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默克尔:“欧洲大妈”刚柔相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10:19  《环球》杂志

  一向我行我素的萨科齐经常口无遮拦,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较著名的是,一个农产品展销会上,一名男子因不愿与他握手而退避三舍,“噢不!别碰我!”萨科齐回敬道,“那么滚开吧!”这名男子也不好惹,说道,“你令我反胃!”此时萨科齐又怒斥,“快滚!你这个该死的白痴!”

  有时候,萨科齐也敢拿别国元首“开涮”。4月初的G20伦敦峰会闭幕后,在法国爱丽舍宫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萨科齐批评美国总统奥巴马徒有人气,却缺乏经验与决断力;抨击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缺乏智慧,甚至暗示其改革思路是拾自己的牙慧;指责德国总理默克尔立场摇摆缺乏原则;讽刺欧盟主席巴罗佐“在G20峰会上几乎感觉不到其存在”……最终,这番言论引发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外交危机”。

  在法国中立派议员领袖贝鲁看来,萨科齐是“野蛮的孩童”,“自认为无所不能”。这位法国总统的施政方针确实也无所不包。

  作为法国传统右翼代表,萨科齐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主张降低企业社会福利和税收负担,希望以此刺激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他力主改革现行的社会福利和劳工制度,鼓励员工延长工作时间以增加收入;他还强调法国的“国民性”,要加强对移民的控制……

  萨科齐上台执政两年多,所施行的改革可谓毁誉参半。6月初的欧洲议会选举前夜,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已跌至四成以下,这说明法国人并不怎么喜欢这位“特别”的总统。不过,以萨科齐为标签的法国执政党,却在选举中大胜传统左派社会党,这似乎意味着法国人也并不是那么讨厌他。

  出于对欧洲领导者地位的渴望,萨科齐常常希望以外交“成绩”去弥补内政的失误。然而,其外交政策有时又与在私生活中展现的性格如出一辙,甚至貌似矛盾。

  2008年底,萨科齐妄图左右逢源,在政治舞台上投机取巧,对于会见达赖喇嘛的问题出尔反尔,蔑视中法两国多年来建立的关系。今年4月1日,他又在伦敦与胡锦涛主席会晤后表示,很高兴法中两国恢复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启战略对话。

  不按常理出牌的萨科齐以其特立独行的方式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位法国总统,但他的改革显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注重扩大投资而忽视刺激消费的做法有所欠缺,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推行改革时操之过急,政策过于激进,激化了与民众的矛盾;经济改革碰上了金融危机,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时机不当。

  既然体制上的反对之声无法表达,民意只能另找地方宣泄——大街。因就业、养老、社会保险等问题引发的不满,法国数百万民众今年已两次走上街头。

  过去26年中,法国人均GDP从世界第七位跌落至第十七位,近年来经济尤其低迷,其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走到崩盘的边缘。在欧洲主要国家中,法国的增长率是最低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

  法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困境,并不始于金融危机,也不始于萨科齐上台,而是20多年来左右政府轮流执政却未能成功改革所致;是萎缩于所谓法国生活方式而拒绝汇入全球化潮流的文化所致;是习惯于寅吃卯粮、贪图享受而拒绝奉献的社会风气所致。

  默克尔:“欧洲大妈”刚柔相济

  按星相学所说,7月17日出生的人一心想成为超级巨星,但是他们的野心却常常被一副谦逊、严肃甚至害羞的外表所遮掩,这句话用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身上最为贴切:

  她既没有在党派底层拼搏的经历,在政坛上也没有自己的网络;她既不能言善辩,在媒体面前也没有太多魅力可言。深黄色短发、深色裤装,是她20年不变的装扮,政敌们甚至戏称也为“足不出户的农妇”。然而,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榜单中,默克尔却三度位居榜首。

  1989年柏林墙一倒,35岁的默克尔便开始寻找政治归宿。她加入了一个名为“民主觉醒”的组织,在该组织中,理工科出身的默克尔是惟一能解决电脑问题的人。一次,主席日程排不开,临时“任命”她为“发言人”去应付记者。结果,人们发现这个相貌平平的女子说起话来很放得开,于是她成了该党的发言人。

  默克尔强调“政治归政治,我不会为了政治改变自己原本的容貌”,但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她也在悄悄改变着形象——发型变得柔和,更加注意化妆,着装的色彩也艳丽起来。在去年的巴伐利亚瓦格纳音乐节上,默克尔身穿红色低胸露肩晚礼服,与丈夫绍尔手挽手走进会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但默克尔的发展道路却并不是由她的容貌决定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对权力的渴望、驾驭变局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感,决定了她今天的成就。同时,她也具备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所必须拥有的能力,即成竹在胸、审时度势、适度妥协。

  默克尔于2005年11月掌管大联合政府后,许多人把她视为“过渡性人物”,认为她最多只能在总理位子上呆半年。但她却出手不凡,以独特的魅力解决了欧洲数个棘手问题。比如,化解了欧盟因财务问题而出现的分裂危机,促成了欧盟制宪问题的顺利解决。

  相比这位“欧洲大妈”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化刚为柔的政治天才,默克尔的国内改革却鲜有成就。从思想上看,她似乎倾向于接受更加自由化、更小的政府和更加市场化的理念。但是,有两大原因导致她在改革面前退缩:从性格上看,与萨科齐恰恰相反,默克尔是一个更有条理的科学家而非革新者,有时甚至过于谨慎;她也不会走激进路线,原因是她所领导的内阁是由多党组成的大联盟。

  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曾经出现过反复。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曾批评她的中国政策是“橱窗外交”。但默克尔自己说,“我就任总理以来,每年都来华访问,这是正确的选择。”

  默克尔上任以来一直受到欢迎,但德国今年一季度GDP下降7%,工业产值下降超过五分之一。在工作补贴等因素的掩饰下,今年德国的失业率还不算难看,但是到明年,失业人数有可能攀升到400万人。如果默克尔想要达到德国前总理阿登纳或科尔那样的历史地位,她必须说服德国人接受改革,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她需要巨大的勇气。

  布朗:拘谨木讷的拼命三郎

  2007年6月,英国首相布朗从布莱尔手中接过相印,成为唐宁街10号的主人。从此,唐宁街的警卫们发现,布朗的办公室常常整夜灯火通明。对于工作拼命三郎式的性格使得多个女友离他而去,布朗也因此直到50岁才结婚。

  平日,民众在电视上和各种场合看到的布朗,经常是一身熨烫得笔挺的西装,演讲中只有枯燥的事实和数字,给人的感觉是保守持重。这种刚毅木讷给人带来了不少口实:有人说布朗表面冷漠强硬而内心怯懦,有人说他“心理有缺陷”,也有人说他是操纵政党活动的政客……

  与亲切健谈、幽默风趣的布莱尔相比,布朗的确显得拘谨木讷,而作为接班布莱尔的“不二人选”,布朗在苦等了13年之后依然时运不济。

  自执政以来,除了前3个月人气颇旺之外,布朗的绝大部分时间处于 “灭火”状态。过去两年间,恐怖威胁、洪灾、口蹄疫、议员“报销门”等事件让布朗焦头烂额,受全球通胀压力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英国经济状况又急转直下。

  作为“经济学家式的政治家”,布朗为了稳定经济已经抡出了“三板斧”——降低消费税、国有化或并购一批银行、3次下调利率。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勉强稳住了经济基本面。然而,从2008年下半年起,英国经济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遭遇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局面。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GDP环比下降2.4%,创50年来最大降幅。

  在外交政策上,布朗自上台伊始便试图走出布莱尔时代新干涉主义的格局,其实用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的重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布朗成了“国际金融改革”最活跃的倡导者之一。这场危机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中英关系的重要性,他说:“英中间建立起强大的关系,将成为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关键力量,以及在未来实现增长和繁荣的强劲推动力。”

  时下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猛升,政坛丑闻不断,布朗和工党的民意支持率落后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和保守党20多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表示,尽管布朗暂时保住了首相位子,但是前景堪忧。

  英国人内心对布朗的冷漠感依然顽强,这种定势来自于工党长期执政后给民众留下的厌倦心态。其中最让英国民众忧虑的是失业率攀升。今年1月,英国失业人数达203万人,这是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最差纪录,也是12年来首次冲破200万人关卡。

  贝卢斯科尼:难以轻松的风流“大嘴”

  由于始终有股冲动要以夸张的方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才华与性格,口无遮拦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闹了不少笑话,甚至引出不少国际争端。他的语录包括“墨索里尼其实没那么坏”、“我是政坛的基督”等,因此被人称为“大嘴总理”、“宽吻鳄”,也不断遭致政敌的攻击。

  常被媒体曝光的“万人迷”也与美女关系暧昧,从内阁部长到未成年少女,丑闻的主角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今年6月,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报纸又先后大篇幅刊登了贝卢斯科尼在别墅里与多位年轻女郎的艳照,照片中几名火辣的裸女围着“老贝”团团转……

  尽管丑闻不断,贝卢斯科尼每次都能无惊无险地一笑而过,而且还能三度当选为总理。

  这位意大利首富、媒体巨头、AC米兰足球俱乐部的老板虽然很有从政的天赋,也曾是有理想、有公共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但2008年他上演“帽子戏法”第三次出任总理后,却在施政报告中仅仅原则性地谈及了改革事项:

  在政治方面,他表示,将修改选举法及国会议事程序,增加总理的职权,减少国会议员人数,赋予参众两院不同的功能以及将部分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至地方;在经济方面,他重申他的政府是个寻求“成长”的政府,除了将降低企业的税负之外,也将给予第一次购屋的国民免房屋税以及降低加班费所得税率;在外交方面,贝卢斯科尼说,意大利将成为美国与欧洲友谊的支柱,同时也将努力降低中东的紧张情势。

  不过,批评人士对贝氏的改革承诺表示怀疑。他们质疑说,在贝卢斯科尼的前两个总理任期内,并未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没有迹象表明贝卢斯科尼的“越位”动作和可能的家庭婚变会对其政治生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但摆在他面前的任务并不轻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意大利近期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极其暗淡,将至少有两年的经济衰退期,其中2009年意大利的财政赤字将超过3.0%。IMF的报告同时指出,意大利经济体制僵化,缺乏竞争力,各种高税率给政府在改革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阻力。同时,意大利经济过多依附于出口,在目前经济不景气和市场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困扰意大利的另一个问题是非法移民。意大利是继美国、加拿大以及法国之后,收到避难申请最多的国家。由于欧盟缺乏应对移民的有约束力的统筹政策,意大利面临日益沉重的非法移民压力。

  哈珀:冷嗖嗖的保守党领袖

  作为从西部省份入主首都渥太华,主导加拿大政治的领袖,哈珀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从哈珀的成长经历和政治生涯来看,他坚守西方价值观和人权理念不足为奇。有评论认为,解析加拿大保守党政府所施行的外交政策,哈珀仍是一位抱持冷战思维的总理。但其后果是,中加两国长期营造的良好关系急剧倒退。

  2006年1月,身为保守党领袖的哈珀当选为加拿大第22任总理,2008年9月获得连任。

  早在2006年,哈珀政府就不顾中方的反对,授予达赖喇嘛加拿大荣誉公民身份。2007年10月,哈珀又将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置之脑后,在总理办公室正式接见了达赖,成为首位在公开场合会晤达赖的加拿大总理。此举损害了加拿大的国际形象,严重伤害了中加关系。

  旁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关于哈珀的另一个热点议题。在少数西方政客扬言抵制北京奥运的号召声中,哈珀高调宣称不会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尽管此后他多次解释说主要是因为日程相抵无法出席,缺席并非抵制,但此举无法不被外界解读为哈珀故意怠慢中国,漠视两国关系。

  直到近期,中加关系才有所缓和。加拿大国贸部长戴国卫和外长坎农相继访华,似乎反映了哈珀的对华政策正在转变。有评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

  目前,哈珀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困境之下摆脱危机。在今年7月1日的加拿大国庆节上,哈珀乐观地表示,与世界各国比,加拿大有带头走出低谷的势头。然而,有经济学家预测说,即使加拿大经济有恢复增长之势,但预期未来5年在生产力、失业率和生活水平方面仍无法消除这场严重衰退造成的持续影响。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八国峰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