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训五:总统应勇于面对外界的批评和质疑
在2003年12月的一次采访中,记者向布什总统提到了当时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关于收到阵亡士兵家属来信的感受的言论。布莱尔的原话是,“收到这种仇恨性质的来信后,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不会因为这种质疑而难受,请不要相信他的话。”对此,布什的回答是,“是的,我从没有因为受到质疑而痛苦。从来没有。”
总统和将军们其实一样,都不得不要面对质疑,但他们应该学会喜欢外界的质疑。当选总统奥巴马未来的国家安全顾问、前海军陆战队司令詹姆斯-琼斯认为,“你不应该是一只学舌的鹦鹉。”质疑并不是敌人,相反它可以帮助领导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重大的决定,甚至以后必要的政策修正都需要来自外界质疑的帮助。
教训六:总统应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做出准确判断
2004年到2006年间,中央情报局一直向布什总统报告称,伊拉克局势已变得越来越暴力、越来越不稳定。2006年,布什政府负责伊拉克事务的副国家安全顾问欧苏立文在向总统汇报时以“地狱”来形容巴格达局势,“那里就是地狱,总统先生。”但是,美国国防部却对伊拉克局势保持乐观,他们在向布什汇报的报告中声称,到2009年伊拉克的安全将可以完全依靠自己。实际上,不管是“地狱”论,还是“自给自足”论,布什从来就没有坚信哪一方的绝对真实性。
教训七:总统要敢于讲真话,对民众做到真实坦荡
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后的数年间,布什总统一直在向公众坚持他的乐观估计。在2006年10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布什总统仍然坚称,“我们肯定是胜利了。”虽然是处于战争形势的最低谷,他的盲目自信言论“我们胜利了”仍然是他的口头禅。在当时,任何能看到电视屏幕的人都知道战争形势越来越恶化了。2005年2月5日,新一任的国家安全顾问史蒂芬-哈德利向布什总统提交了一份关于布什首届任期内美军占领伊拉克若干问题的机密评估报告。哈德利说,“在政策部署方面,我的评估分值是B-。在政策执行方面,我的评估分值则是D-。”后来,布什总统也承认,他其实早已清楚伊拉克政策并不可行。连美国总统都承认政策的失败,那美军怎么可能赢得胜利?
“911”事件后,布什总统曾经表示,反恐战争将可能会持续一个时代,美国本土还有可能会遭遇其他恐怖袭击。这一番率真的讲话体现着布什总统伟大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威望。如果总统能够发出现实主义声音,那他总有可能成为伟大的总统。
教训八:总统应把崇高的理想和有效的执行相结合
2003年,布什总统曾经说过,“我认为我们有义务去解放人民。”我们可以相信,他当时确实希望能够为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带去真正的民主。2005年,在准备他的第二任就职演说稿时,布什告诉他的首席撰稿人迈克尔-格尔森,“美国的未来和安全将依赖于自由的传播。”布什的理想让格尔森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他把布什的外交政策写成了好象爱因斯坦的宇宙统一场论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这份长达17分钟的演讲稿中,布什总统的理想似乎不亚于“全世界暴政的终结”。
但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却常常蒙蔽了布什政府的眼睛,使他们根本看不到后来对民主的疯狂破坏。比如,2005年,布什总统和他的战争内阁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伊拉克推行自由选举,但是这种选举也导致了2006年伊拉克宗派主义暴力活动的爆发。
教训九:总统应具有战略眼光,能制定长远规划
只有总统或者国安安全顾问才有权组建机构去专门研究政府的下一步战略。然后,政府再根据这种战略去制定详细、可行的战术计划。至于战术计划的执行,则相对较为容易,当然这通常也需要总统的介入和参与。但是,评价一个总统的功过是非和能力,不是根据他日常处理危机的能力,而是他的长远计划成功与否。例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作战计划仅仅关注敌军的多少与强弱,很少有人关注塔利班和社会复兴党失败后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和危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如解散伊拉克军队、逼迫社会复兴党成员离开政府机构以及废除最初的伊拉克政府委员会,这些都是在伊拉克当地制定的,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总统均没有介入。
现在,加沙战争将考验当选总统奥巴马的智慧和能力。奥巴马应该牢记布什政府的教训,制定长远的规划。1993年,克林顿总统上台时曾承诺要在前两年内削减联邦财政赤字。最初的计划看起来很不稳定,因此克林顿政府为之预热了一年多。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削减联邦开支和增加税收的基本战略不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战略计划,宁愿牺牲当前短期的代价以赢得长远目标的实现。这种基本战略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训十:政策的制定应该具备透明度
即使是发生于白宫中的幕后故事,总统也应该把一些真相公之于众。2008年3月8日,哈德利发表了一篇特别评论,公开解释了布什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真实难处。哈德利说,“总统将因此更有权威,更加自信。”总统应该以一种中立、公正的态度与一些重要顾问进行辩论和讨论。在其任期内,总统应该将一些内幕故事公开,至少是部分公开。但是,通常最应该公开的版本都要很晚才会公开出来。等到公开时,它已经过时而成为历史。(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