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 (徐倩 余申芳 林杉)卡扎菲日在故乡苏尔特沦陷时被活捉后死亡。国际社会对卡扎菲之死充满争议,对诸多未解之谜存在疑问。国际舆论认为,这对新政府极为不利,可能成为新利比亚的污点,也给利国内局势和中东政局埋下隐患。可以说,卡扎菲之死,虽然“盖棺”,但尚未定论。
国际舆论关注死亡真相
一代枭雄卡扎菲死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他最后一刻血肉模糊的画面。国际舆论议论纷纷,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利比亚“过渡委”日给出初步答案,“尸检报告显示卡扎菲被捕后死于交火”。对于卡扎菲究竟被谁所杀,为什么不被活捉?利比亚“过渡委”表示,将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卡扎菲死因。
26日,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顾正龙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给出了卡扎菲之死的三种可能性,“一是,卡扎菲肯定是被活捉的,但执政当局活捉卡扎菲的场面出现失控,在与卡扎菲执残余力量交战过程中,卡扎菲被打死。二是,因“过渡委”的武装力量比较松散,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将其打死。三是,从政治上讲,因由萨达姆前车之鉴,卡扎菲若是被活捉,审判和如何处置比较麻烦,可能对西方产生不利的结果。经西方授意,有意打死卡扎菲。”
一些批评者认为,卡扎菲之死存在疑点,“过渡委”对他的处置过于“草率”。作为中东的“铁腕人物”卡扎菲,无论怎样十恶不赦,杀俘和私刑都是“以暴易暴”的残忍行为。
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呼吁调查卡扎菲之死。俄罗斯舆论认为,根据《日内瓦公约》,卡扎菲应该被视为战俘,不应被处死。
法国《新观察家报》说,“如果说卡扎菲是个不分青红皂白大开杀戒的恶魔,那么打死他的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罔顾一切国际法和人类文明准则,私刑处死战俘,也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顾正龙说,“卡扎菲死亡的场面过于血腥,过于非人道,国际社会对此感到震惊,阿拉伯世界对此反应不好。这是对一位国家领袖、国家领导人,也是政治强人的羞辱,国际舆论对执政当局极为不利。在世人眼里,执政当局还未上台执政,局面就已经失控,人们对其将来掌控利比亚局势的能力产生怀疑。”
“人权观察”组织的布克尔特说:“卡扎菲之死充满可疑,将是新利比亚的一个污点。”
美国为何强调严查“死因”?
伴随着卡扎菲的死亡,诸多内幕也被带进坟墓。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比喻的很贴切,“活着的卡扎菲犹如宴会上的幽灵,随时都可能坏了兴致,而死了的卡扎菲不会带来任何威胁。即便全面调查死因,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方程式。”
尽管如此,美国仍然要求利比亚过渡政府,彻查卡扎菲死因。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说,调查卡扎菲死因要定下较高的标准,在维护人权方面也应如此。实事求是地全面调查,将向所有利比亚人民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说“严查卡扎菲死因”是必要的,那防止卡扎菲“意外死亡”是否更加必要。毕竟,“严查死因”只能是放马后炮。一个战俘活着的时候,不去更好维护他的人权,给他讲话的权利。当生命权已经被剥夺后,再去讲所谓的人权,恐怕已无济于事。
英国《金融时报》社论说:“如果卡扎菲被活捉,然后被迫接受审判,效果可能会更好。他要对很多事情负责。审判将为他的受害者带来正义,将这一页打上句号。”
那么,卡扎菲为何没能避免“意外死亡”?美国《外交政策》说的很直接,“卡扎菲是一个知道太多内幕的人。北约国家在匆忙处决卡扎菲过程中,是否发挥什么作用,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顾正龙说,“卡扎菲生前和西方做过交易,配合西方反恐,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对西方来说是种丑闻。”美国《外交政策》说,“如果活着,他肯定会透露与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亲密关系。”
舆论认为,卡扎菲之死令西方“松口气”,省却了不少尴尬和麻烦。因此,在撇清自身责任的情况下,对事实真相的追究,只会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