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5日11:3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对于习惯了中国经济火箭式蹿升的西方观众来说,放缓和下行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报道的。

  文/安德鲁·莱基(AndrewLeckey)(美国)

  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New Normal)这件事,对西方电视媒体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对于习惯了中国经济火箭式增长的西方人来说,这来得有点措手不及;另一方面,这个“新常态”对其他国家和行业意味着什么,一下子也还看不清楚。

  以前,那个充满活力、以两位数速度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对于观众来说自然而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增速放缓,怎么才能让观众兴奋呢?

  应对的办法之一,是引入比较。CNN财经主播克丽斯汀·罗曼斯在2015年3月5日的节目中,指着屏幕上巨大的GDP数字说:“7%!(中国今年预期经济增长率)7%(左右)的增长率怎么可能还不够好?要知道,欧洲如果有7%的增长率,早就欣喜若狂了,他们今年预计只有1.2%。”

  她接着说,由于欧洲经济“跛足不前”,中国从百米冲刺放缓为常速奔跑,美国今年摆脱衰退实现3.6%的增长率听起来相当“振奋人心”。

  为“新常态”配电视画面,也是一件头疼的事。

  2015年1月,BBC在新闻中报道“新常态”的时候,使用了一个中国家庭在哈尔滨欢度冰雪节的画面,但那个画面不是为了显示欢乐,而是用来比喻,中国经济增速正像那个滑雪的孩子一样,面临下行压力。

  BBC中国编辑凯丽·格雷丝解释说,中国从经济奇迹到“新常态”的过渡会带来一定风险。

  还有一个应对的办法,就是使用数字和邀请“当事人”来解读。

  在《金融时报》4月22日关于上海车展的视频报道中,记者米强的解说词是:“今年上海车展,每个人挂在嘴边的词都是‘新常态’——跨国公司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销量增长率多年来首次低于10%。”

  接受他采访的沃尔沃公司高管说:“我们必须接受‘新常态’,个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其实也是高增长。”东风雷诺的董事长则满怀希望地解释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太大的问题——经济仍然在增长。”

  我自己曾做过多年的电视财经节目主播,深知数字能够立刻吸引来观众的注意力,而在现阶段,没有什么比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更受关注的数字了。 

  事实是,在经历了数年欧美经济乏力增长和中国高增长奇迹之后,西方媒体主播们实在有点晕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常态”?对中国来说,5%~6%的增速算“不正常”吗?

  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巨大,长期来看毫无疑问仍然会快速增长。但对于习惯了中国经济火箭式蹿升的西方观众来说,放缓或下行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报道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乔石思考的真问题

作为党的机构的政法委如何处理同司法机关的关系,乔石论述得非常明了:政法委抓大面上的东西,具体的司法不能干预,这恰好可以用来反照前几天刚被宣判的前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永康。

遵义塌楼:质量报复周期显灵

不到一周时间,遵义市接连发生两起塌楼事故。若加上5月20日发生在贵阳市云岩区某小区、造成16人遇难的塌楼事故,屈指算来,短短的一个月内,贵州境内已经出现三起“楼塌塌”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偶然”多了,一般都指向某种“必然”。

感动中国的垮塌竟然只有一次

当危楼里的68个人毫发无伤,灾难变成了皆大欢喜的英雄赞歌,68个无家可归的人以及那一片废墟成因,似乎变得无足轻重。遗憾的是,遵义过于不幸。灾难本来已经被壮举所掩护,5天之后,又发生了一起无人掩护的居民楼垮塌。

中国大款爱上巴菲特的午餐?

令人称奇的是,从2006年开始,已经有三个中国人获得与股神共进午餐的机会。这次,领导着一家叫天神的娱乐公司的朱晔,不好好把握着祖国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去认认真真为大众制造娱乐精品,不远万里斥巨资与股神吃饭,意欲何为?

  • 携程CEO:互联网公司如何赚钱
  • 朴槿惠推迟访美为什么令韩民众不满
  • 今天《大宪章》诞生800周年
  • 悼念童庆炳教授:上课是人生的节日
  • 《侏罗纪世界》致敬了老版本哪些情节?
  • 李银河:爱情是对对方的高估?
  • 叶永烈:走进“世界超市”义乌(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