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站在极具象征意义的“法国第一名校”、有顶尖精英摇篮之称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 讲坛上,阐述其包括向弱势家庭子女“硬性”提供精英教育机会“配额”,向移民子弟铺设众多通向成功之职业“天梯”的新 政,在法国朝野引起巨大反响。这一如同在金字塔尖向社会草根阶层的“喊话”,重新将广受争议的“积极歧视”(编者注: “DiscriminationPositive”,指出于善意的用救助的方法对弱势群体区别对待,在英语中“歧视— —Discrimination”的概念有时是中性的)理念,再度推向舆论的焦点。应该看到:在希腊骚乱之火尚未完全 熄灭之际,在全欧范围内的“郊区青年问题”(因移民多在郊区,其后代受教育不够难融入主流社会,产生治安问题)积重难 返的大背景下,此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萨科齐总统在法国最优秀的学生面前说:“真正的机会均等首先应通过教育来实现。”必须向少数族群开放“培训精 英的场所”,方便他们进入高等名牌专科学校。他主张恢复第三共和国时期实行的穷学生助学金制度来实现这个目标,并宣布 从2009年9月起,每个高等名牌学校预科班将提供25%的名额,给“优秀助学金学生”。2010年,这个“配额”将 提高到30%。此外,为了加强高端就业市场中少数族群的比例,总统还向包括电视等优越行业和100家大公司,发出与政 府“签约”的“传票”。在法国“社会分裂”日益凸显、“郊区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萨科齐此举堪称是有政治勇气、务 实开方下药的睿智抉择;而此举对于法国长期以来知识界满足于意识形态层面的“表面平等”,反对“积极歧视”理念,却对 实际存在的社会不平等麻木不仁的虚伪“共识”,具有积极作用。
无论是如今的希腊青年暴乱(12月6日希腊警察开枪打死一名15岁示威少年后,希腊暴乱一触即发),还是2005 年秋冬巴黎郊区暴乱,其触发事件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而其一发而不可收拾并立即变成暴乱的共同特点,折射出事件背后的深 层社会原因——就是所谓“郊区问题综合征”。郊区问题包括移民后代及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低、失业率高、难以融入主 流社会、遭受歧视严重、街区贫困化加剧等等。问题长期积累,致使这一青年群体因对国家对未来绝望,产生强烈的反社会心 理与暴力倾向。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欧洲左右政党政客可谓心知肚明。但政府轮替“你方唱罢我登场”,高调长弹,谁也没 有拿出治理良策,却听凭问题冰冻三尺。因此,希腊或法国警察误杀或误伤一名青年,可以衍生10天暴乱、数万汽车被烧的 全社会动荡的“怪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此次触目惊心的希腊暴乱,给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再次敲响了警钟。同样的暴乱随时可能在“本国”重演。 萨科齐审时度势,重提“积极歧视”并推出上述措施,起码给这一社会矛盾在法国的缓解,带来一线希望。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在各个领域内(主要是就业和入学)实行“积极歧视”政策。其主要做法是在一些名牌 大学和企业,硬性规定一些弱势少数族群的录取比例,以提升其教育和社会地位。事实证明,这一法律对移民融入起到了正面 作用。法国人在再次群起反对“积极歧视”之前,需要“不妨先试一试”的开放心态。
据报道,在实施“积极歧视”政策的国家,华人都不是政策的受益者。原因很简单,华人子弟的学习比别人用功,华 人工作比别人勤力,华人家庭多重视教育投入,因而不需要这种格外“歧视”。但是,如果这种对其他族群青年的“照顾”, 对治理整体移民环境,对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有益,华人不但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平等”,反而会投赞成票——没有整体安定 有序的社会环境,华人如同坐在不知何时爆发的火山口,其核心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法国《欧洲时报》12月19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