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孙力舟
近日,罗兴亚人(又译洛兴雅或罗僧伽)船民在印度洋上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国际舆论关注,泰国和缅甸都受到指责, 缅甸政府则声称罗兴亚人“并非本国公民”。不仅如此,罗兴亚人问题还牵涉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400余船民命丧大海
罗兴亚人是居住在缅甸西北部的一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总人口约300万。联合国人权署曾指出,目前有23万 罗兴亚人逃离世居地,住在孟加拉国,过着无国籍的不稳定生活。
据英国BBC新闻网2月6日报道,印度海岸警卫队和印尼海军日前营救了600多名被困海上的罗兴亚船民,他们 大多来自孟加拉国和缅甸,试图前往马来西亚谋生。幸存者回忆称,他们出发时有1000多人,但在去年12月被泰国军方 扣押,遭到毒打和折磨,有人甚至被泰国军队枪杀。经过数十天的“海上流放”,先后有400多人遇难。国际人权组织因此 强烈谴责泰国军队的行径,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也对此事表示关切。
分析指出,从孟加拉国到马来西亚必须经过泰国南部沿海地区,而泰国南部的伊斯兰分离势力较为活跃。因此,泰国 方面对于这些穆斯林船民自然极为警惕。
但是,泰国军方很快否认曾将乘坐难民的小艇推向公海的指控。泰国政府发言人也表示,泰国对于非法移民的政策坚 持两个原则:一是非法移民的地位和权利,二是国家安全和泰国人的权利,政府要在两个原则之间保持平衡。泰方还否认把这 些难民弃置海上,而只是“扣押和遣送他们回国,船上有食物和水,引擎也未被破坏”。
“难民”还是“经济游民”
目前,泰国当局和人权组织之间的争论焦点,除了泰国军人是否虐待罗兴亚人之外,还有另一个重大问题,即这些人 的身份究竟是“难民”还是“经济游民”。
在国际法中,“难民”和“经济游民”(即为获得经济利益的非法移民)之间,待遇相差悬殊。区分二者的标准,一 般是看离开原居住地的动机。如果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则为难民;如果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则是经济游民。
新加坡《联合早报》引用泰国当局的说法指出,这些船民是经济游民,并不是真正的难民。印尼政府也称,登陆苏门 答腊的罗兴亚船民是经济游民,将被遣返缅甸。印尼外交部发言人法扎莎曾表示:“如果船民被遣返,将获得良好的待遇。我 们从早先的面谈中得到初步结论,他们离开原住地是出于经济动机。”
但幸存的罗兴亚船民表示,一旦返回缅甸,可能遭到政府报复。眼下,联合国难民事务署官员已探望了被泰国当局扣 押的部分船民,聆听他们追述逃难过程及遭遇。不过,难民事务署同样不愿对这些人的情况予以置评,也没有确认其身份是否 为“难民”。
缅政府表态“事出有因”
2月1日,缅甸政府出面否认流落泰国、印度和印尼的罗兴亚族船民来自本国内,还称罗兴亚人不是缅甸的100多 个民族之一。缅甸政府表示,相关部门“将采取与此事相关的必要措施”,但没有做进一步说明。这一表态招来了西方媒体的 批评。
对于国籍问题,国际实践中有两个原则,一是“血统主义”,二是“出生地主义”。因为大部分罗兴亚人都出生在缅 甸,缅政府关于“罗兴亚人不是缅甸人”的表态,采取的显然是血统主义原则。至于缅甸政府为什么持有这一立场,则有着深 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
罗兴亚人的世居地位于缅甸西北部,和孟加拉国接壤,与缅甸的中心地区之间则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这里的居民大 多是伊斯兰教徒,与信仰佛教的缅族人不同。历史上,若开邦(又名阿拉干)的古代居民曾建立独立的阿拉干王国,1785 年并入缅甸。1826年,缅甸在第一次缅英战争中失败,与英国签订《颜达博条约》,将阿拉干割让给英国。直到1948 年缅甸独立后,阿拉干地区才最终成为该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罗兴亚人,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 统治时期)才移民进入阿拉干的。因此,缅甸政府否认罗兴亚人是多民族国家的一员,虽然不近情理,也是事出有因。
然而,无论罗兴亚人是否难民,最近发生在印度洋上的悲剧,无疑是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它敦促联合国与卷入此事 的东南亚国家尽快设法解决。上月23日,泰国方面曾表示,将主办一次关于罗兴亚人问题的国际会议,拟邀请缅甸、印度尼 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和孟加拉国参与,共同处理印度洋上的非法移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