契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格雷格认为,布什内阁的政策可以说是拥有双重面孔——

  布什明白,在全球很多地方他是不得人心的,美国本身也是如此,因此对于朝鲜以及非洲的一些议题,只要有可能,他都会表现出一种善意、更为温和以及多边的一面,体现这一面的正是赖斯;

  布什同样明白,历史将会以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来对他进行评判,因此他尽一切所能以赢得伊拉克战争,而这就意味着要遵循切尼的建议。赖斯反对在伊拉克增兵,但最终增兵计划还是照常进行了,这正是布什内阁体现的切尼的一面。

  在文章的最后,格雷格抛出了一个问句:“布什的任期即将结束,请问在伊朗问题上,布什到底是显现他赖斯的一面还是切尼的一面?”

  华盛顿政治评论员史蒂芬·克莱蒙斯似乎给出了答案。他在博客中披露,从2006年起,切尼的国家安全班底就曾与博尔顿就职的企业研究所的政策小组多次会面。知情者透露,切尼正在加紧部署“迂回策略”,以防在有关伊朗的政策斗争中失利。该策略就是利用国际社会就伊核问题陷入僵局的一些关键时刻,推动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小规模的常规打击。来源:《环球》杂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更多关于 美国 战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