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愤青”
从今年6月5日到8月14日,越南首都河内连续11周发生了针对中国的游行活动。但是,这种抗议只是在极小范围内进行,参加人数一般不到一百人。而他们的诉求,也并未在越南普通民众中引起反响。
记者_炫风 越南河内报道
8月8日,星期一。当南都周刊记者跨越国境,进入越南时,网络上正流传着一条关于中国军队在边境集结的说法。
“听说友谊关关闭了,真的吗?”一个在南宁客车站买跨国车票的商人,向售票员这样打听。
友谊关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过关,但没有关闭。惟一变化的是,为了顺利过关,去年记者还需要在越南海关口付10元人民币,这次却没有工作人员索取。
去年是中越建交60周年,两国举行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今年6月开始,双方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记者过境前一天,8月7日,越南首都河内连续第10周、第10次发生了针对中国的示威活动;一周后的8月14日,南都周刊记者亲历了第11周的游行。
示威活动的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些问题,记者在越南15天的访问中不断寻问着。
还剑湖畔
8月14日,星期天。河内,列宁公园。
这里有一座巨大的列宁像,与中国大使馆只隔着一片草地,一条马路。平时的早上,这里有自称越南红十字会的年轻人游说外国游客募捐,但这一天,那些人不见了。这一天,中国大使馆的大门也一直没有开过。
6月初开始,每逢周日的早上,这里就有针对中国的示威活动进行。第一次示威发生在6月5日上午9点,很多示威者都是年轻人。当时警方出动了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把他们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列宁公园里。
有消息显示,6月初有大学生和渔民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不过,到8月中旬,在记者的查询过程中,所有被采访的越南人,都否认自己参加过示威,绝大部分人还表示对这种活动毫不知情。
“网上有这些活动的信息,但很快就被删除。不过我可以看BBC。”在中越贸易公司兼职的一个22岁男生李平仁(化名)对记者说。
这天,9点过了,中国大使馆门前依然安静。同一时间,距离这里不到3公里的地方,一场游行已经开始。地点是还剑湖畔。还剑湖是河内的中心风景区,这里通常聚集着来自各国的游客,以及拍照的越南青年。
接载南都周刊记者赶赴现场的是一个越南摩的司机。开车时,他一边比画着手势,一边说着英语,向记者示意:中国对越南不好,中国对越南打“Kung Fu”。
游行大概不到一百人的规模。游行者聚集到湖边,面对着环湖马路,行走,喊口号。游行队列里有老人,也有儿童,有的穿着海军装,有的戴着牛仔帽,有的拉着小提琴,有的弹奏吉他。他们走走停停,还会在队伍里互相拍照留念。这天很热,很多人都戴着帽子,没帽子的则用扇子遮挡头顶的烈日。
游行者们在高举标语时齐呼着口号,这些口号包括“保卫越南黄沙”等。而且,游行者们齐声发出的是中文。这得到了中国籍翻译的证实。
中国把同许多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定位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但中国在与越南关系的定位中还增加一个“好”——“好同志”。不过,近两年,越南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这催发了不少越南人的反应。
例如,游行者们高举的各种标语中,就有“停止中国劳工非法滞留越南的局面”。2009年,已有越南报刊报道,“越南没有办理劳动许可证的外籍劳务人员预计有几万”。当年,越南公安部还给出了数字,称越南有3.5万中国工人。
越南籍翻译们因此感受到潜在的竞争危险。“他们在南宁或者凭祥那些地方学了几个月汉语,就会来河内做中国人的翻译。”高氏玲(化名),另一个河内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翻译,对记者埋怨着。
一些广西籍的赴越务工人员显然感受到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我的房东跟我说,因为中国侵略了越南的领土,她不再会租房子给我住。”已返回广西东兴的林桥(化名)对记者说。另外有河内的中国生意人说,有越南人会主动询问他们的国籍,但他们一概不回答,或者隐瞒国籍,以策安全。
海洋之争
在多次游行集会中,针对中国的,主要还是南海岛屿问题。
“我们要联合起来,我们必须让中国政府知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在接受询问时,一个24岁的男青年用英语对南都周刊记者说。
这样的情绪在越南由来已久。在越南的教科书里,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被明确标示为越南的领土。还剑湖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上面标志出红色的越南版图,这颜色也标志在“长沙群岛”(越南对南沙群岛的称谓)和“黄沙群岛”(越南对西沙群岛的称谓)上。
海洋对越南,尤其南部越南极其重要。按照越南官方的规划,2020年海洋经济产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份额的53%-55%,其“发展海洋经济”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加紧勘探和开发海上油气田。2009年,越南油气出口获取外汇约30亿美元,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
从前年开始,“东海”(越南对南中国海的称谓)成为了越南媒体们关注的重要主题。艺术家、学术界不断举办有关到“长沙群岛”旅行的活动,资源方面,越南同多国签订海上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合同,并进一步划定了南沙部分油气招标区块,还准备于南沙岛屿上举行国会选举。
5月27日,越南媒体曾广泛报道过这样一个消息:中国海监船“在距离越南海岸120公里的南海水域,剪断了越南‘平明二号’勘探船的探测电缆。”接着,越南网络上出现了针对中国的示威号召,有消息甚至说,有人挨家挨户地动员民众参加示威活动。
不过在湖边做运动的市民,似乎并没对这类的游行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在8月14日的游行过程中,南都周刊记者向一个路边果汁摊的男青年,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平静地笑一笑,转身离去。所有的小贩也如平日一样,安静地做生意,几乎没人赶去围观。
8月15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没有任何越南媒体提到过游行这件事。
事实上,在越南,鲜见公共集会游行。只有个别博客记录了这些公开活动的过程,内容包括历史学家带领着作家、诗人、电影导演,在胡志明市的中国领事馆前抗议。
一些年轻人向记者表达了另外的想法。对抗议活动态度冷漠的人认为,一直以来越南都要对中国忍让,以后也必然如此;也有的人认为这应该是两国政府之间解决的问题。
暗涌
在过去多年,针对越南民间对华负面情绪,国内媒体的报道并不少见,不少作者归纳原因,大致有反侵略为主的历史教育、亲西方倾向、“去中国化”、中越现代史上几次战争冲突等方面。
这两年,记者在越南,仍能感受到这些既有积怨的影响——尤其对新一代越南人。譬如,去年一位从未见过中国人,在1989年出生的河内大学女学生赵氏花告诉记者,“中国人对越南人并不友好”,这种看法的形成来自于她的父母。
赵氏花还举出了美国的例子:“美国人以前对越南不好,但他们很后悔,回头会帮我们。但中国不是这样。”近半年,越南国内关于美国的报道,相当大篇幅地描述美国当年使用落叶剂对越南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的污染问题,当然这些报道同时也会指出,美国方面已表示将付出数亿计美元的赔偿。
在越南,新近针对中国的批评性报道,大多出自“团体报”——相当于中国的市场化报纸。这些媒体中最受青年读者关注的,包括胡志明市的《年轻人报》、河内的《青年报》等等。在街头报摊,它们通常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前年,曾经有一位律师起诉时任越南总理的阮晋勇,控告其批准中国铝土矿开采项目,还引起了国民议会的质疑。
24岁的河内小伙邓光平并不同意这类以偏概全的新闻。记者与他在胡志明市的青年文化中心认识时,他正在外语角努力学习中文。他的想法朴素而务实:“每个国家都有好的和坏的方面,如果我们只相信一面,那就等于失去了判断,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在一家中越贸易公司兼职的李平仁则对记者说“发动反华游行的人,其中很多是‘反动派’(意即海外反对越共的越侨)”。记者注意到,在8月14日的环剑湖游行中,还出现了“爱国是每个越南国民神圣的权利,人民对国家大事有知情权和言论自由”这样的标语。
海外媒体也察觉到这个趋势。有些参与过游行的越南人士,表示不会出席特定人士呼吁的抗议活动,其中包括许多青年。他们声称,不会协助“反动派”把示威当成反政府工具。
河内一系列的示威活动,虽然被海外媒体广泛关注,但没有被中国媒体显著报道。这种局面维持到8月18日,那是8月14日示威后的第4天,中国的《南方周末》报道了“14日河内的中国大使馆门前发生反华示威”。
8月18日晚,河内人民委员会发出声明称,越南国内外的一些反对派分子已经借反华游行来反对越南政府,其目的在于“破坏越南民族统一和越中关系”,执法机构将采取“必要措施”来打击那些违法分子。8月19日,所有越南官报纸也刊登出消息:“河内终止所有自发性群众聚众示威游行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