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美追杀拉登历经三任总统 基地组织消亡指日可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3日10:26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201117期封面 南都周刊201117期封面

2001.9.11,拉丹精心策划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2001.9.11,拉丹精心策划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从9·11事件到“格罗尼默行动”,这场猫鼠游戏终于以美军击毙拉丹而告终。持续12年,历经三任总统,在战火与恐惧的交织中,美国人完成了这场复仇。拉丹之死,为美国艰难十年间的战略,作下“勉强胜利”的注脚。

  文_安替

  美国时间2011年5月1日晚,突然从社交媒体“推特”上传来了奥巴马即将发表重要演说的消息。很快,数个消息渠道指明这个即将进行的演讲的主题: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藏匿10年的奥萨玛·本·拉丹被美军击毙。

  10年来,拉丹诈死的消息不绝于耳。但是,在总统奥巴马磁性的演说声中,9·11事件受难者家属得到了告慰:“拉丹死了”,“今晚,正义业已伸张”。

  美国人这个时候才发现,十年前因为9·11恐怖袭击而开始的反恐战争,今天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当本·拉丹的死讯在推特上广为传播时,华盛顿白宫附近和纽约世贸大厦遗址爆发了即兴的庆祝活动。美国媒体也继续从政府和各自的渠道拿到了这次成功行动的细节。这次行动的代号是“格罗尼默”(Geronimo),用以纪念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印第安阿帕奇部落酋长。而这次行动最初的突破,其实来自一个不该打的电话。

  杀死拉丹

  拉丹行事极为小心,从来不接触手机和互联网,凡事都靠信使传递命令,因此很难追查到他的行踪。但任何保密行动都会有泄密的弱点,而且最秘密的地方却是最可能泄密的突破口。这次导致拉丹之死的最初线索,恰恰就是来自拉丹的心腹信使——谢赫·阿布·艾哈迈德。他是拉丹和妻子极为信任的信使,最重要的恐怖攻击命令都是靠他传递下去的。

  自基地组织开始反美行动之日开始,美国情报部门就知道一个叫“科威特·阿布·艾哈迈德 ”人物的存在。9·11事件后,美国抓捕到了行动参与者,他们很快就向美国中央情报局招供,传信人“科威特·阿布·艾哈迈德 ”和拉丹关系很亲密。基地组织三号领导人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于2003年3月1日在巴基斯坦被捕后,证实他认识艾哈迈德;更大的进展则是等到2004年,基地组织指挥官哈森·古尔在伊拉克被捕,他招供说艾哈迈德的确是信使。更特别的是,他提到该信使和自己日后的继位人法拉吉·利比很熟。几条信息连在一起,美国中情局发现,贯穿在基地各个分支领导人之间的联系人就是艾哈迈德。

  一年后,新任基地组织指挥官利比也被捕,他招供说自己的任命的确是一个信使来宣布的。由此,美国确认艾哈迈德就是拉丹信使无疑。当然还再需要几年,情报部门才确认他的真名谢赫,一个出生在科威特的巴基斯坦人。但这没多少用,因为拉丹和身边人不用网络也不用手机,知道姓名也无法找到具体位置。

  在情报青黄不接的时候,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他极为重视情报工作,彻底重组了反恐战争的战略,重点从帮助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建民主、民生这些宏大多头的退缩,聚焦在一个事件上:抓捕拉丹。在奥巴马的反恐战中,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紧密合作,目标明确,彻底颠覆了布什反恐战争好大喜功的失败策略。

  2010年,一个对美国和奥巴马来说天赐的机会来了:艾哈迈德犯下一生最大的错误,他和一个基地组织成员通了电话,而这个成员恰恰处在美国情报部门严密的监控下。这样就成功锁定了这个信使。2010年8月,在不知情情况下,他把美国情报人员带到了巴基斯坦的军事城镇阿巴塔巴德。他们住的地方很奇怪,有18英尺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这个地方情报人员之前就注意了,但因为该住宅外一直没人巡逻,所以并没有怀疑基地组织重要人物会住在这里。

  但继续仔细观察就发现了端倪:不但没有人巡逻,而且很少人进出,没电话线,也没电脑线,甚至垃圾都是在里面自己焚烧。情报人员开始认为这个价值百万美元、八倍于普通套宅大小的建筑,很有可能就是拉丹的藏匿点。如果是这样,他已经在这里和家人住了整整六年。情报人员很激动,小心地保护着这个消息,甚至没有和任何盟国共享。维基解密事件之后,情报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太重要了。

  今年2月中旬,正当阿拉伯世界变革四起,奥巴马下定决心准备除掉拉丹,虽然情报还不是百分之百确定,但他已经要求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两架直升机从阿富汗东部的贾拉拉巴德起飞,巧妙避开巴基斯坦的雷达,抵达阿巴塔巴德,在神秘住宅的围墙里面放下了海豹队员。当然没人期待拉丹会乖乖投降,在一阵交火之后,这个美国追捕了十年的首要逃犯、全球恐怖主义的精神领袖,被子弹击中左眼和胸部,当场丧命。

  12年追捕

  美国对拉丹的追捕,可以追溯到9·11事件之前,历经12年、三任总统。1998年8月7日上午,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几乎同时受到载有大量炸弹汽车的恐怖袭击,当场造成224人遇难、4500人受伤的惨剧,其中有12名美国人死亡。爆炸发生后,基地组织很快表示对这次恐怖袭击负责。

  这是本·拉丹和基地组织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很快要求军情当局实施报复行动。于是1998年8月20日,美军对在苏丹的一家工厂和阿富汗境内的一个营地进行了战斧导弹打击,这两个地方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基地组织的驻地。这次代号为“无限延伸”的克制打击并没有获得成效,基地组织领导人拉丹提前离开了营地,在轰炸中生存了下来。

  这次一来一回,一方面是拉丹正式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十大通缉要犯的首位,另外一方面,也让美国成为拉丹更加紧迫的攻击目标。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追捕行动,美国丧失了第一个机会,也引发了日后一场更大的悲剧。

  2000年10月12日,拉丹的追随者实施了在也门亚丁港针对美军军舰“柯尔号”的恐怖袭击,17名美国人死亡,39人受伤。当年12月,中央情报局怀疑是拉丹领导下的基地组织实施了这次恐怖袭击,但并没有作明确的结论。在次年6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获得的基地组织用来招募新人的录像中,他们炫耀“柯尔号”惨案就是他们的杰作。虽然作为基地领导人的拉丹在这盘图像带中并没有如此承认,录像带却已经给了美国政府足够的理由确信,拉丹是“柯尔号”惨案后面的策划者。

  但这个时间点,恰逢大选和政府换届的当口。一方面,克林顿因为快要离任,并不愿意再发动一次行动。上次“无限延伸”行动被外界认为是总统用以掩盖“莱温斯基性丑闻”的借口,还有一个很著名的电影《狗尾巴草》影射“无限延伸”行动,所以克林顿就干脆把这个尴尬的包袱推给了新的共和党政府。而布什刚刚上台,因为他在得州和戈尔的计票争议一直闹到最高法院,虽然最后赢了,但自由派主流媒体一直批评他是偷来的总统宝座,所以他在上任的几个月中,是处于守势的总统,并不愿意开始一次他并不熟悉的对外军事行动。

  另外一个麻烦也牵制了两位总统的行动,因为柯尔军舰是美军设施,外敌针对美国武装力量的打击是算恐怖行动,还是战争行为。如果算宣战,那么还需要通过国会才能进行,这两位总统都不太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做。

  现在回顾,美国那次的无所作为,是克林顿和布什两人不可逃避的责任。柯尔军舰惨案,因为美国并没有报复,彻底鼓舞了基地组织的士气,并且让拉丹有信心完成他一生中最邪恶的恐怖行动——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四架美国飞机被劫持,分别撞向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造成近3000多人死亡的世界惨剧。

  这次布什不再回避,两天之后的9月13日,国务卿鲍威尔宣布此次袭击的幕后策划人就是基地组织的拉丹。2001年10月10日,白宫开列出了“最重大恐怖分子”的22人通缉名单,策划历次针对美国恐怖袭击的拉丹和其他几位基地组织领导人赫然在列。

  同时,反恐战争的第一阶段——阿富汗战争开始,美军开始轰炸阿富汗庇护拉丹的塔利班政权。但阿富汗是一个拖垮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的泥潭,多是山区,没有人能期待这场针对拉丹的轰炸和地面追捕能短期内获得成效。

  猫鼠游戏

  此时,拉丹不断通过录像带的方式进行反击。半岛电视台这个时候成为拉丹发布录像带的载体。在一盘给半岛电视台播放的录像中,拉丹明确因为9·11事件而赞美真主。随后在2001年11月,另外一盘通过半岛电视台释放的录像带,拉丹更是对9·11的灾难后果表示高兴,并且还暗示,实施9·11恐怖袭击的劫机者并不知晓具体行动真正的使命——自杀性攻击。

  美军正在轰炸阿富汗的时候,拉丹如此通过半岛电视台高调地“出镜”,是对美国极大的羞辱。半岛电视台也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拉丹录像”,而在阿拉伯世界突然走红,扮演了极为暧昧的角色,对阿拉伯世界的反恐舆论也形成了误导。美国政府因此把半岛电视台视为恐怖主义的某种同情者,情报部门对半岛电视台人员进行了监控,希望能由此发现拉丹的踪迹。而半岛录像不被允许在美国的电视网不经剪辑和处理地播放,因为美国政府担心拉丹运用录像向依然潜伏在美国本土的恐怖主义同伙发布信息。

  当年12月,美军和阿富汗军人在Tora Bora山区进行了对拉丹的搜捕,根据情报显示他可能藏身于此。行动击毙了一些人,但后来证明其中并没有拉丹。拉丹事先又一次获得了准确的信息,提前逃离了藏身之处。从那时一直到2010年,美军一直没有找到他的踪迹。

  Tora Bora的这次失败也中断了布什政府利用军事力量追捕拉丹的努力,阿富汗战争虽然打败了塔利班政权,但既然在阿富汗无法抓到拉丹,反恐战争第一阶段就彻底失去了方向。

  2002年,布什政府开始了伊拉克战争的策划,战争的准备一直持续到2003年3月。这就进入了反恐战争的第二阶段。现在看来,伊拉克战争实在是飞来横祸般的莫名其妙的政治决定。因为无论如何,萨达姆政权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站在了美国政府一边,谴责基地的恐怖行为。打击伊拉克也许有其正当性,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归在应对9·11恐怖袭击的反恐战争名下。

  反恐战争第二阶段的成败,需要另外专门的历史评价。但很显然的,它分散了美国公众对追捕拉丹的注意力,甚至让很多保守的美国人产生了萨达姆才是9·11恐怖事件元凶的错误理解。2003年5月1日,布什在美国军舰林肯号上发表了著名的“任务完成”演讲,宣布反恐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可笑的是,9·11的元凶拉丹正逍遥法外。

  2003年3月,基地组织三号领导人哈立德·谢赫·默哈穆德的被捕,为美国提供了新的拉丹藏身情报。穆罕默德是在巴基斯坦的Rawalpindi被巴政府军捕获并且移交美军的,他的被捕是美巴情报合作的成功范例。巴基斯坦情报部门还告诉美方,根据他们的情报,拉丹非常可能藏身在巴基斯坦靠近伊朗的西南山区。当年,巴基斯坦军队袭击了被他们认为是拉丹藏身之处的Waziristan部落地区,但依然无所收获。以后,巴当局不再有新的搜捕行动。

  根据现在的信息,在布什政府陷入伊拉克战后泥潭的2005年,拉丹举家搬迁到了最后的住所——阿巴塔巴德的一所大宅,一直住到现在。

  在阿巴塔巴德“深宅”的六年中,还有两次拉丹的录音带泄露出来。一次是2008年3月在丹麦的漫画风波发生后,视频录音中,拉丹谴责此事侮辱了先人穆罕默德,要求跟随者报复。3个月之后,丹麦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大使馆遭到恐怖袭击,5人死亡,基地组织随后宣布为此负责;另外一次是2010年1月,上网的录音中,拉丹表扬底特律飞机炸弹未遂事件的自杀者为英雄,并且对此行动表示负责。

  奥巴马上任之后,对反恐战争进行了战略调整,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转变成在巴基斯坦追捕拉丹。而2010年1月的这次录音带事件不久,拉丹的助手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让奥巴马抓到机会,指示情报部门和军队合作,对拉丹进行了长达1年的围捕,终于以“格罗尼默”行动的巨大成功,而结束了十年才完成的追捕行动。

  拉丹的“不死”传说

  2001年12月

  埃及媒体报道称拉丹因病死于坎大哈附近的一个村庄;此后又传出拉丹在阿富汗东部托拉博拉地区被美军炸死的消息。

  2002年初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称拉丹可能已经死于肾病,因为他将一台透析机带进了阿富汗。不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后来收到的录像带却表明拉丹还很健康。

  2002年9月

  “基地”组织的两名重要成员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一再强调拉丹还活着,记者随即从他们话语露出的马脚推测:拉丹很可能已经死了。

  2003年12月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媒体暗示,布什政府已经抓到拉丹,只是等待恰当的政治时机公布而已,但次日她又一口咬定自己是在开玩笑。

  2004年2月

  伊朗国家广播电台爆出消息:“可靠的”消息来源称拉丹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部落控制地区被抓获。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和五角大楼随后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2005年4月

  某伊斯兰网站报道称拉丹已死亡,同时声称即使拉丹死了”圣战“仍会继续。不过,巴基斯坦著名记者尤祖赛在2005年5月接受采访时称,拉丹和他的塔利班同伙奥马尔都还活着。

  2005年10月

  巴基斯坦某报指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已于4个月前死于坎大哈附近一所村庄,尸体就埋在当地。此前曾有传言称,拉丹在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中死亡。

  2006年8月

  法国媒体刊载了一份转自法国情报机构的秘密报告,称沙特情报官员看起来确信拉丹当年8月已在巴基斯坦死亡。这一说法后来被美国中情局否认。

  2009年5月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表示,拉丹实际上是名美国间谍,其任务就是破坏该地区稳定局势。他还表示,多方面证据表明,拉丹其实早已死了。

  2011年5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军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拉丹,“今晚,正义业已伸张”。十年前因为9·11恐怖袭击而开始的反恐战争,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