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就职于美国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等多个部门。
在奥巴马顾问团队中,有持久的、一致的对中美积极、建设性关系的支持。但在麦凯恩团队中,他的一些外交政策官员是新保守派,选择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政策,认为中国可能是对美国的威胁。
早报记者 马毅达 发自丹佛
在奥巴马庞大的类似于一个小国务院规模的外交策略团队中,亚洲政策组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足足有60人之多,而其中负责与中国相关政策的人员又有15个,占了亚洲团队的四分之一。
领衔奥巴马亚洲政策团队的就是现任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的杰弗里·贝德(Jeffrey Bader),他同时兼任奥巴马的首席中国问题顾问。贝德有外交界、政界和学界与中国27年的工作经验,曾就职于美国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等多个部门。
在和早报记者的开场白中,贝德首先谈起了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
这位资深中国问题专家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是个合格的东道主,那些场馆、体育馆都是优秀的建筑,奥运会的组织者表现出色,游客对中国人民的好客之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近30年来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展现。“而中国运动员的惊人表现,也给各国传递出一种信号:中国在现代化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贝德这样阐述运动员的成绩对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此外,也没有出现疏忽、突发事件或者大的冲突,或因为政治活动造成死伤,而这些都是之前所忧虑的。”
作为奥巴马的首席中国政策顾问,贝德并不同意美国常用的形容中美关系的两个词语——“接触”(engage)和“防范”(hedge),他更愿意用“竞争”和“合作”来概括奥巴马的对华政策:“竞争和合作的框架正是我们想要的。”
对华政策
对华态度持久一致
东方早报:作为奥巴马阵营的首席中国问题顾问,您是如何支持他竞选的?
贝德:事实上,我们有一组顾问,负责奥巴马对亚洲和中国的政策,我们为奥巴马就中美关系提供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对中美关系有着非常丰富持久的经验和知识。中美关系是美国选民关注的议题之一,我们希望能就此给奥巴马提供明智切实的意见,我们亚洲顾问组的人认为,中美关系是美国在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
东方早报:就中国议题来说,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个政策团队是否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考虑?
贝德:首先我要说的是,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人的对华政策有重合的地方,因为他们两人都相信并且支持中美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是非党派性的、属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所以我想他们两个人都会采取自尼克松总统以来对华关系的主流方式。
第二点,在奥巴马顾问团队中,有持久的、一致的对中美积极、建设性关系的支持。但在麦凯恩团队中,他的一些外交政策官员是新保守派,选择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政策,认为中国可能是对美国的威胁。
我想,在麦凯恩团队中有两种态度,而在奥巴马团队中是一种持续的态度。奥巴马对与中国关系的基本态度就是:中美两国间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他希望能够加强和扩大合作的领域,并增加美国的竞争力,这也是贯穿奥巴马团队顾问的思想。但麦凯恩团队则存在更为尖刻的分歧。
东方早报:在形容对华关系时,美国方面经常会使用的词有“接触”(engage)和“防范”(hedge),您对这两个词怎么看待?
贝德:我想用的词汇,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有竞争的因素,也有合作的因素。我们希望扩大合作,加强美国的竞争能力。竞争包括了几个方面的事,在经济方面,我们希望加强美国国内经济,不要对外国产品设置障碍,而是增加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是军事安全方面,美国需要继续评估中国在东亚的军事安全意图,如果中国针对美国发展了一套系统,美国要做出回应。所以竞争和合作的框架是我们想要的。
东方早报:您曾在美国政府供职长达27年,能谈谈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么?
贝德:中美两国的关系由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和基辛格奠定,那时基本没有任何交流,甚至在前十年都没有什么关系。中美之间的持续对话,是由一群高级的国家安全官员和外交政策官员所推动的,就冲突、世界热点地区进行对话,比如越南、朝鲜以及南亚等。
现在,两国之间的交流非常紧密,主要在经济方面,但也不止于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都没有什么经济对话,即便在那时,经济往来也是有限的。但现在,中美两国变成了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两个推动者,两国的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如果中国经济发生了不好的事情,美国经济同样不好。反之亦然。
事实上,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两国的大学项目,每个美国大学的项目都和中国有密切关系,拥有重要的中国项目,不仅仅有研究中国的外交专家,还有很多建筑师、城市研究专家、农业专家等等。中美两国在各层面都有紧密联系。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