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徐立凡:默克尔访华推动大国均衡外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2:25 华夏时报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策动者们面对传统盟友的质疑时,斥之为“老欧洲”,当时,他们心目中的“老欧洲”包括德国。“新保守主义”驰骋于美国之后,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开始拉大,甚至多多少少地体现在原本近似的核心价值观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对默克尔女士取代施罗德出任德国总理几乎按捺不住地欢呼。然而,国际政治的运行规律之一是,比起不加思索地“站队”,均衡地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更为合理和健康。德国的外交重心,在于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虽然因为政府交替重心可能会偏移一点,但是大的结构不会改
变。默克尔昨天起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正是出于这一背景。

  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德国总理第一次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次访问,可以视为对业已存在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一次确认。这种关系早在科尔时代就已经开始孕育,并且在施罗德时代成型。在出任总理前,默克尔被称作“科尔的小姑娘”,虽然这不能代表默克尔的执政将是“萧规曹随”式的按部就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默克尔将延续德国历届政府奉行的对华友好政策。

  默克尔将为培植中德关系加入什么样的新“养料”?默克尔此行41人的访华代表团成员中,商界人士占了很大比例,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要进一步加强两国经济联系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联系中可能包含更多的技术含量。在向中国输出技术方面,西欧国家比起美国具有更高的积极性。这正是中德经济合作发展的提升空间所在。

  除了经济这一热门,国际政治是另一个势必涉及的话题。在伊朗核问题上,欧洲的介入者德法英有着与美国不尽相同的立场而且与中国的立场更容易契合。如果国际社会就此形成一个友善的而非威胁性的、理性的而非失控的共识,将有利于相关各方达成妥协。

  参与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六大国中,德国是唯一一个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去年以来,德国明确表达了“入常”的积极愿望,在这方面,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寻求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应是默克尔中国之行的另一使命。

  在大局上,没有重大分歧的中德双边关系发展良好。但在局部,中德关系也面临着一些嘈杂之声,这里面有些解决得好,有些尚待解决。属于经济领域的

人民币汇率
知识产权
问题,德国与欧盟一直持较之美国远为温和的态度,理解中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改革的方针。但是在安全领域,德国同样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困扰。比如能否取消对华军售禁令。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德国、欧洲对中国发展的态度和双边关系未来的发展。有消息说,今年这一问题仍难有进展。作为欧盟的中心国家,一个对中国发展持欢迎态度的德国理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


作者:徐立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