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加坡的成功秘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12:58  新民周刊

  李永乐

  最近几个月,有关新移民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土生土长的公民融合,成为新加坡的热门话题。新加坡“国父”、内 阁资政李光耀还登高一呼,表达对新移民的热烈欢迎。

  新加坡1819年的开埠带动了商业活动,来自中国南方、印度、中东、马来亚和印尼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民 族与宗教,丰富了这个马来半岛南端的小岛国。

  新加坡由原本人口数千、既无广袤幅员又缺天然资源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经济事务、生活素质与服务指标都名列前茅 的发达国家,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奇迹。从政治的稳定、公共政策的执行、经济策略的运用、环境卫生的治理、各项经济发展的 硬指标,到社会人文的建设成果等等,都可说是举世瞩目。

  学术界研究“新加坡成功模式”,其所取的角度,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到微观的某一具体课 题(如公共住房政策、环境卫生管理、公积金制度、劳资政关系等)都有。这些研究触及了结构,但对内涵的探索显然不足。

  依我看来,新加坡能顺利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个“人”字。借用台湾学者许士军的形容,新加坡的成就,实际上是 一个“事在人为的伟大见证”。

  表面看来,“人多好办事”似乎没错,然而“人”字简单的两笔画,内涵却十分复杂,一旦人多,势必口杂,意见纷 呈,人多往往是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何况新加坡面积很小,也不具备“人多”的条件。

  没错,新加坡靠的是人,实施办法则是“贯彻海纳百川的主张,落实任人唯贤的原则”。新加坡必须时时打开国门, 更须时刻敞开心门,这个小岛国才有望继续生存和发展。

  首先是“贯彻海纳百川”。在全球化时代之前,新加坡早就先把自己给全球化了。上世纪60年代,若没有联合国专 家帮忙出谋献策,没有全球战略的眼光,新加坡就无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新加坡的“海纳百川”,并不等同于来者不拒,因为国民的属性,仍然需要有个主流,尤其在结构上,必须维持本国 和区域之间、民族与民族的均衡关系,呈现一种有序的多元性。

  为何必须“海纳百川”?因为新加坡的崛起,受惠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环境。新加坡独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可以放到 三个既有重叠而交互作用、又相对独立的进程之下加以分析。这三个进程是本土化、区域网络的建构和全球化的影响。

  新加坡领导人早在独立前后,就清楚地以区域的、而非单纯的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社会发展和华人族群的发 展。

  它确保“长治久安”的基础因素,好比一幢高耸入云、美轮美奂的宏伟建筑,关键还是稳固地基。而这幢“高楼大厦 ”的地基,则正是新加坡如何处理国家、民族、区域化和全球化四大变量的心得与方法。

  因此,在民族、国家与地区化、全球化关系不断出现新变数的背景下,考察新加坡的国家建设,如何处理与民族、地 区和全球关系,通过对这一探索过程和制度的解读,分析新加坡这样做的原因、成就和局限,就能深入了解这一背后,都与新 加坡“海纳百川”的思维紧密结合。

  至于“事在人为的伟大见证”,说明新加坡做到“落实任人唯贤的原则”。当年台湾地区“立法院副院长”、现任海 基会会长江丙坤,在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心耕》一书撰文时,曾提出“精英团队打造一流国家”的观点。所谓的精英团队 ,指的就是一流人才。

  新加坡毕竟幅员有限,从有限的人力资源中选拔人才,就不能为某个阶层预设“特殊待遇”,而必须确实任人唯贤, 提供公平合理的条件,让所有人民公平竞争。

  在参与新加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少人才来自新加坡以外,比如中国的唐义方、荷兰的温斯敏,他们都“比新加坡 人还新加坡”。新加坡第一代内阁成员,就有不少来自马来西亚。

  人,是构建新加坡的主要支柱,源头活水必须源源不绝。因此,85岁高龄的李光耀一再重申,新加坡欢迎外来人才 ,新加坡公民不分新与旧。

  如果说新加坡的成功真有所谓的“秘诀”,它的真正秘诀就是:既敞开了国门,也敞开了心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