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布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11:50   瞭望新闻周刊

  文/刘江

  布什总统主政8年,美国外交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中美关系。8年来,中美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加强,正像美国驻华大使雷德所说的那样,“强有力的美中关系是布什总统任期内的重要政绩”;对此,中美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2001年初,布什上台后,首先改变了竞选期间将中国称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提法,在较短时间内确定了美中是“利益攸关者”,需要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布什以务实、明确的态度给美中关系定位,为两国关系保持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布什十分重视对华关系,他上台一年内就两次来华,而且先后相隔时间只有4个月;他执政不到两年就先后接待中国国家副主席和国家主席的来访;这种高层次、高规格、高频率的互访在中美关系发展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此前,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在任内的访华次数都没有超过一次,而布什在总统任期内4次访问中国,并来北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

  在布什总统任职期间,中美两国达成共识,建立了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机制,这对于两国就共同关心的战略问题展开对话磋商,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扩大共同利益与合作,妥善解决双方分歧,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什的对华政策实际上代表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共识。我们希望布什总统去职后,他的对华政策依然能留在白宫,并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作者为新华社副总编辑,1999年2月至2001年10月华盛顿分社社长)

  “布什主义”走进历史

  文/王发恩

  过去8年,美国的外交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布什主义”印记。“布什主义”的核心有二,一是“先发制人”,二是单边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什主义”是“9·11”事件这个助产婆一手催生的。除了“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邪恶轴心”、“无赖国家”、“非友即敌”等,也构成了美对外政策的主要元素。

  为推行“布什主义”,美国打出了两个招牌,一个是反恐,另一个是民主自由。在反恐的名义下,布什发动了两场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而伊战则将“布什主义”推向了极致。

  说到底,“布什主义”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利益的,即在全球范围推销美式民主;维持“单极”格局,谋求美国统下的单极世界和全球的霸主地位。

  “布什主义”招致美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诟病和鞭挞。美智库在盘点美对外政策时概括说,过去的8年是美“外交政策的灾难”。两场战争极大地透支了美军事力量和财力,且迄今仍无尽头,也严重损害了美在国际上的形象。

  不过,人们在不经意间似乎忽略了两场战争给美带来的巨大“红利”:阿战使美插足于欧亚大陆的心脏——中亚,改写了美在中亚不存在政治、军事影响的历史;伊战则使美在中东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带楔入一枚楔子,为实现其“改造”中东的战略奠定了桥头堡。

  布什即将结束8年任期离开白宫,这是否意味着“布什主义”也随之走进历史?答案很快就会由其继任者奥巴马作答了。□(作者为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华盛顿分社社长)

  功过自有公论

  文/李红旗

  此时此刻,美国和全世界都在热议布什执政8年的功与过。

  有人说,布什政府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届政府,布什对伊拉克的告别之旅遭“鞋”袭击而成笑料。与此同时,第一夫人劳拉和国务卿赖斯等则为布什大鸣不平。孰对孰错?历史当自有公论。

  不可辩驳的事实是,布什执政期间,发生了三件震惊世界的大事:“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纽约世贸中心大楼遭恐怖袭击轰然倒塌,布什政府乘机扯起反恐大旗,竭力提振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阿富汗战争将塔利班政权赶下台,将“基地”组织驱入穷山僻壤,但时至今日,塔利班有卷土重来之势,拉登仍踪影全无。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接连不断的暴力袭击使美军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高昂的战争消耗和沉重的生命代价,使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日涨,使美国的国际声誉受挫。

  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期,新保守势力失势,理性开始回归。朝核六方会谈得以继续,且取得了一定进展。伊朗核问题几度升温,但终究没有开战,而且美伊关系解冻的传闻不绝于耳。布什政府极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虽鲜有进展,但体现美政策调整。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布什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内外交困催生了美国民众求变的心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顺势高举变革大旗,铺平了入主白宫的道路。□(作者为新华社国际部主任,1997年7月至2000年11月华盛顿分社社长、联合国分社社长)

  从巅峰走向衰落

  文/段吉勇

  打过两场战争的布什总统即将离开白宫。随着他的离去,一度在美国气势如虹的新保守主义将再度趋于式微,务实主义将重新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导。

  几个标志性事件见证了新保守主义逐步得势并走向巅峰,随后盛极而衰并开始向务实主义回归的过程。

  美国新保守主义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并在里根任内初露锋芒,但在克林顿任内趋于式微。“9·11”事件标志新保守主义获得新生。一年后,布什对联合国下最后通牒:要么对伊拉克采取行动,要么就站在一边。这标志以“美国及其价值观至高无上”、美国可以不受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约束为核心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速胜以及随后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推行的“颜色革命”频频得手,将新保守主义推向了巅峰。

  然而,伊拉克的困境导致共和党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中失败,失去对参众两院的控制。这标志新保守主义盛极而衰,美国的对外政策逐步向务实主义回归。

  冷战后美国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心迅速膨胀,急于寻找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替代战略,而“9·11”事件正好为新保守主义兴起提供了契机。新保守主义从兴起到盛极而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多极同单极的博弈还将继续,但其发展进程不可阻挡。□(作者为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2000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盛顿分社社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布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