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反华与反美是其两面旗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2:05 南方人物周刊 | |||||||||
石原慎太郎 在抗战结束六十周年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钓鱼岛领土问题、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纷争、反日 游行—— 石原之流的得势与猖獗,正好点破了问题的实质:日本政界的整体右翼化,是催生中日关系摩擦不断的核心所在。
因为否定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支持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怂恿右翼议员将户籍迁到冲鸟礁等极端举动,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臭名远播。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这个人是一个极右翼分子,辱华仇华,大放厥词,态度凶悍,行事疯狂,不可理喻,不断制造中日乃至国际争端。在国内的媒体中,对他的报道也充斥着“叫嚣”、“嘴脸”、“疯狗”等贬低性字眼。这似乎就是石原慎太郎的全部。 然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位名声不佳的东京都知事又确实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曾是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是名噪一时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两次高票当选为东京都知事;他是反华先锋,更是反美先锋……可以说,在反华的石原慎太郎之外,还有文学的和政治的石原慎太郎。 文学的石原: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 无论人们对石原慎太郎的反华行径如何耳熟能详,在日本人眼里,石原首先是一个作家。 在1968年参政以前,石原慎太郎就因为文学成就而早已为日本人所熟知:他1932年9月30日生于神户。1952年进入一桥大学,195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灰色的教室》,受到评论界注意。 1955年石原出版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第一届文学界新人奖,并成为当时日本史上最年轻的芥川龙之介奖(日本最著名文学奖,由《文艺春秋》主办)获得者,从此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太阳的季节》以颂扬的笔调描述战后追求享乐的一代青年,在社会上和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赞美的,也有彻底否定的,而“太阳族”则成为流行名词。 1970年代后,石原作品中的色情描写减少,政治色彩开始浓厚起来,如在《挑战》和《日本零年》中,推崇战前积极为军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效劳和主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人物,宣扬他们的冒险精神,把日本现在和将来的希望寄托在这类人物身上。参政之后,创作数量逐渐减少。 1996年,石原慎太郎从哥哥的角度,以日本昭和时代文艺界的宠儿、他弟弟石原 裕次郎的一生为题材,写下了发行量突破120万本的长篇小说《弟弟》。该小说后来改编成五集电视连续剧,在日本引起了极大反响,据说,几乎所有观众都以“感动和泪水”来评价该剧。 政治的石原:两度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 不过石原慎太郎似乎没有满足于他在文学界的成就。身为日本自民党的一员,他1968年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成为日本第一位取得300万张支持票当选的参议员,并连续8次当选众议员。从这里开始,石原的反华面目开始初露端倪:他竞选的口号是“不让日本赤化”,他还攻击当时的田中内阁“抛弃了台湾”。 1970年代初石原组成“青岚会”,自任干事长,鼓吹复活军国主义。1995年,因为政见不合,石原退出了自民党,成为无党派人士。为表示自己对日本政治的不信任,他同时辞去众议员职务,宣布不再过问政治。在背后,他扶植儿子石原伸晃,在自己的选区内填补他辞职后留下的空缺,体面地完成了议员席位的“世袭”,而他又开始谋划新的从政之路。1999年,石原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并依靠其强大的民意支持,在2003年以日本历史第一高票308万选票续任至今。 他的竞选演说集中在普通人关心的大气污染、治安和中小企业对策等领域。他决定征收银行税,限制柴油车对东京的污染,为增加税收开设赌场,提倡地铁民营化以及羽田机场的国际化等。这些便民政策在石原任职期间一一得到落实,而他全面提升东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东京革命”,更极大降低了东京地区的自杀率,为他博得了广泛好评。 而且,他在宣讲自己的政绩和主张的同时,不忘抨击中央政府,突出其改革者形象,以至于不少日本人都把一个力挽狂澜的“强者”形象加在石原身上。 石原是一个长相温和甚至有点慈祥的老头,这种相貌很容易让人放松,他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人缘和亲和力。其次,他每周都要做客NHK的几档收视率挺高的访谈节目,谈日本历史,谈日本利益,谈中日关系,回答现场以及电视观众的问题,语气和缓,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观点自自然然地灌输到观众的脑子中。那些本来就对中日历史不甚了了的日本青年人,接受他的观点,无疑就是对未知的知识的吸收。 目前,日本政界广泛流传“石原首相待望论”。人气冲天的石原能否当上日本首相呢?由于自民党总裁今秋任满,自民党内反小泉派推举石原建立新党的风声不断。石原也表示:“如果日本的政治走进死胡同,不排除(出马的)可能性。” 反华的石原:疯癫的背后 石原公然对中国攻击: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对中国说“不”,诬蔑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甚至还挑衅地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这样的言论出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首都行政长官之口,实在令人惊讶和愤慨。 对于石原的惯用伎俩,一位日本在野党国会议员打了一个比喻:“石原如同一条周期性发病的狂犬,它狂叫时,希望得到人们的某种反应,人们的反应越强烈,它越是洋洋自得。”这位议员的比喻真是太贴切了,但石原“发病”的病根在哪? 据一知情人士指出,石原的父亲因为直接参与、指挥日军侵华的战争,战后被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受到惩处。石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日本普遍抬头。石原这种人能在日本政坛上坐稳并呼风唤雨,必然有其民众基础,而且还不是“一小撮”。 近几年来,将日本军队描写成亚洲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卫士的连环漫画书《战争论》成了畅销书,赞美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自尊:命运的瞬间》获得了最高票房。1970年,妄图恢复军国主义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只能选择剖腹自杀的方式来呼吁军国主义的复活,而1999年的石原慎太郎却能争取到东京市最多的选票,成为那里的市长。不到30年时间,主张对外强硬的右派政治家、文学家的行动和观点为普通日本人接受的程度已大大提高。在政界,原首相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非常器重石原;现任参议院议长扇千景,主张对华强硬的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领土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的参议院议员西村真悟,保守的政治人物龟井静香、平沼赳夫等都是石原的亲密朋友。并不是说石原的政治朋友都是右翼,但保守、主张对外强硬,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 而发人深省的是,石原的反华言论由来已久,他在20多年前就攻击中日邦交正常化,而多数国人对此竟浑然不知。读者们看到的大都是那些号召亚洲国家团结奋战,反击美国金融霸权阴谋、抵制国际货币组织金融“占领军”和宣扬所谓“亚洲价值观”的言论。是不是因为与反美相比,石原的反华不过是小节问题? 石原慎太郎以强硬作风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朝鲜,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敢于反对日本方针的国家都有着强硬的态度。在日本人看来,这位有着“愤青”头脑的知事与其说是反华严重不如说是反美情绪更猛烈,只不过被中国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罢了。 石原慎太郎只有一个,反华与反美是他的两面旗帜,并无矛盾,大和民族至上的民族主义是共同的基本点。对于在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中挣扎的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危机的原因推给外人既方便又体面的了。 而对于恨不得和石原对骂对打的许多国人来说,辱骂和情绪性的宣泄都不是战斗。以石原为代表的日本右翼最害怕的,莫过于一个强大的邻国的出现,中国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等于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击石原这样的日本右翼。 在此之前,即便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财阀、政治家最终淡出我们的视野,谁能保证就一定不再出来第二个、第三个石原慎太郎呢? 赵晓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