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蜱虫研究者称生态失衡系催生新病毒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17:23  外滩画报
美国蜱虫研究者称生态失衡系催生新病毒原因
白色的软蜱吸完血的样子。软蜱一次会吸很多血,吸饱血后身体会成倍膨涨。

美国蜱虫研究者称生态失衡系催生新病毒原因
宠物可能会在外面染上蜱虫,勤于给宠物清洁能避免蜱虫在身边繁殖。

美国蜱虫研究者称生态失衡系催生新病毒原因
硬蜱,有革质背甲,一般生活在草丛里。

  与蜱虫的战争

  蜱虫本身没有毒,却因为其一生中会多次更换宿主,携带各种病毒,被它叮咬过的人,往往会感染很严重的疾病。对蜱虫的防控本身不难做到,然而当科学家追踪蜱虫携带的新病毒的来源,最终却发现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失衡,正是催生新病毒的原因之一。

  文/vainvain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蜱虫”这名字仿佛一夜之间充满了今年夏季的末尾。在这个名字背后,是发生在河南的18例因其叮咬致死的病例—因为存在拖延和误诊的情况,那18 个人到底因为什么病毒致死,现在仍很难确定,但要帮蜱虫所携带的病毒计数,那么这种身长不超过3.5 毫米的小虫随身携带的病毒可达83 种。而此次我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又在那些因蜱虫感染的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全新的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会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染,诱发登革热、出血热甚至脑炎等疾病。

  蜱虫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并不像今天看来那么突兀和陌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有对蜱虫的简略记载:“(蜱)生牛身上,状如蓖麻子,有白、黑二色。啮血满腹时,自坠落也”。

  同样蜱虫为害也绝不仅是中国才会遇到的困扰,蜱虫的踪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其实我们正在谈论的(蜱虫)很普通,哪里都有蜱虫,就像到哪儿都有蚊子一样。”美国密歇根州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的生物学家约翰。勒格(John Lerg)说。9月的密歇根州,关于蜱虫的报道也逐渐多起来,一些人在公园露营时被蜱虫咬伤,并因此感染莱姆病(一种主要由蜱虫传播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症状为发热、皮下出血和关节僵硬—编注),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治疗和恢复。

  “蜱虫并不特殊,但的确需要提升民众对它的认知和预防知识。”密歇根公共卫生部的流行病学家基姆。塞斯(Kim Signs)说。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

  多宿主寄生虫

  蜱虫分两种,软蜱和硬蜱。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那样,有白、黑二种,白色的是软蜱,一般寄居在宠物、牲畜和人的身上;黑色的是硬蜱,背上有角质的壳,一般出没在草丛中。和蜘蛛一样,蜱虫属于节肢动物,有八只黑色的长脚。蜱虫靠吸动物或人的血液为生,但与蚊子或臭虫等其他“吸血鬼”不同的是,蜱虫不光叮咬人和动物,还会寄生在人或者动物身上。

  蜱虫的自然生命周期一般为两年。在它短暂的一生中,它通常会寻找三个或以上的宿主。蜱虫本身并没有毒,只是病菌的携带者。它一生中不加选择地在各种宿主之间流转,这样的经历导致它沾染上无数病毒,这些病毒混杂在它的口器上,再一路传播出去。自然界有很多致命的病毒,都是因为在类似的、过于随遇而安的生命路线中逐渐变异而来的,但蜱虫频繁地更换宿主,却不全因为它的兴之所至。

  蜱虫一生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每当蜱虫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它才会需要足够的鲜血来支持它的“变身”,之后它会离开宿主,在需要的时候重新寻找目标。对于人类而言,自若虫之后,蜱虫才开始变得有毒而且危险。

  世界灭蜱指南

  蜱虫其实不难对付。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普通的杀虫剂就能消灭蜱虫。但是如何能让蜱虫远离人的生活范围?很简单,一般来说,保持周围环境干燥、卫生就可以了。

  蜱虫喜欢潮湿的环境。从春三月到深秋,直至入冬以前,都是蜱虫相对活跃的季节。在草丛中,或者植物繁盛的地方,蜱虫都可能孵化。在乡村,蜱虫会寄生于老鼠或家畜身上开始它们的若虫时期,而在城市,最初的寄主除了老鼠和鸟类之外,还有可能是猫、狗之类的宠物。

  要赶走蜱虫,首先要清理自家的院落。要勤于整修自家房屋周围的绿地,修剪过于茂密的植物,因为蜱虫喜欢很深的草丛,却很难在被修剪过的草坪上生存;要保证房屋周围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保持干燥;使用杀虫剂的最有效时间是4 月或9 月,沿着草坪或小区里的绿化带边缘,喷上一圈即可,而且一年喷一次就足够了。这样的方法,可以将蜱虫扼杀在虫卵阶段。

  而对付幼虫或若虫,密歇根州一位名为Adelaide 的网友则提供了一种奇怪但据说十分有效的方法。每年春、夏两季,Adelaide 会在屋子周围放上一些“蜱虫管”,这种小小的管子里填充了经过特殊杀虫剂处理的棉花。一方面,这些管子本身能驱逐蜱虫,而另一方面,老鼠会把管子里的棉花当作铺垫的材料,拖回自己的洞穴,这样一来,杀虫剂就可以在鼠穴里杀灭那些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蜱虫。美国马萨诸塞州甚至专门有这样一个出卖“蜱虫管”的公司,他们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消灭蜱虫,不仅十分有效,而且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蜱虫管”公司为此还特别出示了美国环保署的认可书。

  蜱虫背后的问题

  蜱虫可控可灭,由蜱虫引发的疾病实际上只要救治及时,也并不致命。在单个暴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蜱虫对人造成的危害并不特别严重,但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蜱虫开始携带新的病菌,并且造成区域性疾病的事实,还是引起了一些生态学家的警惕。

  蜱虫携带的病毒从哪里来?相对于如何防控蜱虫,一些生态学家认为,新病原体来源才是真正问题所在。

  今年3 月,美国《新发传染病》期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说明一些新病毒如何由蜱虫“酿成”,再通过它们将新病毒传染给人。一支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专家小组花费了20 年去追踪蜱虫携带新病毒源头。在这支华丽的科学家队伍中,不仅包括医师,还包括两位生态学家和两位分子生物学家。

  研究小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密苏里州的三种普通蜱虫。在一次偶然的考察中,生态学家艾伦发现,在一片被烧过的丛林里,蜱虫数量激增。这结果违反常识,于是艾伦开始追踪蜱虫的宿主白尾鹿。结果艾伦发现,焚烧过的丛林开始重新出芽,这些嫩芽吸引了白尾鹿如潮水般涌入,同时孳生了大量蜱虫。“寄生在分散的、零星的白尾鹿身上,病毒很难通过蜱虫变异。但是当白尾鹿群数量众多而且集中,蜱虫在它们中间互相交叉传播,新病毒就很容易产生。”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鹿群呢?追根溯源,研究小组发现这还是由人类的干涉造成的。白尾鹿在美国一度濒临灭绝,1925 年,这种鹿的数量只有295只。之后人们开始为白尾鹿建保护区,为它们提供食物,让它们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捕食者的环境里。于是白尾鹿的数量逐渐变多,直到它们的“鹿口”变得拥挤起来。通过蜱虫产生新病毒,这正是“鹿口”密集的后果之一;而如同蝴蝶效应般,这些新病毒总有一天会被带到人群中间。

  “在我们的研究中,重大的环境失调并不是人们将马路修到雨林中,而是人为干涉造成的白尾鹿的数量激增。”研究小组在那篇关于蜱虫的报告中写道。在中国发生的蜱虫咬人事件,原因结果当然不能简单类推,但是如果有基于更大生态环境的研究,也许能让人预先发现一些生态失衡的事实。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蜱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