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田别了,暖春别走
包括麻生在内,不管谁出任首相,都将不能不正视中日关系走上战略互惠轨道这一大势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金熙德发自北京 9月1日晚,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震惊之余,人们开始盘点福田一年来的成绩单。显然,其对华外交理当得到最高分数。
出色的对华成绩单
福田在首相任内,把日本对华外交纳入更加友好、稳健的轨道。
他让历史问题继续走向软着陆。安倍打破了中日“靖国神社”僵局,却又以模糊表态留下了伏笔。福田则明确表示,自己在首相任内决不会参拜靖国神社。
他使台湾问题得到更好的处理。福田明确表示了“四不”:日方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不支持“入联公投”。
他以新的外交价值观取代了“价值观外交”。福田决定,2007年版《外交蓝皮书》不再采用麻生太郎提倡的“自由与繁荣之弧”概念。在访华时,福田还特意访问了孔子的故乡曲阜,显示出其对东亚“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他驳斥了“中国威胁论”。福田在2007年11月18日播放的美国CNN电视台专访中表示,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形成威胁。
他在奥运和西藏问题上采取理性对应。当西方一些势力在西藏、奥运等问题上大做文章之际,福田保持了理性的态度。福田表示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对瓦解一些国家抵制奥运图谋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冷静处理了中日间敏感问题。在“饺子中毒”、“东海油气田”等敏感问题上,福田以冷静的对应方式推动其走向了软着陆。
他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相互信赖关系。2007年11月20日,福田在新加坡与温总理进行了首次会晤。12月27日至30日,福田对中国进行了“迎春之旅”。2008年5月6日至10日,福田首相邀请胡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暖春之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福田首相与中国领导人会晤达五轮之多,其内容之丰富、共识之深刻、信赖之笃厚,在近十年来实属罕见。
在这一基础上,福田首相与胡主席发表了中日间第四份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把“战略互惠关系”正式确定为两国的共同目标。这是福田首相在推动日中关系方面的重要功绩。
从“钢桥”走向“暖春”
福田康夫是在2007年9月25日当选首相。日本宪政史上由此首次出现了“父子首相”!时光倒溯至1976年12月24日,福田康夫之父福田赳夫当选第67任首相。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福田赳夫是值得尊敬的,因为是他在首相任内与中国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让中日之桥变成了更为坚固的“铁桥”。在政治信条上,福田康夫显然受到其父福田赳夫的思想——“福田主义”的影响。
30年前,“福田主义”成为二战后日本亚洲外交的精华。福田康夫欲继承和发扬其父的亚洲政策,其“新福田主义”是对“小泉—安倍”路线的适度调整、向“福田主义”和“外交三原则”的某种回归以及对日本外交新方向的小心探索。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友好。”在两国领导人营造的政治“回暖”氛围下,两国国民间的心中之冰正在融化。日本救援队在四川赢得了尊敬。中国观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给予日本运动员热情的声援。近来的民意调查显示,中日民众的相互好感度上升,其中尤以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好转幅度更大。
归根结底,福田首相在任一年内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增进了两国间的政治互信,并改善了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
“福田路线”能否延续
福田是近几任日本首相中最热心推动对华关系的首相。福田宣布辞职后,人们油然而生的疑虑是:“下任首相的对华政策会倒退到小泉时代吗?”
变数首先在于下任首相会是谁?目前,自民党新任干事长麻生太郎的呼声最高。麻生与福田,分别代表着自民党内“新保守派”和“温和派”两种不同外交路线。麻生在历史问题上曾多次发表伤害邻国人民感情的言论,在外交上因倡导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而引起了一些邻国的警觉和反感。
如今,麻生上台的前景引发了新的悬念:“新福田主义”能否继续得到发扬,恢复“价值观外交”意义上的“麻生主义”是否会异军突起?
然而,安倍在出任首相前曾比麻生更加右倾和强硬,但上任伊始就修正了小泉的“参拜路线”,致力于打破中日间的政治坚冰。这种大转变是日本社会陷于“小泉疲劳”、“参拜疲劳”的结果,是安倍顺应各界改善对华关系潮流的杰作。如今,包括麻生在内,不管谁出任首相,都将不能不正视这一大势,中日关系迎来“暖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进程有望得到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新福田主义”的温和外交路线是有民意基础的,麻生有可能顺应潮流而形成更为现实合理的新外交理念体系。万一“价值观外交”意义上的“麻生主义”真的出笼,则势必使日本外交走上对内失去民心、对外陷于孤立的的老路。(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著有《从福田纠夫到福田康夫》一书。)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