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洪
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革命”以来,美国政府在市场监管上一直倾向于减少市场干预。但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却 迫使政府出重手救市,不久前实施的住房援助法案,某种程度上甚至带有一种“准国有化”意味。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政府现在的做法,实际是放弃了市场调节,而行社会主义之计划手段。《华尔 街日报》也嘲讽说,美国的减少干预的传统治国之道受到重大挑战,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主张扩大干预市场的,正是里根所 在的共和党人。
其实,布什政府现在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此前危机的亡羊补牢。此次房市危机,以及随后的次贷危机、金融风暴,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调节手段失灵、监管不力,最终导致危机不可收拾。
教训必须先从美国房市泡沫说起。
美国在贷款问题上的制度设计不可谓不完备,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是与经济的周期性调整有关,但 更主要的则是预防措施不足、监管不力。房市火爆时,购房者无视高位接盘的风险,贷款者只顾贷款暴利的眼前利益,美国的 教训,其实在其他许多国家都存在。
二是金融衍生品的问题。美国金融业高度发达,比如在房贷领域,一般情况下,放贷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做成金融 投资产品,出售给各投资基金。这种金融衍生品,使市场能更快获得融资,在通常状况下,确实促进了美国楼市发展。但是当 源头的次级贷款出现问题时,所有金融衍生品都成了定时炸弹,与其沾边的众多投资基金、银行也受池鱼之殃,不少更是破产 倒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但资产证券化淡化了放贷者的责任。高收益同时就意味着高风险,美国的前车之鉴提醒其他 国家: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有风险的意识,盲目发展的后果,必定是血的教训。
三是大型企业的问题。在此次次贷危机中,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些被视为内部管控很严的知名公司,却成了危机重 灾区。这尤其表现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危机上。“两房”虽是私营机构,但却得到政府支持,导致它们在投资策略上越来越趋 向于投机,从而当房市泡沫破裂后,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美国整体经济构成威胁。这种影响力迫使政府不得不出手相救,造成目 前的“风险社会化,利润私有化”的事实。
大型企业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对整体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但大企业也往往会凭借其市场地位、政治关系而形成垄 断力量,并由此使政府监管形同虚设——当酿成灾难性后果时,政府又不得不出来埋单。美国出台的住房救援法案,一个重要 的应对措施,就是设立新的监管机构,加强对“两房”的监管,此外,美联储也将权力扩展,对金融企业给予更广泛的监管。 防止客大欺店,避免监管失效,应该也是其他国家应对危机的重要启示。
当然,一次影响世界的危机,原因必定是多元的。除上述三点外,美国评级机构的职责疏忽、布什政府和美联储初期 的托大、救市措施的相对滞后,也都是重要原因。从布什政府最后不得不采取全面救助房市的动作来看,即使是市场经济,当 部分体制运作失灵时,政府也必然会出重手托市,并重建市场秩序。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存贷款危机处理如此,90年代克林 顿试图建立统一医疗体系,也是如此。
但当政府监管达到效用后,就应当让市场发挥作用,如果政府干预过头,结果将是治标不治本并最终得不偿失。这也 是一些美国学者对目前救市措施感到担忧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果不能让市场发挥作用,尤其是如果不让投机者尝到市场规律的 苦头,一轮救助活动结束,往往就会是新一轮危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