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告密者米兰-昆德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9:46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王巧玲

  米兰·昆德拉被卷入一起疑团重重的告密丑闻之中,捷克人民和世界级文学大师们对此事的回应,则值得玩味和思考

  在法国过着半隐居生活,25年没接受媒体采访的米兰·昆德拉,日前又成了世界的焦点人物,不过这次可不是因为 什么好事,而是源于一桩扑朔迷离的陈年“告密”丑闻。

  “今天大约16时,学生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布尔诺,到本部门报告(一位女学生应该会在晚 上与德佛哈塞克会面),后者显然是逃兵,而且在去年春天非法入境德国”,这是捷克内政部档案中有关1950年的第62 4号警察报告。目前正在布拉格研究院工作、负责管理该国当时历史档案的年轻捷克历史学家哈狄雷克,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 这份令他惊讶万分的文件。

  这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在捷克的《Respekt》(观点)周刊刊发了这份秘密文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米兰·昆德 拉的“告密”丑闻,在全世界掀起了激烈的争论。这位享誉全球的大作家是否曾是一名告密者?如果那份尘封的警察报告属实 ,昆德拉的声誉是否将受到影响,人们能否接受或原谅这位文豪?

  疑团重重

  面对这样的丑闻,79岁的米兰·昆德拉罕见地接受了捷克媒体采访,矢口否认了告密的指控。“完全出乎我意料之 外,我完全没有料到有这种事发生,我到昨天都还一点也不清楚。”他说,捷克历史学家发现的文件上有他的名字,对他而言 是一个谜,而这种指控无异于是对“作家的暗杀”。

  尽管当事人断然否认了“告密”丑闻,但是那份来自于历史档案中的警察报告,却是让人无法回避的“白纸黑字”的 证据,而昆德拉对此报告的无法解释,也疑窦丛生。

  1950年的那份警察报告是怎么回事呢?文件中提到的德佛哈塞克曾是一位捷克飞行员,1948年,他从捷克斯 洛伐克秘密逃到德国。后来,在慕尼黑附近的一个难民营里,他引起了美国资助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者情报部门的注意,并被 录用。经过一段秘密训练后,他被派遣回自己的祖国,负责收集化工方面的情报。在捷克边境村民的帮助下,他秘密潜回捷克 ,并最终进入布拉格。

  他当时正准备约见一个女性熟人。结果,因有人告密而被抓。后来他被判处叛逃罪、间谍罪和卖国罪。原本将面临被 处死的结果,但最后改判为22年监禁,并在危险的铀矿强制劳改。1963年,德佛哈塞克被释放,在监狱中呆了14年。 而那几个帮助其进入捷克的人则被长期监禁,其中一人甚至被处以死刑。

  除了米兰·昆德拉,德佛哈塞克和那位他曾约见的女性爱娃·米莉塔,也成为此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今年81岁 的德佛哈塞克却拒绝向媒体透露当年被告密和逮捕的具体细节。但他对此所做出的回应却意味深长,他说:“对于昆德拉以告 密者的身份出现在捷克媒体上,我们并不感到惊讶。我承认昆德拉是一个好作家,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人。”而根据他家人 的说法,德佛哈塞克其实一直认定是米兰·昆德拉背叛了他。谈到是否要求昆德拉道歉,德佛哈塞克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不,不,这不需要。58年后来道歉?这不需要。”

  而爱娃还告诉发现告密文件的哈狄雷克,当时她只对男朋友也是后来的丈夫米洛索瓦·德拉斯克提起过德佛哈塞克的 行踪。那天爱娃告诉男友德拉斯克当晚不要到她那里去,因为德佛哈塞克会和她在一起。爱娃认为,可能是出于嫉妒,德拉斯 克把这个秘密传了出去,告诉了朋友昆德拉,而后者又向警方告发。当时他们都是布拉格电影学院的学生。德佛哈塞克和爱娃 两位当事人的说法,显然对米兰·昆德拉非常不利。但是他们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昆德拉就是告密者,而更多的是来自个人 的推理。

  各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观点,显然让此告密事件更加扑朔迷离,犹如陷入“罗生门”。在断然否认告密者身份后,米兰 ·昆德拉又采取了进一步行动来捍卫个人荣誉。他对《Respekt》杂志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两周内对方没有公开道歉, 他将会把它告上法庭。

  而哈狄雷克则声明自己的文章经过广泛的调查,并非编造。“他(昆德拉)每次都是悄悄地来捷克,并且用假名住在 旅店??他还要他的朋友发誓不要谈任何他的事情。如今,一些模糊的传说突然浮出了水面??这暗示,他这些年隐居起来总 是有些原因的。”哈狄雷克表示,在道义上是否应该发表这篇文章,他曾深思熟虑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我决定公之于世, 它能帮助解决一些未解之谜。”

  但谜团似乎越滚越大,令这位年轻学者困惑的是,为什么当年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当局没有使用这份文件让昆德拉名 誉扫地,而只是让特工秘密监控这位最激烈的批评家。

  “强迫人们与他们合作,给另一些人设陷阱。这样,他们就能慢慢地把整个民族变成一个纯粹的告密者组织。”——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当时东欧各国的“告密者”做了解释。如此猛烈抨击极权势力的昆德拉 ,会是当年的告密者吗?二者似乎格格不入。目前,这仍是一个疑团重重的未解之谜。但昆德拉的名誉却已因这突如其来的揭 秘而或多或少被蒙上了阴影。

  历史的阴翳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昆德拉与他的祖国捷克之间的关系,也曾因为历史的缘故被蒙上一层阴翳。

  1967年,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 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推翻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布拉格之春”的倡导者杜布切克。 而昆德拉因为支持杜布切克被认为是叛国者,《玩笑》因此被列为禁书。昆德拉也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文学创作难以进 行。在此境遇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但昆德拉的离去却遭到了捷克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指责,因为他 们认为在“布拉格之春”后,不管以什么借口离开的捷克人都是不能原谅的,真正的爱国者应该与他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这一次,昆德拉因为没有留在祖国“承担历史的苦难”,而声誉受损。

  1979年,小说《笑忘录》发表之后,昆德拉被剥夺捷克斯洛伐克国籍。1981年,昆德拉加入法国国籍。他最 著名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1984年在法国出版,小说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景。虽 然这部小说获得了空前的好评,读者无数,但20多年来却始终无法在捷克出版,只能以手抄本或复印版的方式流传。直到2 006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才正式出版,与久违的捷克人见面。而许多捷克国内论者认为,昆德拉的作品只是为了取 悦西方读者。

  上世纪90年代起,昆德拉开始用法语创作,他的《不朽》、《慢》、《身份》与《无知》都是用法文创作,而且至 今没有捷语版。作家的这一做法再次引起捷克文坛的争论,有人甚至认为不用捷克语创作的昆德拉已跟捷克没有关系。而昆德 拉本人自从流亡国外后,则几乎不再公开出现在捷克,他每一次回国探亲都是非常低调地私底下进行,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甚至用假名。有人说,昆德拉在离开捷克后,成了一名没有祖国、没有故乡的人。无论是捷克人对昆德拉,还是昆德拉对捷克 ,都有着无法言说的更为复杂的感情,或许那是一种让双方都感到痛苦的疏离感。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淡去,捷克人对米兰·昆德拉的感情日渐缓和、亲密。去年10月底,昆德拉凭借《生命 中不能承受之轻》获得捷克文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文学奖”。而昆德拉的故友,出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语版的亚特 兰蒂斯出版社主编米兰·乌赫代,则对昆德拉有着更深的了解。他说,在过去的10多年中,昆德拉几乎从不在公共场合露面 ,也不接受记者采访,也因为健康原因没有亲自来捷克领取“国家文学奖”,是因为他就是这种不愿张扬的性格,是一种对生 命“存在”方式的独特理解,并不意味着他对捷克没有感情。虽然昆德拉目前在法国居住、用法语创作,但他仍时时刻刻关注 着捷克,特别重视捷克读者和文学批评家对他的评论——曾经的宿怨和历史阴翳似乎正慢慢地解开,散去。

  声援昆德拉

  而当所谓“告密”丑闻被揭开之时,仍有不少捷克人站在了米兰·昆德拉的一边。捷克前总统、著名学者哈维尔在《 Respekt》撰文,认为此事必须放在时代背景的脉络下来看:“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些日子;我记得当时的气氛。偶尔回 头去看,我认为自己不是很了解状况。有时我会为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觉得讶异、羞愧”。

  大部分评论家也都认为,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背景下,不管是谁向警察举报了德佛哈塞克,都不能被看作道德上 的失败。捷克的历史学家索尼娅则说:“昆德拉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鼓励我们用不同方式思考的榜样。即使他是 一个告密者,也不会影响他后来作为作家的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不少捷克人也认为即使告密的事情是真的,也只是证明 了昆德拉当时是一个爱国者,只是履行公民义务向国家揭发了一名外国间谍。

  而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尔罕·帕慕克、菲利普·罗斯、萨尔曼·拉什迪、胡安·戈伊蒂索洛等在内的11位世 界级作家更是联合发表声明支持昆德拉,抗议捷克媒体对昆德拉充当“告密者”的指控。声明说:“正在进行的诽谤行动意在 败坏米兰·昆德拉的声望。”

  这桩扑朔迷离的“告密”丑闻,不由让人联想到两年前,另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纳 粹党卫军”丑闻。君特·格拉斯出版自传《剥洋葱》,坦白自己曾效力于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军。当时,这一丑闻在世界文坛 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尽管也有批评之声,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年少时的污点,并不能抹煞他之后的 道德功绩和文学建树。

  如今,人们显然也更愿意相信米兰·昆德拉,即使“告密”丑闻属实,人们也更愿意去谅解,更愿意把它放到特定的 历史时期去看待,而不是去指责谁是罪人。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