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他只是个凡夫俗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2日14:25  新民周刊

  他只是个凡夫俗子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乔布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了家人。

  记者/邵乐韵

  史蒂夫·乔布斯走了,万般不舍的“果粉”寻了个自我安慰的借口:上帝也想玩iPhone,于是召唤走了“乔帮主”。

  狂热崇拜者奉之为神,但乔布斯确实是个普通人。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说,许多人从乔布斯的生平事迹中汲取勇气——他是个被领养的孩子,高校辍学者,几经沉浮的企业家,与病魔抗争的斗士——从他的人生和职业成败中,我们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乔布斯的密友、内科医师奥尼什则一语到位:“他实实在在是个‘凡夫俗子’,远比大多数人以为的更有血有肉,这正是他伟大卓绝之处。”

  原来是个小捣蛋

  听乔布斯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你会觉得,他其实就像隔壁邻居家的小子。

  因单亲母亲无力抚养,乔布斯刚出生不久,就被养父母保罗和克拉拉抱走了,前提是,这对蓝领夫妻承诺,将来一定让这孩子上大学。

  乔布斯孩提时生活在南旧金山的一座工业城镇,性格活泼多动,几乎早上起床就开始捣乱。有一次,他为了知道杀虫剂是什么味道,居然就搞来一罐喝下去;还有一次,他把一根发夹塞到电源插座里,想看看会发生什么反应;他对着邻居家的摄像机做鬼脸,骑着车在街道上朝街坊大喊大叫。

  “我成长的街区有许多孩子。上学前,我父母就教我读书,所以等我进了学校后觉得很无聊,开始变得调皮,总是影响老师上课。”1985年初,乔布斯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专访时回忆这段淘气岁月。颇有点离经叛道精神的他,对学校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不屑一顾,又患有阅读障碍症,与老师相处越来越差。小学三年级时,他把蛇带到教室里吓唬人,还往老师办公室扔爆竹。因为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

  直到四年级,一个叫伊莫金·希尔的女教师让乔布斯定了性,他称她为“了不起的老师”。“她只用一个月就对我了如指掌,并极力敦促我学习,甚至会说‘我真希望你能完成这些作业,你要是能完成我就给你5美元,就这样,她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那一年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一个学年都多。”后来,学校想让乔布斯跳过五年级直升该校初中,不过他父母拒绝了。

  与此同时,乔布斯和同龄伙伴也有点格格不入。多年后,有同学这样描述乔布斯:他是个孤单、爱哭的男孩。他们曾一同参加过游泳队,这也是他参加的为数不多的体育运动。“如果比赛失败,他会跑到一边哭。他和别的同学也难相处。”

  虽然乔布斯小时候比大多数孩子更淘,但也比其他孩子显得更聪明。养父保罗是机械工程师,又是汽车迷,经常拼拼装装,小乔布斯受此影响,从小也对摆弄电子产品有着浓厚兴趣。

  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即后来形成的“硅谷”北部地区),邻居中有许多是电子公司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充满了浓郁的科技氛围。好学的乔布斯利用便利机会,向科技人员请教各种问题,放学后就去淘废弃不用的电子元器件,然后拆开来看个究竟。工程师们很喜欢这个爱钻研的男孩,有一次,一个工程师从实验室带了一个碳晶麦克风给他玩,乔布斯爱不释手,问了很多细致的问题,工程师就把麦克风送给了他。

  上中学后,乔布斯认识了一个律师的孩子——比尔·费尔南德斯,两人都矮小瘦弱,个性强烈,与其他同学玩不到一块,最大的共同乐趣就是鼓捣电子元件。乔布斯对喜欢的事情显现出的专注和热情,在日后的苹果产品研发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平时与人交谈,乔布斯常和对方靠得非常近,然后对自己的最新发现滔滔不绝,别人几乎插不上话。一位熟人曾形容“和史蒂夫·乔布斯谈话就像是从灭火的水龙头那里接水一样”。乔布斯才智超群,却不苟言笑。有时人们能看见他笑,但那种真正的、毫无拘束的笑却是少之又少。

  高中时期的乔布斯依旧是个叛逆小子,尝试抽大麻,爱听鲍勃·迪伦和披头士乐队的歌。他研读莎士比亚、迪兰·托马斯等人的经典作品;看过《白鲸记》后,对创意写作课产生兴趣。高三时,乔布斯被获准用一半时间到斯坦福去上课。曾与乔布斯同窗6年的布鲁斯·考特尔回忆:“我们一般人都习惯于稳稳当当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但史蒂夫不一样,他紧赶时间,往往用别人一半的工夫就能把整件事做得非常漂亮。”

  如当初承诺的那样,保罗和克拉拉把儿子送入大学——俄勒冈州的里德学院。乔布斯开始探寻生命的真谛,阅读了蒂莫西·里瑞、理查德·阿尔伯特(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均是嬉皮士运动精神导师)和盖瑞·施奈德(美国原生态诗人,“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等人的作品;《一座小行星的饮食》对他成为素食主义者产生影响;印度的佛教则让他逐渐告别了迷幻药,诚心修性。

  但是,就像你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乔布斯并没有完成大学学业。这所私立学校的学费昂贵,他不忍心再加重父母的负担。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讲话中,乔布斯提到他在里德学院的这段时光:“那并不浪漫。我没有寝室,只能借宿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为了5美分,我去回收可乐瓶,并以此维持生活;每周日晚,我都步行7英里穿过整个城市前往克利须那寺,只为好好吃一顿。”

  虽然只上过6个月大学,乔布斯仍然说,大学时光对他“影响巨大”。沐浴了60年代的理想主义风潮,他更喜欢从哲学角度而不是实用角度看待问题。而如今的商科学生,更多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在这一代人中,有许多人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已经放弃了自律,无甚可依。我的许多朋友既有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又有一定的实用主义。他们看到一些人到了不惑之年,仍然站在食品店的柜台后面工作。他们对此十分警惕。在食品店上班并非坏事;但如果与你的理想不符,就是坏事了。”

  父亲、妹妹和女儿

  1997年,乔布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纠正记者将保罗和克拉拉称为“养父母”的说法,他认真地说:“他们就是我的父母。”    对于亲生父母,乔布斯的态度是好奇而疏离。《花花公子》曾询问他有没有试图找过他们,他说:“对于一个被收养的人而言,想要知道某些特质从何而来是非常自然的好奇心。但我主要是一个环境论者。我认为你的成长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看待世界的多数想法,都来自你的成长经历。但是有些事情却不符合这一点。我想,对此抱有好奇心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的确做过。”当记者追问寻亲是否成功时,乔布斯回避道,“我不想谈论此事”。

  事实上,乔布斯后来与生母乔安娜恢复了往来,但始终没有与叙利亚裔的生父阿卜杜拉·法塔赫·詹达利说过话。据说詹达利得知儿子成为苹果公司CEO后,曾发过几封电子邮件给他,但都未获回复;他也没打电话给这个儿子,“可能听上去有些奇怪,但是,即便我们两个人都处于临终之时,我还是没有准备好打电话给他”。

  詹达利说,“如果说,我并不因为缺席儿子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旅程而感到难过的话,那我一定是在撒谎。有哪个父亲不会那么想呢?即使他(乔布斯)不是一家获得巨大成功的公司的总裁,我依旧会那样认为。”他曾希望,“在一切还没有太晚之前,他会来找我,因为即使只是和他去喝一次咖啡,只要一次,我都会很开心。”但是这个愿望,再也没办法实现。

  27岁时,乔布斯他获知自己还有一个亲妹妹莫娜·辛普森,由生母在威斯康星州带大。《纽约时报》认为,与妹妹莫娜认识后,乔布斯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有了新的认识。“莫娜与乔布斯的生长环境、背景截然不同,外貌、品行却惊人地相似,这令他感到震惊。他觉得与妹妹的相识过程简直就像在做某种基因测试。”

  虽然他们都不曾在媒体上渲染过,但兄妹情深不言而喻。乔布斯经常到曼哈顿看望妹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是一家人,她是我在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之一。我每隔几天会给她打电话聊天。”辛普森则说:“哥哥和我非常亲密,我极崇拜他。”

  辛普森是一个作家,其作品中似有一些家人的影子。她的第一部小说《芳心天涯》描写的是女儿与母亲艰难的生活,第二部作品《失去的父亲》显然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而1997年发表的第三部小说《一个凡人》中,那个“极度自恋”的天才、硅谷从事生物科技的大亨汤姆·欧文斯被认为有乔布斯的影子:都是素食主义者,都喜欢穿蓝色牛仔裤,信仰自由市场竞争。在书中,欧文斯最初被描述为一个古怪的利己主义者,忙得连厕所也懒得冲,待人冷漠。但结尾处,主人公选择重新开始,结婚并且拥抱家庭生活。

  人们开始猜测欧文斯与乔布斯到底有多相像。面对媒体的探询,辛普森迟疑了一下,说:“我知道人们喜欢在现实生活中找作品主人公的原型,但我写的不是传记……为什么大家对作者的私人生活那么感兴趣呢?许多小说家的生活其实相对枯燥……我想我并没有在任何一部书作中透露家庭隐私,并没有泄露什么秘密。”乔布斯则这样回应《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怪癖方面,大概有25%的相似度,但我不会告诉你这25%到底是哪个部分。”

  乔布斯自己也曾扮演过“缺席父亲”的角色。1978年,他高中时期的女友克丽丝·布伦南生下了与乔布斯的女儿,但两人已经分道扬镳。时值乔布斯发布苹果的一款新电脑,他给电脑取名“Lisa”,而那个新生婴儿也叫“Lisa”。然而,乔布斯对女儿的爱显然远不如电脑,他一度拒绝承认自己是孩子生父,甚至不惜在法庭称自己无法生育——当然这不是真的,日后他和妻子劳伦·鲍威尔是育有三个孩子的。

  私生女丽萨一度靠母亲申领救济金养活,直到她2岁时,乔布斯才承认了父女关系。1986年,丽萨与父亲恢复了联络,关系逐渐改善,并且在1991年左右,搬去与乔布斯夫妇同住,也因而有机会更加了解作为父亲的乔布斯。

  在乔布斯的资助和鼓励下,丽萨完成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作家兼记者,旅居欧洲。2008年2月,时尚杂志《Vogue》刊登了一篇名为《托斯卡纳的假日》的文章,是丽萨回忆曾在意大利度假时的一段情感经历,文中一段提到了父亲乔布斯。

  “在加利福尼亚,我主要由母亲独立抚养。我们物质并不丰富,但是母亲待我温柔,日子过得愉快。我们常常搬家、租房。父亲是个有钱的名人,后来我与他一起度假,搬去和他住了几年,逐渐了解他,发现了另一个光鲜亮丽的世界。但我知道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无法融合,与他们中任何一个一起生活,我总是很想念另一个。”

  苹果公司的控制狂

  2004年的夏天,刚刚完成富兰克林和爱因斯坦传记的沃尔特·艾萨克森接到了一个电话,乔布斯约他出来走走,主题是请他为自己写一部传记。艾萨克森半开玩笑说,第一个反应是“他是否觉得自己正好可以接在那两个伟人后面”。他拒绝了乔布斯,理由是“还没到时候,或许10年、20年你退休后可以”。

  而事实上,乔布斯刚接手了第一次癌症手术。看着他与病魔斗争,艾萨克森“逐渐觉得他的性格与自己所创造的产品是何其相似。他的激情,魔鬼的一面,艺术与控制欲等深深地融合到了他的企业运作里面,因此从那刻起我开始决定为他写一部传记以做创新的研究”。

  乔布斯的妻子劳伦认为,丈夫人格的两方面都在传记中得到了反映,而且不能断章取义。她说:“与很多有非凡天分的人一样,他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同样优秀。他没有社交风度,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但是他高度关注如何发挥人性的作用为人类造福,如何使人类进步,并给人类创造正确的工具去追求进步。”

  保罗·艾伦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微软早期曾为苹果的Mac个人电脑开发软件,那时候艾伦就跟乔布斯有过不少争执。在回忆录中,艾伦写道,乔布斯从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待他。

  一次,艾伦和盖茨去加利福尼亚首次观看Mac的演示,乔布斯和Mac的核心工程师安迪·赫茨菲尔德坐在一起。不巧,Mac开机不到一分钟就死机了,老乔为此十分光火,当场就吼赫茨菲尔德:“这他妈的是怎么回事?人家大老远来,这就是我们要展示的东西吗?我们只能做成这样吗?30秒就动不了?你他妈的是怎么回事?”

  多年后,艾伦看了电影《硅谷传奇》(主要讲述微软和苹果两家公司的崛起和竞争),他感觉电影里刻画的乔布斯就是一个“卑鄙的大混蛋”。当再遇到乔布斯,艾伦问他是否喜欢这部电影,乔布斯说:“我觉得扮演我的演员把角色给演活了。”

  作为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简直就是个控制狂,什么都要亲力亲为。每周一早晨,他把多种专业的专家召集在一起,审视产品,检讨设计和执行改进,这个习惯被严格执行了十多年。每周四,他还要召开一个市场与沟通会议。

  少有CEO像他那么兢兢业业地关注每一个细节。谷歌工程副总裁维克·冈多特拉称乔布斯是“见过的最伟大的领导者”。冈多特拉回忆,2008年1月的一个周末,他在参加宗教活动,突然手机响了。他看了看手机,上面显示“未知号码”,于是按掉了来电。宗教活动结束后,冈多特拉发现了乔布斯的一条短信:“维克,你能否打我家里的电话,我有些急事需要讨论。”冈多特拉当时负责Google的手机应用,经常和乔布斯打交道,于是他立刻回电,说自己正在参加宗教活动,而且看到是陌生号码,所以没有接。乔布斯笑说,“维克,除非打电话的人姓名显示是‘上帝’,不然你永远不能在宗教活动时接听电话。”

  乔布斯接着问冈多特拉:“我正在看iPhone上的Google logo,对那个图标不太满意。Google 的第二个O的黄色不太对劲。它很糟糕,我让格雷格(技术人员)明天去修改,你觉得怎么样?”几分钟后,维克收到了乔布斯的一封邮件,标题是“图标救护车”,请维克与格雷格合作解决问题。

  虽然是件小事,但对苹果迷维克·冈多特拉来说,乔布斯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对待手下员工,乔布斯也用同样的要求:一个有效的苹果会议应包括一个任务清单,每个任务项旁边对应一个“直接责任人”,这个人必须确保任务得以完成。至于对副总经理以上的高管,更没有借口搞砸。

  “因为他,我每天要工作20小时。”一名工程师说。而乔布斯自己每年有两天年假,自1997年就任苹果公司总裁以来,年薪为象征性的1美元。

  乔布斯把产品的优雅和易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但这也正是苹果受人诟病之处——产品系统和设计过于封闭,批评者认为这有悖用户的最大利益最大化。但乔布斯的牛气在于,能够做到先于其他竞争者,带给百万用户最新的技术。他的远见卓识让苹果走在行业前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20多年前他就自信断言:“这个行业需要创新,而创新会来自我们。这是我们唯一可以与他们竞争的方式。如果我们足够快,他们就追不上。”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乔布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了家人。有美国媒体称,一位熟悉内情的人透露,10月4日苹果公司发布iPhone 4S,在乔布斯家里建立了一个特别的私人视频,可以让他从家里的病榻上观看现场发布会。在发布会结束时,乔布斯的脸上现出微笑,仿佛说“一切都很好”。第二天,他便离开了人世。

  谷歌中国前高管、B2C网站lightinthebox创始人郭去疾的一段话,被频频转载:乔布斯是戏剧人生最精彩的诠释者:你可以出身卑微,但必须卓然不群,纵使你将众叛亲离,也注定要从头再来。最迷人的剧情不是后来居上,而是王者归来;最伟大的战局不是尖峰对决,而是独孤求败;最完美的谢幕不是激流勇退,而是戛然而止。美人难免迟暮,英雄方能不朽。浪花淘尽,正是好处,却是了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