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被指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8日10:03   BTV《天下天天谈》
哥本哈根被指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节目现场

哥本哈根被指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叶海林

哥本哈根被指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张清宇

  BTV《天下天天谈》2009年12月18日播出《哥本哈根,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以下为节目实录:

  邀请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时事评论员张宇清

  主持人:姜华

  编导: 巫小为 顾云鹏

  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天下天天谈》,欢迎收看。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被称作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开得不可谓不热闹,因为在场内各国代表争得不亦乐乎,在场外各种各样的抗议活动,也使得哥本哈根的街头一片混乱,那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又为什么要争?如果不争的话,对我们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就相关的话题,今天我们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先生,叶先生,一句话来说,哥本哈根会议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意味着什么?

  叶海林:不能因为你不住在图瓦卢,不住在尼泊尔,不住在马尔代夫,那么哥本哈根的事情就跟你无关,实际上它跟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主持人:好的。另外一位嘉宾,是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时事评论员张宇清先生。宇清,你好。

  张宇清:你好。

  主持人:也是一句话,气候问题已经急迫到什么程度了?

  张宇清:我觉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如果你不愿意看到,大约一百年之后,上海被海水淹没的话,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愿意,现在就行动起来,支持这个全球减排的行动。

  主持人:好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哥本哈根会议,不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因为这次大会,有193个对话方在参与讨论,所以会议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利益和权利的一个争论。那现在我们通过小片来了解一下最新的情况。

  小片1:气候大会现“更新”官方草案 关键点留更多空白。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即将落幕的最后一天,各方仍未制定出一份一致通过的会议草案,云集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很可能将没有任何协议可以签署。

  而16日,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的突然辞职,更是让所有人惊愕不已。有消息指出,由于各国迟迟未能达成协议,引发普遍焦虑情绪,更有人指责赫泽高偏向发达国家,这可能就是赫泽高突然辞职的原因。而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在接任大会主席后,随即提出了一份新的协议草案。由于拉斯穆森是在公约和议定书工作组尚未提交报告的情况下,以推动谈判为借口,将这份草案提交给高层会议讨论的,因此他的作法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抗议。

  会场内剑拨弩张,会场外也是冲突不断:17日,丹麦警方再次与试图冲击气候峰会会场的民众发生激烈冲突,逮捕了230名抗议者。在驱散人群的过程中,警方还使用了催泪弹。

  随着谈判时间的一点点减少,达成决议的希望也变得越来越渺茫。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就连线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现场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韦冬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现场的最近情况。韦冬泽你好,现在会场的最新的议程是什么?会场的气氛怎么样?

  韦冬泽:最后的谈判冲刺正在展开。那么上午的贝拉中心依然延续充满火药味的争论。从现场传出的消息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依然不小。但是也应该看到,恢复《京都议定书》提案讨论工作已经是会议在向前进一步进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那么潘基文表示:他对领导人会议能够达成一个协议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主持人:那媒体和当地的市民,对这次会议有什么评价吗?

  韦冬泽:随着会议最后议程到了冲刺阶段,各方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升温。昨天,就在我们中方代表团下榻的宾馆外面就有环境保护的支持者在那里呼吁各国领导人,尽快达成一个各方能够接受的协议。虽然出现了一些抵制的声音,但是会议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当地的媒体和民众对结果仍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主持人:好。谢谢韦冬泽给我们发回的报道。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被称作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叶先生,我想问您,为什么说它这么重要?或者说是他们讨论的什么样的议题,才使得这次会议显得如此重要?

  叶海林:其实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是跟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关的,我们知道,非洲大陆没有参战,南美洲也只派出了远征军到欧洲大陆参战,二战还是一个并非全世界范围的现象,但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现象,它会影响到我们每个国家,每个城市,以至于每个人,对气候的讨论,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把哥本哈根这次气候变化大会,称为我们拯救人类最后的希望。

  从表面上看,我们这次在哥本哈根讨论的是一个如何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升温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在整个会议上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在讨论钱的问题,也就是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要花多少钱?谁来花这笔钱?每个国家来花这笔钱的多少?这才是我们真正讨论,真正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一次峰会不是讨论我们怎么样造诺亚方舟,是在讨论造诺亚方舟的预算从哪来?哪个国家出哪些部分?谁出了以后,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实际上这不是在讨论拯救地球。

  主持人: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我们还是通过一个小片,可以比较形象地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么重要。

  小片2:气候变化已在“攻城掠地”

  为了使全球变暖到2020年不超过2摄氏度,全球的碳排放量到2020年应保持在440亿吨左右。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后果将不堪设想:融化的冰山,被淹没的岛屿,这都将不只是电影中的场景,众多岛屿正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由9个珊瑚岛组成的岛国,据专家测算:50年后,陆地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的图瓦卢将被大海吞噬,成为世界首个沉没的国家。事实上,图瓦卢的末日可能会更早到来,因为图瓦卢的整个国土都是由珊瑚礁组成,全球变暖导致珊瑚的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大量死去,被珊瑚礁托起来的图瓦卢会因此加速“下沉”。

  马尔代夫,曾经的旅游胜地,因海平面上升欲购土地举国搬迁。集中了全国约三分之一人口的首都马累只有不到6平方公里,它周围无数的水泥桩构成了连绵的防波堤,但即便是这些沉重的水泥桩也无法抵挡不断上升的海水。

  印尼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天堂雨林”,它与亚马逊原始森林、刚果原始森林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块热带雨林。然而,现在每一小时就有相当于50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天堂雨林”被毁灭。印尼甚至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全球毁林速度最快的国家”。

  正在发生的这些悲剧将是许多国家的“翻版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的话,包括纽约在内的大都市都将被海水淹没。7日,在气候会议开幕当天,一名斐济代表在谈到因海平面上升而国家面临消失危险时声泪俱下、几度哽咽,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主持人:我们要是看到这样的画面,可能也会感同身受,因为她就要失去家园了。对普通百姓来说,如果我们再不关照气候变化,我们的生活到底会发生哪些具体的变化?

  叶海林:其实我们先说,如果气候我们置之不管,首先对于生活在低洼地带国家,这是一个很不幸的消息。生活在高山地带的国家,也不见得好到哪去。比如说尼泊尔,前一段时间,已经召开了第一次高山峰会。他的主要顾虑是高山融雪的加剧,会导致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国家被洪水淹没,大家都是各自有恐惧的。对于我们这些既不高也不低的国家,似乎这个气候变化短期内对我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我们推开窗户看一看,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可不只是二氧化碳,跟二氧化碳相关的还有其他的一些重污染物,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是直接的。我们的二氧化碳在使整个全球变暖的时候,也会使我们自己的环境变暖,也会对我们的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

  就在几年以前,咱们环保总局的一位官员,就曾经有过这么一番表态:根据测算,因为全球气候的异常性的变化,我们每年要损失大概5亿吨左右的农作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主持人: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些变化,还是已知的,也许还有一些未知的变化,是现在我们无从知晓的,那些可能就更可怕了。

  叶海林:实际上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始终受到质疑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悲观的人就会认为,我们这些事情我们不知道的可能是更可怕的灾难,比如说气候突变导致的天气的这种骤然变化,而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现在我们看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么我们并不知道一个峰值之后,它是不是会有一个突然速度的上涨,这我们不知道。另外一种,我们叫“过于乐观”,或者环境鹰派的人,他们也有别的想法,认为模型当中有太多因素你不知道,因此环境气候变暖没有那么可怕,这些因素可以被地球的正常的循环因素消耗掉。但是我们推开窗户能看到完全相反的依据,我们每一人不管你生活在哪,你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记忆里的童年时期的那个气候,跟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个不一样主要是我们人类行为的后果,并不是一个地球自然变化的原因。

  主持人:任何国家,任何城市,任何人,都不可能幸免遇难,或者说置身事外,尤其是当海平面上升的时候,我国的上海,还有台湾,也许都不复存在了。我们来看小片。

  小片3:气温变暖 上海、台湾将被淹没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大城市有7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城市很多,除了造成环境问题、经济损失,还有很多挽回的社会影响。

  研究数据表明,上海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中国城市。专家认为在上海发生飓风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概率正在上升。上海城区在近50年气温上升了2.35℃,是全国同期升温的两倍之多,是全球数据的近4倍,与全球其他同类型的河口城市相比,比如阿姆斯特丹、休斯顿等,升温趋势也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近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呈现“陆地面积越来越少”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50年后上海的部分地区将被淹没,这绝非耸人听闻。

  与上海仅隔一海的台湾,多年以来,平均温度的增加值也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科学家预估,到2100年,台湾沿海将被淹没6-25米,包括台北、高雄、台中等重要城市均可能永远消失于茫茫大海之中。

  主持人:其实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描述,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应该采取行动了,我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政治家们也应该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如果要克服全球气候变暖,也许我们的生活真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张宇清:今年的8月8号,大家都知道,莫拉克台风袭击咱们中国台湾,当时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包括生命的损失。后来科学家就分析,为什么这几年台风这么肆虐,而且它的形成的机制,它的变化,这就是气候引起的原因。莫拉克台风袭击台湾的时候,台东市电视台报道了一个画面,至今让我难以忘记,就是台风引起的洪水和泥石流,把6层高的一个高级宾馆给冲垮了,6层高的建筑一下子冲垮了,所以说台风它引起的对人类的冲击的能力是很惊人的。

  叶海林:我们知道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宣布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降低40%到45%,这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数字,而这个数字是有代价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一些小煤窑要关闭,我们一些小钢铁厂要关闭,我们甚至为欧美生产他们廉价的生活必需品,但对我们来说是高排放的企业,也要关闭。首先要影响到的就是我们这些在落后产能领域工作的人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但这个代价我们必须要负。因为如果你不支付这个代价,你继续以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去维持你的经济运行的话,第一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环境成本,确实会使得一百年以后的中国人,为我们这一百年前的行为支付代价。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代价比这个更大。

  叶海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我们可以说,一百年以后的事情,毕竟太遥远,我们可能技术进步,会使得我们所做的所有一切,到时候迎刃而解,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但是我们要考虑我们的资源因素,我们有没有可持续性,我们不要说一百年,十年以后,我们还有没有矿可挖?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主持人:现在的气候问题被政治化了,所以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大家争论不休,现在我们也是通过小片来看一下,各国到底都在争论些什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气候 峰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