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新西兰地震失踪人员搜救工作全面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3日23:09  人民网
年轻华人送来捐赠物品 李景卫摄 年轻华人送来捐赠物品 李景卫摄

志愿者们在煮面、做饭 李景卫摄 志愿者们在煮面、做饭 李景卫摄

王建京、郭学敏、刘薇、陆超英在听取徐叶明组长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王建京、郭学敏、刘薇、陆超英在听取徐叶明组长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徐叶明组长在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徐叶明组长在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在克赖斯特彻奇有个名称响亮、功不可没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记者赶到那里时,发现有人联系接机,有人安排中国失踪人员亲属食宿,有人接收和派发捐助物品,有人为失踪人员亲属煮面、做饭……华侨华人们都在为失踪中国留学生的事情深情地忙碌着,令人感动不已。

  克赖斯特彻奇2月22日发生地震后,当地华人领袖徐叶明博士开车回家时发现,一些道路完全被地震破坏,满路都是泥水和沙子。他马上意识到,这一次地震完全不同于去年9月4日的地震,肯定有许多人员需要救助。于是,徐叶明不顾自家的房屋被地震损坏的情况,紧急召集当地华人侨领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开会,研究制定救助方案。新西兰南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建京等侨领都还没有从地震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但大家都积极响应,赶到会场,他们决定成立以徐叶明为组长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当场研究如何快速了解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以便掌握情况紧急施救。

  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断水、断电、断资讯、中文广播电台停播,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少人受伤?有多少人失踪?完全不清楚。如何施救?完全无从下手。但他们一致认为,要了解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资讯沟通问题。中文学校校长吕智红女士及其助手王龙主动承担建立网络沟通的任务。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于地震的第二天就把网络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他们把成立地震援助小组协助紧急救援工作的消息发布在网上。2月24日,他们的网络点击率达到4000人次,第二天达5000人次,点击率越来越多。不仅新西兰的华人、幸存的中国留学生从中了解到信息,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也从中了解到很多有用信息。这一网络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到华侨华人基本上没什么伤亡情况。于是,他们把救助的重点放到配合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救援中国留学生身上。他们中间有一支以王建京为首的爱心“娘子军”队伍。王建京身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老公工作忙,家里还有一个去年9月4日地震后第二天出生的可爱外孙。她不顾这一切,没日没夜地忙着,连续3天总共只睡45分钟,一心扑在救助中国留学生的大事上。她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救援,她嗓子喊哑了,吃点药继续操劳;刘薇家里的房子受损了,自己住到别人家里,困难很大。但她心里装着地震中的遇难、失踪人员,装着上学未归的中国留学生。她说,大难之后,“我们一家四口人都活着。我们是幸运者,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不幸的人们。我们要奉献,要救助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郭学敏既有爱心又有智慧。她的老公年逾60,身体不好,她让陆超英的老公去照顾他,自己和陆超英天天死守在地震援助小组,忙个不停;黄亚男、陈文英、余爱红、储玉华等也与大家一样勤勤恳恳,安抚家属、煮面做饭、打扫卫生、搬运桌椅等,样样都抢着干。除了“娘子军”外,60多岁的胡志良老先生和年轻小伙黄以俭每天也都坚持到地震援助小组,为救援中国留学生工作做出巨大奉献。还有许许多多华侨华人为救助中国留学生做出巨大努力,他们的爱心,十分感人。

  目前,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失踪人员搜救工作已全面结束。地震援助小组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协助中国驻新西兰使馆进行遇难学生家属的接待工作上。现在,已有13位失踪人员亲属来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援助小组提前了解他们的航班信息,安排当地华侨华人到机场把他们接到家里,吃住行全包。与此同时,地震援助小组每天上午安排失踪人员亲属到地震援助小组,与使馆负责人见面;下午安排新西兰警方到地震援助小组向他们通报搜救和善后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失踪人员亲属一开始情绪比较激动。地震援助小组人员针对具体情况,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激动情绪,保证他们不过于悲伤,损害身体。地震援助小组人员还帮助失踪人员亲属配合警方,顺利进行了DNA采样。

  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华侨华人前来捐献物品,有衣被、有果蔬、有蛋奶、有饭菜……朱萌萌女士领着家人开车送来一大纸箱盒饭,是她自家的美食店做的,想请失踪人员亲属尝一尝,并决定邀请他们周末到她的美食店吃饭。她语言朴实,告诉记者说:“这些家属的亲人没有了,就想为他们分点忧。”

  大难面前,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都在奉献爱心。记者问他们是以怎样的感情投入中国留学生救援工作的?徐叶明组长说:“尽管我们都移居国外了,但我们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的。我们的这种情感是不可能被分割的。正如王建京会长所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本网克赖斯特彻奇3月3日电)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新西兰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