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俄总统登上日俄争议岛屿意在2012年大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3日01: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梅氏登岛意在大选 日本外交遭遇全面危机

  作者 李景

  “俄罗斯有太多美丽的地方!”北京时间11月2日凌晨1点,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更新了自己刚刚注册两周的Twitter帐号,并上传了他在巡视“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和Twitter更新显示,梅德韦杰夫登上了位于南千岛群岛最南端的Kunashir岛(日本称“国后岛”),与当地居民交谈并访问了一座地热发电站。

  当地时间11月1日上午,梅德韦杰夫登陆并视察与日本存在领土争议的南千岛群岛。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显示俄继续控制该群岛的决心。

  日本首相菅直人1日对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北方领土表示“非常遗憾”,计划通过所有外交渠道提出严正抗议,指出视察“将对日俄关系产生重大障碍”。

  11月2日,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在记者会上宣布,将临时召回日本驻俄罗斯大使河野雅治以示抗议,同时方便向河野直接了解俄总统此次视察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意图和背景。

  登岛:梅氏欲改弱势形象

  实际上,早在一个多月前,梅德韦杰夫就曾公开表示,打算视察俄远东堪察加半岛以南的南千岛群岛。日本政府随后召见俄罗斯驻日本大使并警告说,如果梅德韦杰夫最终登岛,日俄关系将受到“严重伤害”。

  “这是民主党政府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玮认为,在日本与中国发生钓鱼岛争端之际,梅德韦杰夫做此表态,意味着日本在东亚的两个庞大邻国处于同一阵营,大洋彼岸美国难解燃眉之急。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月余后终于落下。日本媒体当天发表评论称,中俄在对日关系上似乎统一了步调,表现出“历史最佳关系”的姿态,而日本在东北亚的外交立场则面临困境。

  不过,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东亚和平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杨伯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梅德韦杰夫此举虽然在表面上形成了中俄联手在领土问题上与日发生争端的局面,但俄罗斯更多还是出于国内政治因素考虑。

  由于俄总理普京曾暗示自己有可能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梅德韦杰夫需要尽快摆脱“梅普”双头政治中的弱势印象,与普京一较高下。

  执政两年多来,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与普京的差距日渐缩小。10月25日,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勒瓦达中心(Levada Centre)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24%受访者表示会在后年的大选中选择普京,梅德韦杰夫的支持率则为21%。

  “既然梅德韦杰夫在9月份的时候就表示要登岛,出于政治因素考虑,他需要履行自己说过的话。”杨伯江说。

  登岛当天,梅德韦杰夫更新了自己的Twitter称,巡视国家领土,包括最远的边疆,是总统应尽的责任。

  外交:菅内阁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日钓鱼岛争端尚未偃旗息鼓,日俄岛争使得日本民主党执政以来的外交政策被全盘质疑。

  11月2日,日本读卖新闻撰文《日美、日中、日俄……菅直人外交四面受挫》,批评民主党上台以来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冯玮对本报记者分析,自5月美军驻日普天间基地搬迁事件以来,亲自民党的读卖新闻等日媒屡屡对民主党发起攻击,意味着自民党在失去执政权后已逐渐重拾信心,而民主党政权在一系列突发事件后受到冲击。

  此前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几乎导致日美同盟关系破裂,最后以搬迁暂时搁置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黯然下台暂告段落。11月的冲绳县知事选举结束后,普天间搬迁计划将重回日美谈判台面并被最终敲定。

  日方分析,若民主党政府在11月的普天间问题上再度失态,菅直人将不能再以民主党缺乏外交经验为借口,短命政权会否再现也是未知数。

  “外交战术上不知道怎么处理问题是一方面,从外交战略上说,日本仍处在一个战略漂移的状态中,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杨伯江评论。

  自民主党上台以来,日本外交始终缺乏方向感,在东亚重心和日美同盟中摇摆不定。7月参院选举中,在野的自民党控制了大部分议席后,民主党更为国内政治心力憔悴。日本方面认为,俄罗斯总统前所未有地登上领土争端岛屿,正是瞄准了民主党已无暇他顾的空子。

  11月2日,日本官房长官仙谷由人出席记者会表示,将重新考虑日俄在经济上的合作事宜。

  前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国力严重下降,出于希望日本出力援助的考虑,曾一度表示可以将南千岛群岛划为经济特区,但最后仍不了了之。

  “俄罗斯在经济那么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归还四岛,此次日本以经济合作为条件,恐怕俄难以让步。”杨伯江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梅德韦杰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