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澳要严查,德法猛批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4日15:28  环球人物杂志

  FBI盯上默多克

  《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派记者  温宪

  《环球人物》杂志驻英国特约记者  王鸣蔚

  默多克用毕生心血打造的新闻帝国正遭受严峻考验,侵害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新闻集团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正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查和多项法律挑战。

  与“水门事件”相提并论

  默多克新闻帝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并拥有数家美国重要的媒体,其中包括福克斯广播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电视新闻台、《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旗帜周刊》和哈伯—科林斯出版公司等。

  美国《新闻周刊》把这次窃听事件与70年代美国的“水门事件”相提并论。“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竞争对手—民主党的竞选情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首席安全问题顾问麦科德为首的5人,在1972年6月17日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被发现后当场被捕。此事经过反复的调查和听证,导致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如今英国的窃听丑闻,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默多克的“水门事件”,将动摇和瓦解他的新闻帝国。

  《世界新闻报》在英国的竞争对手《每日邮报》在7月初的一篇报道中,透露了一条令美国人不安的消息:《世界新闻报》的一名记者在今年曾想用重金收买一位纽约的警官,以便获得一些“9·11事件”受害人的私人通话记录,比如受害人家属在悲剧发生后的通话,“利用涉及受害者悲剧的信息牟利”。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官拒绝了该记者的诱惑。

  这条消息令美国民众十分不安。“9·11事件”是美国人心中的一道伤疤,凡是与它有关的秘密都非常敏感,更何况是窃取。

  收买纽约警官的报道让不断发酵的窃听丑闻在美国蔓延开来。在各大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中,“默多克”取代了“奥巴马”,成为出现率最高的词汇。

  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主席洛克菲勒在7月12日呼吁,政府应当调查新闻集团记者的有关活动,以了解窃听目标是否还包括美国公民。他说:“新闻集团所属报纸对包括儿童在内的一系列个人进行窃听。这种行为具有冒犯性并严重违反了记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这一丑闻引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即新闻集团是否也违反了美国法律。我们必须要弄清楚。”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于7月14日对新闻集团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该集团员工是否非法获得“9·11事件”受害者或其家属的私人通话信息、语音信箱信息或电话录音。联邦调查局还将调查是否有新闻集团的员工行贿或试图行贿警方官员,以便获取这类记录。

  分析家们认为,如果真相确实如此,这将被视为对美国的侮辱,严重损害默多克在美国的声誉,并影响他在美国媒体市场占有的份额。而一旦证实美国公民成为窃听对象,新闻集团的高管们很可能因为触犯美国的《隐私法》和《反海外贿赂法》,而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由于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主要财产集中在美国,如果上述罪名成立的话,必定将给新闻集团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密谋推翻澳大利亚政府?

  窃听丑闻还波及到了默多克“发家的地方”澳大利亚。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媒体是澳大利亚最有权势的媒体机构。集团发行的报纸读者量占澳大利亚全国报纸读者量的70%。

  澳大利亚通讯部长、工党政客康罗伊在7月18日公开指责默多克旗下的《每日电讯报》对工党政府有成见,并密谋推翻政府。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日电讯报》呼吁举行新一轮大选,不顾我们刚在9、10个月前举行了一次大选。它认为自己最行,人民应该对该报马首是瞻。它根本是在推动改朝换代。”在康罗伊之前,澳大利亚财长兼副总理斯旺也做出了类似的指责。工党在国会中的盟党绿党近几个月来也一直指责新闻集团拥有激进的反政府议程。绿党领袖布朗把新闻集团旗下的全国性大报《澳大利亚人报》的记者形容为“敌意媒体”。

  澳大利亚女总理吉拉德公开表示,将与议员们商讨是否需要对新闻集团展开调查。新闻集团下属的《澳大利亚人报》和《时代报》等有可能成为被调查的对象。

  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不仅在英、美、澳三国引起轰动,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讨论。

  德国各大电视新闻台每天都用专题节目介绍“窃听案”的进程。德国电视一台在7月15日以“对默多克新闻的恐惧”为题报道称,默多克正在成为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媒体丑闻制造者,“他突破了西方新闻道德的最低标准,让布朗、布莱尔和卡梅伦都向他屈服。”

  德国《柏林日报》则发表评论说,民众对媒体的批评再次超过对政客的批评。默多克突破了新闻伦理的底线,是对民主国家的蔑视。现在,窃听丑闻已经削弱了默多克的政治影响力。默多克的新闻帝国像一艘碰到了暗礁的大船,正被海水侵袭,慢慢下沉。这是正义力量施加压力的结果,但也是对西方新闻自由的最大讽刺。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法国并无实际控股公司,但法国人对他至今耿耿于怀。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战前9天,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3次和默多克通电话,接着默多克旗下多家报纸立刻抨击反对战争的法国,《太阳报》更是点名臭骂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

  这次轮到法国回击了。法国《回声报》在7月20日发表文章认为,默多克通过小报战略挤进媒体市场,并介入政坛,让自己真正成为“无冕之王”。但如今,被迫出席听证会的默多克父子被还原为普通人,这对其形象和威信是致命一击。《法兰西晚报》的文章称,默多克越来越深地陷入窃听风暴中难以自拔,就在几天前他还尝试收购天空电视台,但现在计划已经落空,“直到今天默多克还没有弄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事实上,窃听丑闻已传了两年,一直无关痛痒,这是因为民众原本以为,这是大人物们的游戏,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也成为被窃听、窥探的对象,怒火便难以抑制,默多克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和民意作对。”

  横跨四大洲,资产500亿

  默多克和他的新闻帝国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胡婷婷

  说话语速缓慢,看上去慈眉善目的默多克,受到此次丑闻的影响,如今更显黯然、憔悴。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头,从一份小报起家,建立起了横跨四大洲的传媒帝国,并购之路延伸半个多世纪,拥有数百亿身家,被冠以“传媒大鳄”、“报业怪杰”之名。他的事业之路让人慨叹,其情感故事亦令人侧目。

  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

  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一个小农场,是家里4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是位知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在澳大利亚拥有《先驱报》等4家报纸,其最大的理想就是将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记者。默多克也不负父亲的期望,17岁从澳大利亚中学毕业,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伦敦《每日快报》当上一名助理编辑。父亲原本希望默多克留在伦敦发展,但到了1952年秋天,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突发心脏病夺走了老默多克的生命。作为唯一的儿子,默多克必须回到澳大利亚,继承父亲的产业。那一年,默多克才21岁。

  在管理方面,初出茅庐的默多克却不因循守旧。鉴于父亲留下的几家报纸都陷于财政危机,默多克转让了两家报纸,只保留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并亲自担任出版人。默多克拼命工作,事必躬亲。当年在他手下干活的编辑都说:“默多克一工作起来就发疯,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马达。”

  默多克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办报,有时还不顾董事会其他成员的反对,甚至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几年之后,他将最大的竞争对手《广告报》兼并到《星期日邮报》旗下,并使《新闻报》盈利。事实摆在眼前,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继续为他打工。

  收拾完自家的“烂摊子”,默多克又开始向悉尼乱糟糟的报界宣战。当时,悉尼的报业由三个家族把持着——经营《太阳晚报》和《先驱早报》的费尔法克斯家族、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的帕克家族、掌管《镜报》和《星期日镜报》的诺顿家族。默多克通过一步步吞并,逐步收购了这几家报纸,还买下了多家印刷厂,最终一统澳大利亚的报业市场,确立了自己的“盟主”地位。对此,默多克的一个朋友感慨地说:“默多克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

  1964年7月,默多克团队推出自己的品牌——《澳大利亚人报》。此时的默多克,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澳大利亚打拼,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大的市场。

  控制英国30%的报纸发行量

  1968年秋,当时英国最大的周报《世界新闻报》开始转手,该报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其老板是一个名叫威廉·卡尔的爵士。默多克看准了这次机遇,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该报40%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英国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为了让该报起死回生,默多克要求编辑记者发布大量耸人听闻的消息,以吸引读者。这一招取得了成功。半年后,默多克成功地将卡尔爵士赶走,自己成为主席。

  然而,默多克认为一份周报还不能满足自己的胃口,他希望能够再买下一份日报。此时,刚好英国左翼报纸《太阳报》销售量下跌一半,面临出售的困局。于是,默多克以150万美元高价购得,并用《世界新闻报》的办报方式改造它。

  默多克按照自己的设想,确立了以文摘类文章为主打的思路,然后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编辑,替换《太阳报》原先的队伍,同时还加大了促销力度。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很快就使《太阳报》在英国的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年销售量迅速攀升至200万份。到20世纪90年代时,《太阳报》已经一跃成为日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981年,默多克又大手笔购入《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及其所属的3份周刊,从而控制了英国30%的报纸发行量。

  日渐成熟的默多克在经营管理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果断、务实。他没有专门的办公室,而喜欢随时抓起电话“遥控”散落在全国和国外的部下,指示他们处理各种问题。他很少大喊大叫、声嘶力竭,但他那威严的男低音总让电话另一端的人屏息倾听。

  在美国将报纸变成杂志

  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了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积累,默多克开始雄心勃勃地向美国市场进发。当时美国报业正处于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生产成本暴涨,罢工不断,迫使许多报纸倒闭。默多克以近2000万美元的巨资,一口气买下了3份报纸。他沿用老办法办报,力推爆炸性新闻,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报纸的发行量逐渐提高。

  1976年底,默多克又花了1200万美元,在美国创办了一份周报《国民之星》。但一年后,该报发行量还不到100万份,而且前景黯淡,默多克的财政顾问建议他赶紧脱手。但默多克善于观察、与时俱进,他发现美国媒体更关注广告收入而非发行量,而杂志更容易吸引广告。于是,他从澳大利亚调来一名得力记者伊恩,负责将这张黑白报纸变成了一份叫《星》的彩色杂志。此后,《星》的发行量稳步上升,大量的广告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了默多克的腰包。

  试验成功后,默多克又紧锣密鼓地买下了《纽约》杂志和《乡村之声报》。1982年,他又收购了《先驱美国人报》,并将其改名为《波士顿先驱报》。次年又收购了《芝加哥太阳时报》。这时的默多克,总是想方设法将报纸转变为文章短小、标题鲜艳的杂志类出版物。《纽约》杂志发行量达到42万份,资产不断膨胀,几年就给默多克带来了4400万美元的广告收益。

  此时,默多克的新闻帝国已经初见雏形:包括约50家报纸、2家出版社、若干商业性印刷厂,分为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3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领地。默多克就是这个帝国的“国王”,独居高位,睥睨群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