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进程将到此为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3日12:04  新民周刊

  高加索“三国演义”

  撰稿·浦泓毅

  专家认为,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进程可能将到此为止。

  战争突如其来。

  古老而险峻的高加索山脉传说曾是普罗米修斯的受刑之地,然而就在北京奥运隆重开幕之际,一场并未张扬的战争,让这块染血的土地再次硝烟弥漫。

  在过去3周内,格鲁吉亚政府与境内分裂主义武装的冲突迅速升级成为格俄两国在军事、外交领域的激烈对抗。俄罗斯、格鲁吉亚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高加索山下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三国演义”。

  格鲁吉亚误判形势

  8月3日,格鲁吉亚军队与南奥塞梯武装分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造成至少6人丧生,十多人受伤。4天后,格鲁吉亚军队开始大举进入南奥塞梯地区,并且包围了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自治州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并在1992年1月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因此,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急剧恶化,并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

  表面上看,格鲁吉亚政府出动军队打击国内分裂主义势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行动。然而事实却没有这么简单。

  早在1992年,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北奥塞梯四方最高领导人达成有关在该地区实现停火、成立维持和平部队和监督委员会的协议。根据协议,俄、格和南北奥塞梯成立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由俄、格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混合维和部队负责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使命。

  因此,在该协议的作用下,南奥塞梯问题已不再是格鲁吉亚一国的内政问题。而是涉及格俄两国的国际问题。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同时在这一地区派驻维和部队,也就共同承担了保障这一地区和平的义务。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格鲁吉亚同意俄维和部队进驻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南奥塞梯问题的国际化现状。在这一前提下,格鲁吉亚抛开俄罗斯,对南奥塞梯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甚至威胁到俄维和部队的安全,这种行为显然无法让俄罗斯接受。

  俄罗斯之所以能在该地区维和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20世纪初格鲁吉亚加入苏联时,大量奥塞梯人也从俄境内的北奥塞梯进入格鲁吉亚生活。1922年4月20日,格鲁吉亚苏维埃政府成立南奥塞梯自治州。据估计,南奥塞梯现在约有4.5万奥塞梯人与1.75万格鲁吉亚人。截至2008年8月,约有70%的南奥塞梯人拥有俄罗斯护照。

  随着格鲁吉亚军事行动的不断深入,俄罗斯开始做出强烈回应。俄总统梅德韦杰夫8月8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联邦安全会议紧急会议上表示,目前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冲突正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公民。他强调:“根据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我有责任捍卫本国公民的生命和尊严,无论他们身处何地。”

  与此同时,俄罗斯派出上百辆坦克、逾万名士兵进入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军队展开激烈交火,并对格鲁吉亚本土展开空袭。

  此后,格俄冲突不断升级。8月9日,俄军经过激战,占领了一度被格军控制的茨欣瓦利市。同时,格鲁吉亚境内另一处于实质独立地位的地区——阿布哈兹向格鲁吉亚宣战。俄军派兵进入阿布哈兹并封锁了格鲁吉亚西部港口波季。

  格鲁吉亚政府显然未料到俄罗斯的反击如此迅速而猛烈。总统萨卡什维利一方面急切寻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能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媒体,频繁接受西方媒体访问,甚至亲自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表达“弱者”的立场。格鲁吉亚安全委员会负责人洛马亚的说法更是危言耸听:“如果世界不能在这里阻止俄军,那么俄军的坦克和伞兵就将出现在所有欧洲国家的首都。”

  格鲁吉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描绘成西方世界抵御俄军的排头兵。然而,格鲁吉亚在外交舞台上的表演却没有收到明显成效。它虽极力夸大俄罗斯的威胁,却无法说服美国及北约向格鲁吉亚提供看得见的军事声援。甚至在战争之初,美国并未对俄出兵的做法进行直接批评。在美国国务院8月8日发表的声明中,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仅要求俄国“降低使用武力的级别”,对俄罗斯使用战略轰炸机和导弹的做法感到“遗憾”。

  萨卡什维利于2003年通过“颜色革命”推翻谢瓦尔德纳泽政府,以96.27%的支持率当选格鲁吉亚总统。他浓厚的亲西方背景使其深陷亲美反俄的角色定位,继而对西方国家的支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导致误判形势。孰不知逐渐走向复兴的俄罗斯仰仗其充沛的油气资源,以及在伊朗、朝鲜等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与美国及西方世界在许多领域需要互相合作。沈丁立表示,美国现在非常需要俄罗斯在推动伊朗核问题的顺利解决上继续保持合作,因此不可能为了格鲁吉亚而与俄罗斯彻底翻脸。

  他说:“伊朗是否能够获得核武器与格鲁吉亚是否会失去南奥及阿布哈兹地区,这两个问题对于美国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格鲁吉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