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
前几天,当美军完成了驻伊拉克战斗部队的撤离,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说:“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恢复经济,让失去工作岗位的数百万美国人回到工作岗位……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必须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言犹在耳,奥巴马说到做到。9 月6 日,奥巴马在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公布了总额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有意思的是,与美军从伊拉克撤离遭遇“动机不纯”的质疑一样,奥巴马的这份经济刺激计划也被人看作是“别有所图”。
拉选票的“阴谋”?
奥巴马是在“花纳税人的钱为民主党拉选票”?在离美国中期大选只有两个月的时候,奥巴马这份经济刺激计划无法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猜疑。
这份计划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领域,期望在6 年内重建15 万英里公路、 400 英里铁路以及150 英里机场跑道,并安装新的空中交通控制系统。白宫方面保证说:该计划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而且绝不会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
所谓“过犹不及”,计划如此之完美,再加上回报率无可挑剔,反倒更容易让人生疑。奥巴马政府要真有这么大的能耐,美国的失业率何至于一直在9%以上徘徊,而经济增长率却持续低迷?
从选举理论的角度来讲,选民通常不会对一个政党在整个执政任期内的业绩作出全面评估,他们在投票时更多是依据即时的问题与感受做出选择。联想到今年11 月举行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奥巴马的这份计划非常符合“阴谋论”特征:既有拉动就业的功效,因为基础建设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不扩大预算的名头,这可以不给共和党攻诘的口实,此外,还能抢占共和党的议题,让共和党议员候选人提出类似建议时免不了有抄袭之嫌。
高失业率是必然
喧嚣的“阴谋论”可能反映了奥巴马的某些政治考量,但最重要的问题却应该是,500 亿美元的投资究竟会对美国经济起到怎样的作用?其实,仔细考察这份计划,它其中所蕴含的改革思路的变化更能影响美国未来的发展。
首先,在改革与恢复中间,奥巴马的天平开始倾向于后者。上一次经济刺激计划中虽然也专门编列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但是直接补贴和减税占据首要位置,这是因为当时的奥巴马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市场复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此番在2010 年月均70 亿美元的基础上突然追加500 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表明奥巴马要对当初的理念进行修正。这样的妥协并不奇怪,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6%的美国民众认为上一次的经济刺激计划是有效的。
其次,在失业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上,奥巴马改变了基本认识。如今美国人都格外害怕高失业率,原因在于,美国其实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保障体系比较不到位的一个国家,国民抗风险能力很差。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又显示,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必然会造成产业转移和结构性失业现象。
随着非西方世界的工人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工资又相对低廉得多,谁也阻挡不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机会慢慢流出美国这样的后工业国家。这时,发展第三产业就成为西方人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但具有太多优点的第三产业有一个基本缺陷,就是极为依赖消费主导型市场。工业和农业上的消费需求往往是刚性的,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而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却恰恰是危机时可以抑制的。也就是说,美国与非西方世界的经济分工使得美国现阶段的高失业率成为一种必然。
民意击败常识
奥巴马不是不知道美国的工、农业部门因为成本过高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也清楚地知道投机风潮之后大量失业是由经济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他早期的刺激计划中没有包含援助通用公司的内容就是按照经济规律行事,因为淘汰落后产能会让美国的制造业转向高端,这是其早期计划的一个核心思想。
但目前看来,美国民众看重的是自己的饭碗,而为了选票,奥巴马必须牺牲长远的规划,先“短视”地解决一下就业问题。只是上一次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并没有给民众留下多少好印象,但它的思路却清晰地展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而这一次的计划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国民看到了奥巴马的政治运作,但却看不到美国经济产业升级这个核心目标开始变得模糊。
经济常识败给了民众焦虑,奥巴马为了选票押上了美国经济的未来,而造成的后果仍将由美国民众来承担。(作者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问题青年学者) (世界新闻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