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天锡
今年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Gliese 581c”,这颗行星围绕的恒星“Gliese 581”就是一颗红矮星。“Gliese 581c”是迄今为止太阳系外被发现的两百多颗行星中最像地球的。报道还提到这颗新行星距离地球有20.5光年,虽然哈佛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个天文学家告诉咱们,就这颗行星的距离,我们是完全有能力达到的。话虽这么说,但是到达这个天体,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若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设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1个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表示。人类的航天器到目前为止飞的最远距离是100个AU左右,而且还是用的核电源。人类的航天器现在知道的最快的是去年1月份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又译作“新地平线”号),它的速度在木星引离助推以前是每秒21千米,木星引离助推以后是每秒25千米,所以它是属于人造航天器飞得最快的一颗。以这个速度,它到月球九个小时就到了,而阿波罗飞船需要三天多时间,因为这个飞船飞到冥王星大概是9年半的时间,冥王星在30个AU左右。
短期实现不了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星球进行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发射一些探测器在太空对这些天体进行探测。如今世界性的外太空寻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标对准了木星和月球,对准了小行星和彗星,对准了金星和火星……在这方面,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共同体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也上去了,我们国家的“嫦娥”一号也奔了月。问题就在这里,人类不可能对太阳系内外的行星逐个逐个去探测,了解是否有水,有生命的存在。
外太空找水必须要有理论
从事任何一项大规模的探索都必须拥有相应的指导性的理论或假说。就外太空行星寻找水体而言,逐个到太阳系有限的几个星球去寻找,当然是踏实的甚至可说是严谨的。但是,这种朴素做法对于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来说就行不通了,太盲目了。
银河系直径达10万光年,恒星就有2 000亿颗。从1995年命名第一颗太阳系外的银河系行星“51 Pegasi b”到现在,这些已知的“系外行星”的数量已升至230颗。而已知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拥有行星的系外恒星“波江座ε”,与地球的实际距离就达10.49光年(99*1012千米)!如果依照以往这些朴素做法到银河系去逐个找寻水体,那还得了?
彗星含冰论的破败
外太空特别是太阳系内的寻找水体的理论或假说其实已经有了,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当流行。这一流行理论就是彗星含冰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博士(Dr. Louis Frank)提出的:地球上的水不是来自地心,而是来自于外太空的冰彗星雨。
西方科学家们大多认为,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原始天体,由水冰、二氧化碳冰、甲烷冰和大量尘埃、岩石等物质组成,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他们推测,正是彗星对地球的频繁撞击给地球带来了丰富的水和有机物,从而促进了地球的演化。他们进而认为,月球一定有水,也是由彗星带上去的。
但是,这一理论或假说并没有经得起客观实际的严酷检验。由这一理论延展开来,可以提出很多疑问。比如:地球上空的平流层是极为干燥的,如果彗星注入大量的水,那将很容易察觉到。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水是怎样穿过地球平流层的呢?再比如,内太阳系也是非常干燥的,如果这些“雪球”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那么它们同样也会滋润太阳系中距我们最近的邻近星球,可是月球上的水体又在哪里呢?
2001年秋,美国深空1号探测器在飞近博雷利彗星时,“没有发现表面有冰”。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劳伦斯·瑟德布卢姆博士,有关“深空”1号飞越博雷利彗星所获结果报告的主要作者,他说道:“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我们并没有观测到水冰的痕迹。”
2005年7月4日,NASA“深度撞击”探测器向“坦普尔一号”彗星撞去(图1),以最终确定彗星内部是否存在水冰。这次“深度撞击”就撞击而言是很成功的,一些原生物质从彗核释放出来,3架照相机在撞击前后一共拍摄了大约4 500张照片,从而使天文学家能够第一次看见彗星内部物质。但是,经过研究相关数据,“深度撞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在随后的一份新闻简报中宣布:“彗核表面释放的物质颗粒比细沙还小,更像是滑石粉,而不像细沙。这说明彗核绝不像人们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大冰坨。”
2005年10月,欧洲科学家通过分析他们自己的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发现与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相撞的“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密度比原先预计的要大,其核心成分是灰尘而不是冰雪。
彗星含冰论正接受着现实的考验,去外太空找寻水体就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