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数新兴经济体势头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10:31  《环球》杂志

  多数新兴经济体势头不变

  目前,金融危机开始全面影响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稳定,尤其是小国经济深受冲击,但多数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依然不变。

  IMF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新兴市场拉动的。2005~2009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IMF预测,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减缓到2008年的6.6%和2009年的5.1%,但仍高于过去30年4.5%的平均水平。

  IMF认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是从高位回落,发展势头不致逆转,好于过去任何一次收缩期——2001年为4.3%、1998年为2.5%、1991年为1.5%、1982为2.2%。但诸多不确定与风险,使新兴国家再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打击,尤其是矿产资源出口国、出口导向型或金融开放过度的国家/地区,如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2009年经济增长将滑落到3.2%和2.5%,拉美经济增长将由2008年的4.5%放缓到2009年的2.5%,一些国家可能陷入衰退。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仍是全球最好的。IMF认为,受全球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冲击,亚洲经济增长将明显回落,并面临急剧减速可能。据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将由2007年的9.5%减缓到7.7%和6.5%,其中“四小龙”经济减速明显。亚行则认为,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基础仍不错,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保持适度增长。

  另外,亚洲人谨慎投资与量入为出的理念,使其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更大损失。问题主要是股市暴跌、汇率波动、资本外流等,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全球经济疲软,将影响亚洲商品出口。

  国际环境异常险峻

  美国遭遇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信用危机,世界则面临全球化以来的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不仅局限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更大的危机风险潜藏在信用卡、商业地产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特别是CDS风险最大。全球CDS市场规模达57.894万亿美元(2007年12月),其中企业债券占80%,一旦引爆,美国乃至全球将陷入更大的灾难。

  2008年上半年,美次贷危机派生出诸多次生危机,美元跌宕起伏,热钱四处窜逃,粮油价飙升,通胀明显上升等,使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骤然变恶,不确定性与风险上升。一些国家经济从高增长的“天堂”坠入金融震荡的“地狱”。

  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从欧洲向中东欧、独联体、拉美和亚洲等新兴市场蔓延。据统计,目前已有20个新兴市场金融处于危险之中,匈牙利等已向IMF求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立陶宛、韩国、阿根廷等金融市场呈现加剧动荡迹象。“蝴蝶效应”与内外因素交织,使新兴市场突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增大。新兴经济体规模小,自救能力差,且受冲击大,一些国家面临国家破产风险。

  金融危机犹如一场金融战争,使全球金融资产损失惨重。据亚行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日,危机造成全球损失9650亿美元,其中美国损失6641亿美元,欧洲损失2709亿美元,亚洲为300亿美元。IMF估计,金融危机将使全球损失高达1.405万亿美元,其中贷款损失4250亿美元,债券损失9800亿美元。英国苏格兰银行预测,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将达到1.8万亿英镑(约合2.8万亿美元)。如果英国央行预测准确,那么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世界经济的5%。

  另外,金融危机演变成信心危机,股市“羊群效应”十分明显,全球陷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熊市。据英《经济学家》统计,到2008年11月26日,全球股市平均下跌47.3%,其中新兴市场跌幅更大,高达59.8%,发达国家下跌45.7%,全球股市蒸发达30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的56%。主要央行联手降息并向市场大量注资,但投资者信心依然不振,股市犹如惊弓之鸟,市场信心趋于崩溃。

  2008年,全球宏观形势变化之快实属罕见,让各国决策者措手不及。美元超贬后猛升,粮油价飙涨后暴跌,通胀上升转为通缩风险,迫使各国宏观政策由从紧变松,全球发展风险与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应该说,当前全球经济乱象纷呈,主要源自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根在全球发展不平衡,美元无序调整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大宗商品价格起伏跌宕。2008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可谓“上蹿下跳”。自年初至6月底,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29%,创35年来最高记录,7月则急转直下,一月内下挫10.5%,创28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尤其是石油价格由2007年底的95美元/桶飙升至2008年中的147.27美元/桶(7月11日),暴涨55%,最近则跌100美元/桶,至50美元/桶以下,跌幅超过60%,其涨跌幅度之大史无前例。

  商品价格涨跌直接影响国际海运价格起伏。据OECD统计,反映海运价格的波罗的海干货指数由去年底的不足6000点猛涨到年中的12000点后暴跌至目前的不足1000点,同样史无前例。

  其次是通胀压力转为通缩风险。上半年,粮油矿价格飙涨,使各国宏观政策以抑制通胀为主要目标。年中,全球有30亿人口、近50个国家陷入两位数通胀,75个发展中国家因通胀而削弱经济增长,30个国家因通胀而爆发社会动乱。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下跌,一方面使各国宏观政策空间扩大,另一方面通缩再次成为世界经济面临的关键威胁之一。摩根士丹利公司预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全球通胀率将由2008年的6.2%降至2009年的3.9%,美国则将由3.9%降至负0.2%。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