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本:安倍晋三专访门充斥日本政治厚黑

2013年02月28日09:36  综合
2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来源:美联社 2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来源:美联社

  2月21日,安倍上任后首次访美当天,《华盛顿邮报》“适时”刊发题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中国对冲突的需求“根深蒂固”》的专访文章,称安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意在巩固自身的政治支持。日本将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一言既出,尘嚣四起。

  中国外交部随即予以抗议与谴责。美国官方也明确回应:奥巴马总统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将就钓鱼岛问题敦促日方“采取外交努力及建设性措施,防止海上偶发事件”。

  安倍的政府专机尚未安稳降落在华盛顿,风起云涌间已隐现阴霾。

  面对颇有点失控的访美“前奏”,“专职四处救火的消防队长”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于2月22日一早在东京召开记者会澄清,给彼时刚刚抵达美国的安倍铺垫一个“台阶”。菅义伟称:“美国媒体刊登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有关中国的发言不属实,且中国媒体没有正确引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引发了误解。”

  《华盛顿邮报》方面否认报道失误。不过即便侥幸得到了《华盛顿邮报》的“成全”,将责任推卸殆尽的日本却依然没能将访美走势“拨乱反正”朝安倍预期的轨道发展,为期三天的首脑会谈,奥巴马只字未提钓鱼岛问题。

  究竟是报道失实还是延伸解读?

  国际舆论鉴于《华盛顿邮报》一贯严谨、客观的办报作风,并没有单方面地听信日方对其“报道失实”的指控,但此次“专访门”的确被诸多竞争媒体定性为《华盛顿邮报》一次严重报道失实事故,声誉受累。

  《华盛顿邮报》22日据实报道了日本方面提出的异议,在报道最后给出了安倍回答的原文:“最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和商业领袖们承认这个问题(对冲突的需求、国内的民族情绪等问题)有多么根深蒂固。”《华盛顿邮报》没有直接回应日本的指责,而是写道:日本政府承认《华盛顿邮报》专访全文是正确的。

  此外,《华盛顿邮报》还注明“此篇报道是2月16日对安倍进行采访的,但安倍叮嘱《华盛顿邮报》暂不发表,待他踏上访美之途时再抛出该言论。”

  一波未平,哗声再起。一场单纯技术性失误的“专访门”升级到了带有政治厚黑的“罗生门”。到底谁利用了谁,是安倍被误读还是《华盛顿邮报》被下了套,已成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还原的悬念。

  在《华盛顿邮报》提供的英文专访全文中,安倍确实提到了“最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和商业领袖们承认这个问题(对冲突的需求、国内的民族情绪等问题)有多么根深蒂固”,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深蒂固”(ingrained)这个词首先是由《华盛顿邮报》记者引导提出的。

  《华盛顿邮报》记者奇科-哈伦(Chico Harlan)在采访中问道:“如果你继续按照这个逻辑,那就是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根深蒂固,那么日本如何应对呢?”

  结合原文的语境来看,不难推断,安倍的逻辑确有影射“中国为确保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断战略外扩,以及长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造成国民强烈支持国家的外扩战略,从而造成中国开始对外展示实力来确保资源的行为”。

  《华盛顿邮报》只不过是在文章编辑时,把所谓中国对冲突的需求“根深蒂固”的字眼拎到了标题和导语中。

  所以,日本将责任归咎于《华盛顿邮报》的断章取义,颇有点小人得志的粗暴,毕竟安倍在专访中的确有不少攻击中国的过激言论。无论如何,即便中日两国关系再差,对第三方国家主流媒体肆意发表对华抨击,着实不够光明磊落。

  到底华盛顿邮报和安倍,谁是被冤枉的?

  退一步说,即便《华盛顿邮报》没有突出“根深蒂固”这个扎眼字眼,但安倍在接受采访时声称中国共产党“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等言论也足够刺激中国政府的神经,杀伤力与“根深蒂固”不分伯仲。

  可见,安倍对其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话语的政治影响力是有预期的,有没有“根深蒂固”这个词汇都不会改变其言论的基调,即给中国政府施压和难堪。

  只是后来“根深蒂固”这个词语意外成为争辩孰是孰非的焦点,又恰好这个词汇并非出自安倍之口,成为了日方推托的理由。

  然而,结合《华盛顿邮报》注明的“安倍要求延后发表”的细节,越发可以甄别出“专访门”似乎更像是安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政治伎俩,《华盛顿邮报》怎么看都透着点“躺着也中枪”的无辜。

  安倍的动机不排除为自己“壮胆”

  安倍2月16日就接受了《华盛顿邮报》的专访,为什么要求一定要在2月21日,即其踏上访美之行才发表?这里面可有大厚黑。

  作为资深政客,安倍在其再次当选日本首相,随即表明意欲首先出访美国,却遭奥巴马以公务繁忙为由“婉言拒绝”时,相信已然洞悉美国不愿淌钓鱼岛纷争这摊浑水的态度。

  “公务繁忙”说好听点,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给日本一个面子,也不能让新首相太下不来台了;说不好听点,则是给日本的一个“下马威”,警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称兄道弟拉近乎也没用,美国不可能为了“仗义”而违背自己的国家利益。

  指望美国兑现美日安保条约,在钓鱼岛问题上给日本实际支持来抗衡中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个态势,安倍新内阁相信早有心理预期。事实上,这个判断也相当精准,安倍与奥巴马的首脑会谈中,奥巴马只是简单地提到,美日联盟是确保亚太安全和美日合作的关键基础。除了表示需要有力应对朝鲜的挑衅外,只字未提钓鱼岛和日美安保条约问题。

  此般分析下来,安倍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专访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对钓鱼岛问题的论断与主张,并要求在21日发表的动机便抽丝剥茧,昭然若揭了。目的就是为了让国际舆论与他的访美之行合为一体,借访美之行发酵这个言论的舆论效果,主动升温钓鱼岛纷争,以防止奥巴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冷处理。

  且安倍在阐述中日矛盾的时候刻意偷换概念,将钓鱼岛问题的责任全都推到中国身上。其在言论中影射:中国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才有意将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却绝口不提石原慎太郎倡导的东京都政府购岛行为,野田内阁的钓鱼岛国有化施政。

  很显然,如果没有石原和野田的挑衅在先,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始终不肯承认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钓鱼岛问题不会上升到剑拔弩张的境地,中国军舰也不至于进入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

  如果真如安倍所言,中国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有意利用钓鱼岛争端的话,主动挑起海上局部战争效果更直接。可是从整个事件的发展来看,中方的处理方式始终是被动及克制的,从头到尾,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要求仅仅是让日方承认“主权归属”。

  反倒是安倍,借着钓鱼岛的由头大做文章,暗度陈仓增加大量防卫预算,为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自卫队升级为国防军运筹帷幄。

  结尾

  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讲述了一个靠演一场大戏解围一个政治难题的黑色幽默。而安倍“自导自演,指定档期上画,随即再作无辜状将所有责任推到《华盛顿邮报》身上”的这场罗生门大戏,同样精彩绝伦。利用《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聚焦钓鱼岛,给自己的美国之行增加砝码和舆论助威。言论是否正确已然不再重要,重点在于,这番言论全世界都听到了,依靠“人言可畏”的冷暴力也够让中国百口莫辩的。

  为了这次期盼已久却已形同鸡肋的访美之行,安倍可谓是用心良苦。(唐光)

(编辑:SN005)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铁隧道逾百名员工打砸抢烧云南村庄
  • 体育欧联-切尔西绝杀惊险晋级 国米总分5-0
  • 娱乐郭晶晶素颜护肚显孕味 霍启刚护航(图)
  • 财经酒鬼酒塑化剂余波未平获省长质量奖遭疑
  • 科技谷歌发布高端触屏笔记本拟与苹果竞争
  • 博客北电艺考明星脸(图) 台湾看病经历(图)
  • 读书揭秘:民国被搅乱的春节吃不上汤圆
  • 教育吐槽90后女生恋爱起步价 你拖后腿了吗?
  • 育儿手掌大早产儿挑战极限已存活11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