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日本东北大地震是典型的后现代灾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6日10:48  新民周刊

  后现代之灾

  这一次,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并非楼房倒塌,而是海啸摧毁城市、核电站泄漏、油库爆炸、交通瘫痪、停电……日本东北大地震,是一次典型的后现代灾难。在自然灾害突然降临之时,高度发达的城市如何应对,是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记者/黄 祺

  繁荣海岸的风险

  设想若干年后,日本东北9级地震留给人们的印象,恐怕并非地震带来的地动山摇,而是黑色海水冲进海岸城镇的撼人场面。

  海啸,是这次地震造成生命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截止15日,官方宣布遇难者已有2800多人,失踪人数超过2万。14日日本媒体报道称,当天警方和救援人员在宫城县的雄鹿半岛发现了大约1000具遇难者遗体,在南三陆町海滨发现了大约1000具遇难者遗体。遇难和失踪人员的数字可能还会增加,但可以肯定的是,遇难者绝大多数葬身在沿海城镇。

  尽管日本地震预告部门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发出海啸警报,但还是有大量的居民因为来不及躲避到远离海岸的高处,被裹挟着泥浆、垃圾的黏稠海水淹没。日本电视台提供的死亡者分布图显示,遇难者人数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的沿海海湾区域。直到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中断成为“孤岛”,大量幸存而被围困的民众正在等待救援,人数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尽管在2004年印尼海啸中,已经有不少镜头记录了海啸的威力,但对于绝大多数未亲历的人来说,海啸的残酷依然很难想象。而日本东北海啸的现场画面里,如玩具般脆弱的房屋、汽车、轮船为海啸提供了“参照物”,海啸灾难的残忍变得清晰而直接。

  日本对海啸的重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如今英语中的“海啸”一词——Tsunami,就是日语“津波”的音译。日本学术界针对地震引发的海啸,做了多年的研究,各种理论上的预测也曾提示,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日本将经历地震海啸带来的巨大灾难。而且,日本政府对于国民的防灾训练,领先于世界任何国家,从幼儿园到工作单位,每一个日本人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受到教育和训练,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灾难。

  在如此完备的准备之下,海啸为何还是重创日本?“海啸的前进,可以达到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浪高可以达到几十米。”从地震发生到海啸冲向海岸,只有十多分钟的时间,相对于海啸本身的巨大能量,人工防护工程显得微不足道。位于岩手县釜石港的防波堤建成于2009年,满潮时堤坝露出水面的高度为4.5米,水下为58.5米,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最深的防波堤”。但这个耗费30年成的巨大防波堤,还是未能抵抗住海啸,导致釜石市整个市区被海水吞没。在本次日本海啸中,海啸能量巨大,是造成严重灾害最本质的原因。

  日本的东部沿海,聚集了大量现代化城市,本次地震受害最严重的仙台市,是日本东北部的重要城市,而沿着海岸一路向南,东京都、名古屋、大阪等城市,组成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这些城市的沿海区域,往往是基于制造业的大型城镇。东京以南的名古屋地区虽然在本次大地震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日本学术界一直有“东海地震”假说,猜想中可能出现的8级以上地震,将直接袭击名古屋及周边地区。如果“东海地震”像本次东北地震一样引起海啸,灾害程度恐怕也会让人不敢想象。

  沿海地带,不仅是日本的重要工业区,也常常是交通枢纽的所在地。海啸过后,仙台机场只剩下航站楼如一叶小舟,漂浮在满是残垣、垃圾的海水里,在被围困3天后,1000多名受困者终于获救,但另有数人已经死亡。事实上,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城市里,机场常被选择建设在海边。关西国际机场是阪神地区的主机场,位于日本大阪湾东南部的泉州海域离岸5公里的海面上,从空中俯瞰,机场就像一艘超大航空母舰。另一经济重镇名古屋的名古屋中部机场,同样建设在海湾内的人工岛上。

  这些充满后现代感的人工建筑,已经成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日本东北大地震也许会给海边机场一个重要的警示——在海啸来临时,机场也许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地。

  核泄漏危机

  对于没有遭受海啸袭击的日本其他地区来说,本次9级地震造成的损害,本该是历史上最小的一次。1995年阪神7.3级地震,造成神户市6000多人死亡,其中80%的遇难者,被倒塌的房屋砸死,或者在火灾中遇难。在阪神地震后,人们看到的景象,与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后的景象有一些相似,房屋变成瓦砾,遇难者被掩埋在废墟下,道路桥梁破坏严重。

  在今天看来,十多年前的阪神地震,还保留着“现代化”城市地震的典型印记,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住进了楼房,但却没有来得及让这些楼房变得“安全”。阪神地震后,日本全国提高了建筑抗震标准,中央防灾指挥系统建立起来,公民的震灾教育和训练也进一步得到重视。阪神地震后日本在抗震建设上的努力,在东北9级大地震中得到了回报,从受灾最为严重的仙台到东京,很少有房屋直接因为地震的剧烈晃动而倒塌,交通基础设施也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在记录东京地震现场的画面中,尽管摩天大楼被震得左右摇摆,震后却安然无恙。

  但是,摆脱了“现代化”震灾的日本,却没有逃脱“后现代”震灾更加严重的伤害,目前正在恶化的核电站泄漏威胁,可能给当地灾民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

  就像所有发达国家一样,日本对电力高度依赖,中国人口总数是日本的10倍,而用电量只比日本多4倍左右。资源匮乏的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核电,目前,共有个55核电机组,为日本提供30%以上的电力。由于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日本的核电站几乎都建在海边。

  3月11日地震以后的第一时间,11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离震源最近的福岛、女川核电站的安全受到关注。当天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政府官员并未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对外界产生影响。福岛核电站距离东京270公里,12日上午,日本首相乘直升机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当时传出的信息似乎也没有预料到核电站事态会迅速恶化。13日下午,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两次爆炸,14日上午发生第三次爆炸,15日上午再次爆炸,测得放射物质量急剧增加。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在13日清晨宣布,核泄漏事件至少已经造成160人遭到核辐射。

  生活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从地震发生后开始尽可能地疏散,恐慌的情绪正在弥漫。开车带着孩子和日用品赶路的一位日本女士说:“我们家离核电站大约20公里,虽然政府表示这是安全距离,但我们还是打算住到父母家里去,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家。”

  目前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被评定为4级事故,对核污染扩散的担心,甚至已经延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环保部要求东部沿海加强对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监控。日本官方和其他相关专家都认为,福岛的核泄漏事故不能与切尔诺贝利相提并论,目前的核泄漏情况远远不及那一次灾难,但人们还是会因为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对核泄漏充满恐惧。

  1986年谢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是史上最严重的核污染事故。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造成的直接死亡可能达到近10万人,而核辐射导致癌症、婴儿畸形、土壤污染等带来的间接伤害,则无法估量。

  核电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核安全的重大挑战,多年来反对核电应用和核电站建设的声音,也从未停歇。在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之后,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爆发了约6万人参加的反核电站示威活动,游行的人群要求德国政府关闭德国所有核电站。同样处于地震多发带的台湾,民众也开始担忧核电站的安全。

  事实上,所有国家的核电站,都被作为最重要的工业设施进行建设,同时代最好的安全技术,几乎都被不惜成本地投入到核电厂的建设中。特别是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核电站安全工程和管理水平,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尽管如此,当超强地震来袭,核泄漏还是未能幸免。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风险,越是高效的技术,风险也可能越大。但在能源需求和安全风险之间,现代城市必须做出选择。

  难逃火海

  11日日本东北地震中,另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景象,是如火山岩浆一般蔓延的火海。地震当日,日本自卫队从空中拍摄到气仙沼市的悲惨一幕,黑夜中,气仙沼市已经完全看不到房屋、街道,熊熊燃烧的火焰在蠕动着的水面上前行,燃烧面积超过5公里,淹没城镇。截至目前,还没有更多的信息从气仙沼市传出,火海究竟吞噬了多少生命尚不得而知。

  气仙沼市位于仙台以北127公里,是一个拥有7万多人的渔港和轻工业小镇。之前的分析认为,火灾可能是天然气管道破裂引起,也有可能是汽车或者轮船在被海啸颠覆后,燃油泄漏造成,另一些报道认为,海啸冲坏油槽,造成漏油起火。地震后的第四天晚上,气仙沼市不但没有传出好消息,相反,又一场大火开始在市区中心燃烧,持续9小时以上。

  除了气仙沼市,在地震4天以后,日本东北沿海还有多处炼油厂、电厂的火灾未能得到控制,千叶县市原市的科斯莫石油公司千叶炼油厂在地震当天发生爆炸火灾后,灭火行动持续到14日仍不能控制火情,冲天的火光和浓烟比灾难电影画面更让人震撼。

  地震后的火灾,对于日本来说并不陌生。1923年关东7.9级大地震,发生在横滨、东京一带。当时的东京市区中,木质建筑占了大多数,地震引发的大火,很快将木屋串联起来,东京市区陷入火海。震后的火灾,几乎毁灭了整个东京,在1923年地震中死亡和失踪的14万余人中,东京有4万余人死于火灾中的烘烤或窒息。

  今天的日本大城市里,木质房屋逐渐减少,楼房不再那么易燃。但与此同时,天然气管道、油库、炼油厂等为现代生活服务的设施,却像埋藏在城市地表下的“定时炸弹”,在震灾来临时引发火灾,带来次生灾害。与近90年前相比,日本城市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与彼时完全不同,但在地震后的火灾面前,90年前后的景象,似乎又没有太大差别,现代设施在制造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风险。

  “城市病”爆发

  9级地震没有给首都东京带来严重的建筑损坏,尽管房屋摇晃剧烈,但基本没有发生倒塌,东京地区死亡4人。东京“幸运”地躲过大震,但随着当天夜幕的降临,整个城市还是陷入瘫痪。

  东京是世界第二大城市,东京和周边地区组成的东京都圈,人口达到3000万人以上。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市,东京每天的正常运营,依靠发达的交通系统。大多数东京人像候鸟一样,白天在市区工作,下班后则搭乘地铁、轻轨、火车,或者依靠高速公路回到东京周边的住所。特别是密布城市的有轨交通网络,是东京交通的命脉。地震多发的日本,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设计了极其完善的地震交通报警系统,地铁、火车在接收到地震信息后,会立即做出停车反应。11日下午地震发生后,包括无人驾驶轻轨列车在内的正在行驶的电车,自动启动紧急制动,停驶在半途,乘客们只能下车沿着轨道步行撤离。

  到了当天下班时间,乘客们聚集在车站等待交通的恢复,而东京的路面道路则变成超级停车场,汽车长龙寸步难行。一些人看到交通恢复无望,开始徒步回家或者投靠亲友,还有一些人选择留在公司过夜。东京交通直到地震后第二天才逐步得到改善,但到14日,JR线、东海道线等重要的铁路线路,仍然停运。发达的有轨交通路网,一直是东京人的骄傲,因为便捷的交通网,超大城市变得“很小”。不过在震灾紧急情况下,路网的瘫痪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因为有轨交通的停驶,而无法上班或者上学。

  对于受灾更加严重的地区来说,高速公路的中断,更是直接影响到食品的供给。在宫城县重灾区,很多超市、便利店已经因为货物卖光而关闭。在平常的日子里,城市人很难感受物资流通的重要性,但交通一旦中断,人们发现城市生活立即无以为继。

  停电,是震后让日本人焦虑的又一个难题。日本政府13日宣布,由于地震对电力系统造成损坏,东京都圈将从14日开始实施分区停电,这是东京都圈自二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停电计划。尽管14日白天停电计划并没有执行,但超市的即食食品已经被抢购一空,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如果没有电,包括饮食在内的最低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一组由卫星拍摄的全球夜间景观照片,曾被用来作为分析各国贫富差距的依据。在照片中,日本国境内从北到南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被照明覆盖,而且亮度远远超过邻近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南亚发达国家。电力不仅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支撑日本经济的最重要动力,尽管东北地区不是日本经济最重要的基地,但一些汽车、电子相关制造业的停产,使得地震对经济的创伤逐渐显露出来。

  超级都市,是日本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效仿的榜样。但是,超级都市和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也隐藏着各种风险,日本东北9级地震后爆发的“后现代震灾”,也许能够给那些正在追赶东京的城市一些警示。

  构筑亚洲防灾体系

  有专家已经提出,东亚可以逐渐建立一个亚洲防灾体系和跨国灾害救援支援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仓储物流体系、专业人员体系、资金体系等。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亚洲的自主灾害预防救援体系。

  撰稿/刘 迪

  目前日本政府已将此次地震震级调至9.0。各种图像显示,状况惨烈异常,许多城市彻底毁灭,最终可能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数万人。更为令人惊心的是核电放射物质泄漏。专家指出,辐射威胁半径有可能达到100公里。目前,东日本地区的灾区缺水缺电,食物供应匮乏。此外,整个东日本铁路系统陷入瘫痪状态。

  据悉,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79个国家地区提出对日支援。日前据日本媒体报道,美国将派航母前往日本支援救灾。日本国内对此是否欢迎尚不得而知。对于这次重大地震灾害,中国舆论表示同情并主张对灾区人民支援,这个消息让日本感动。3月14日,中国救援队第一批人员15人已经抵达东京,并奔赴现场。

  这场巨大地震,不但对日本国民心理产生重大震撼,也将影响日本国民对今后国家安全构筑的思想。因此,如何构筑“后地震”的东亚安全体系,将是该地区国家、人民的共同课题。

  3月13日东日本各地电视台公布各地轮番停电的消息,笔者所在地每天将停电3至6小时。地区广播站不断播出有关停电的最新信息。停电将对高层居民公寓发生重大影响,笔者居住的28层公寓中,老人居民很多,他们的饮食面临严重威胁。

  面对我们东邻的重大灾害,中国应持何种态度?我们同为人类,应对日本表示发自内心的同情。除同情、慰问之外,我们应以更远大的视野看待对日灾区支援问题。

  具体来说,日本灾民需要什么?这次灾害的后果是复合性的。当前,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需要放射线防护用具,此外灾民还需要救助。从长期来看,灾民需要水、食物、奶粉、汽油、帐篷、临时厕所、衣物等。此后,他们还将进行灾区恢复,道路和民宅的建设,也需要钢铁、水泥等建筑物资。

  中国在四川大地震、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中培养出的义工精神,可为日本灾后救援、恢复提供援助。

  有专家已经提出,东亚可以逐渐建立一个亚洲防灾体系和跨国灾害救援支援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仓储物流体系、专业人员体系、资金体系等。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亚洲的自主灾害预防救援体系。

  在灾害救援问题上,我相信“远亲不如近邻”。中日同为亚洲国家,我们应提倡亚洲人彼此帮助。

  震后,日本正在反思,也衍生出一种新的安全观、安保观和价值观,以日本地震以及震后状况为鉴,中国很有必要建立新的安全观,全面反思目前的城市建设、核电安全、物流系统安全等。这次东日本大地震,让该地区人民懂得了建立东亚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面对巨大灾害,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单独应对。

  还有专家提议,此次日本大地震之后,应促成新亚洲价值观的形成。类似欧洲共同体的方式并非是地区合作的唯一模式,我们完全可以走一种亚洲模式,即通过对各国大型灾害展开人道主义援助,构筑东亚安全共同体。

  专家们建议,这个组织首先应成立一个超主权的东亚灾害独立基金。基金通过自主运营,逐渐增加自己的金额。同时,在这个机构下,还应建立一支常设救援队。这支队伍平常训练,灾害时则以最短时间奔赴现场。此外,“东亚灾害应对机构”还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储备仓库,并在各国设立合理的物流据点。仓储应该包括食品饮料、药品、帐篷、衣服等。同时,还应拥有直升机、大型货机等。这些货机可随时将救灾物资运往灾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日本 灾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