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MH370搜寻中的科学问题:卫星能找到吗

2014年03月24日10:2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收藏本文
瞭望东方周刊第12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第12期封面

  失联MH370

  截至2014年3月21日零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仍然处于“失联”状态。在此期间,传闻此起彼伏,真相扑朔迷离。最新的消息是,目前在澳大利亚附近海面“发现线索”。

  显然,无论结果如何,“迷航MH370”都可以看做是一起有着复杂内涵的国际事件。《瞭望东方周刊》获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相关人士及部门已就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向中央提交报告,涉及外交、国防等诸多领域。

  事发国政府在信息发布上的混乱、矛盾和出尔反尔,已经助长了围绕MH370航班失联的种种猜测推论。《瞭望东方周刊》刊发本组报道,希望对MH370搜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解答,从而帮助读者捋顺此事件的基本脉络。

  MH370事件中的防空安全

  马来西亚的防空对象一是北方的中南半岛,二是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恰恰都是MH370曾经掠过的区域

  文 | 山旭

  虽然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在2014年3月20日公布了疑似与马航MH370有关的物体卫星图像,但这架航班的真正下落以及自3月8日失联后的遭遇仍然是一个谜团。

  外界对于马来西亚政府存在多种猜测和指责,其中一个问题是:即使MH370关闭了空联设备,该国防空体系为何在它几个小时的“沉默飞行”中无所作为?3月16日,马来西亚国防部长希山慕丁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访时再次强调,马来西亚政府在MH370失联事件中没有故意隐瞒。

  毕竟实际情况是,MH370曾经飞临的马六甲海峡是全球最为繁忙的航路,从空中、水面到水下都属于敏感区域。而在此之前,掉头的MH370曾飞越马来西亚北部,掠过一些城市上空。

  自“9.11”以来,民用航空器可对一个国家的领空和国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共识。特别在空军主宰了现代战争后,空情对于世界各国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MH370事件至少是观察这一地区防空体系的一个契机。

  如何发现“消失”的客机

  MH370失联成为一起严重的防空安全事件,是从它在2014年3月8日凌晨失去与地面的联络开始。

  这里所谓的失去联络,第一是不再进行语音通话,第二是关闭“二次雷达”系统,即所谓应答系统。

  “二次雷达”,也叫做空管雷达标识系统,即通常所说的ATCRBS。据相关专家介绍,在航空产业进入电子时代后,战斗机为了在空战中使雷达进行敌我分辨,于是用特定装置发射信息。

  除了在不明身份的情况下,避免向己方战机开火;在多机混战的情况下,主要用于追踪敌方战机喷射口的导弹,以通过敌我识别避免误伤。

  这个系统引入民航后,其实际应用与军用大体相当:飞机的应答代码、高度、速度等经过转化,在雷达上可以清晰地反映为带有小标号、变化数字的简单飞机状标识。后来,它还具有防撞功能,可以对空域内其他处在同一系统的飞机进行预警。像“波音777”这样的新型客机,可能还有更先进的二次雷达处理系统,能不断比较飞机的高度和地面障碍物高度,一旦小于特定距离,就鸣音示警。

  具体负责这个信号收发的“二次雷达”,其天线一般在“一次雷达”上方,同步旋转。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次雷达”、“二次雷达”就用高速计算机进行了结合。

  “二次雷达”由地面询问和空中应答两个系统组成,缺一不可。它的使用,大大方便了空管人员直观地了解空域内飞行器的基本情况。其范围一般在300公里以上,如有需要还可以由飞行员主动加强。

  一旦“二次雷达”失效,目标在雷达上就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标记的普通标识,也就是所谓“不明飞行物”。这时“二次雷达”和一般的“一次雷达”并无不同。

  “一次雷达”的工作方式比较简单,通过高频振荡产生并发射无线电波,照射目标后产生回波,雷达根据被接收的回波测量出目标的位置和其他数据。

  这个问题其实已进入防空识别区的基本知识范畴:当一架普通民航进入某个国家的雷达区域---既包括一次也包括二次---防空机构不会对其进行干预,但是在雷达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对方的基本情况。

  如果“二次雷达”无法显示其基本信息,防空机构就会根据雷达信息进一步分析。

  有经验的防空分析人员至少会判明对方的体积。在冷战时期,美国、日本的防空情报人员可以发现正在进行战略巡逻的苏联轰炸机。根据不同的飞行习惯,甚至可以判定某一机组的飞行频率。这就像军舰和潜艇的声呐员可以“听出”对方的型号。

  一些报道也曾描述了更先进的“自侦式”雷达:一旦有“二次雷达”无法识别的飞行器被发现,会发出声音进行警告,并通过数据库进一步识别。

  马来西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购买先进防空雷达。可能在2008年部署的“TRML-3D”防空雷达系统,是冷战结束后西方推销给东欧国家的主力产品之一。它也部署在阿塞拜疆,据说可以从那里覆盖伊朗境内300公里的范围。

  不过,能够跟踪识别100个目标的“TRML-3D”,其实是一种可以快速部署的机动雷达系统,在事发时可能并未参与防空值班。而公开信息说,至少在事发地点有 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水平的英国防空雷达运行,探测范围大约300公里以内。

  事实上,马来西亚的防空对象一是北方的中南半岛,二是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恰恰都是MH370曾经掠过的区域。像波音777这种大型客机即使进行躲避飞行动作,也很难在几个小时内只如惊鸿一瞥般地被发现。

  同时,马来西亚皇家海军在3月8日凌晨到早上8点最后失去MH370信号的几个小时里,如果有军舰在事发海域巡逻,也会发现几百公里内大型航空器的信号。

  但是,目前人们的问题仍然是,对于拥有苏30先进战斗机的马来西亚而言,何以能使一架不明身份的大型飞机成功飞越本土。

  有人比喻说,如果在战时,这相当于一架超大型的轰炸机自北方进入马来西亚领空,持续飞行数小时后,穿越该国国土上空飞离。

  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投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可以轰炸多个地点。这种失误对于一个国家的防空系统而言几乎是无法容忍的。

  假如民航客机变得“不正常”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MH370飞抵马六甲前至少通过了3处军用雷达网。在拥有F18战斗机的马来西亚西海岸巴特沃斯空军基地,知情人士说:“监控人员并没有留意雷达屏幕上的不明物体光点。”当时这个空军基地的防空雷达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上都有个光点自东往西平稳飞过马来西亚,但4名监控人员既没留心,也没有汇报。

  换句话说,据目前报道,3个军用雷达都应该发现陌生雷达光点,即使发现是MH370而且其航线与飞行计划不同,但都没有报告。

  历史上与这种疏漏类似的重大乌龙,恐怕就是珍珠港事件:瓦胡岛北部唯一的美国雷达站的指挥官认为,雷达上的光点群是转场的美军轰炸机,其实它们是日本飞机。

  但毕竟那时美军只有一个雷达站,很难想象,今天3个雷达站会同时出现这种情况。

  显然,在发现大型飞行器之后,地区防空指挥官---在马来西亚应是皇家空军北部地区的负责人,应同时做四件事:与民航机构再次核实,他们应该几乎立即就会得到答案---有一架民航客机消失了;第二,上报马来西亚国防部的值班机构,但在周边地区平稳的情况下,这基本是一次备案性质的报告;第三,通过军用通信系统呼叫这架航空器;第四,向处在值班状态的战斗机发出警报。

  如果发现民航消失、呼叫没有得到应答,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战斗机起飞对这个光点进行拦截和询问。

  历史上,曾经发生多起民用客机挑战防空安全事件。

  1978年4月20日,编号为KAL902的大韩航空“波音707”客机从法国巴黎起飞前往美国阿拉斯加,它在北冰洋上空偏离航线,不仅进入苏联领空,而且飞向苏联在北冰洋的北方舰队核潜艇基地。苏联的苏15战斗机对KAL902进行了拦截,要求其降落未果。随后苏15战斗机向其发射导弹并有一枚命中,最终导致KAL902在苏联摩尔曼斯克市郊迫降,两名乘客遇难。

  航班机长后来曾解释,导致这次事故的原因是他的导航罗盘失效。他们也承认,曾收到苏联战斗机发出的迫降信号,但是没有理会。

  KAL902事件发生5年后,大韩航空另一家航班因类似情况发生悲剧。

  当时这家航空公司的KAL007号波音747客机在阿拉斯加飞往汉城途中,又偏离航道飞向堪察加半岛南部以及萨哈林岛,“威胁”苏联的战略弹道导弹基地。最终,KAL007被苏15战斗机击落,300多名乘客丧生。

  这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后来又曝出更加震惊的情况。事发时负责指挥的苏联远东军区司令特列奇杨科上将披露说,被击落的其实是伪装侦察机。

  无论如何,KAL007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一直引起极大怀疑。比如它再次抗拒了苏联战斗机的警告,而且有多次不同寻常的转向、爬升,令苏联防空部队认为它存在极大危险。

  1983年9月,英国的电视节目曾公开报道了独立的英国国际民航特种研究局针对KAL007的模拟实验结果。

  通过对27种不同技术故障情况的模拟飞行,证实不论波音747的导航系统存在何种故障和问题,都绝不可能出现这样大范围的航道偏离。

  这两次苏联战斗机袭击航班的事件,其背景都是冷战时期美国不断对苏联军事基地进行侦查,促使苏联防空体系常年处于“敏感”状态。而从客机偏离航线到苏 联战斗机开火,前后共约几个小时。

  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一共劫持了4架美国国内民航班机。在首次发现航班失联15分钟后,地面控制机构发现它偏离航线飞往纽约。又过了10分钟,联邦航空局将此情况通知北美航空防御指挥部,其后共有十几架携带导弹的喷气战斗机起飞对这些航班进行拦截。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起,军用雷达已经可以轻易发现进入敏感区域的大型民航飞机,并对其航线进行判断。

  必须控制天空

  对于天空的控制能力,特别对于领空的控制能力,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民航领域,它由设备、制度、人才等一些要素形成;而在军事防空领域,上述诸方面存在的任何一点缝隙,都可能被放大。

  对于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大国而言,了解关键地区的空情是走出领土、领海的第一步。

  2001年3月23日,美国、新加坡合作的樟宜基地第一期工程刚刚完工,美国小鹰号航母即率领众多主力战舰驶入,参加美国和新加坡为联合改造扩建的深水航母码头举行的盛大落成庆典。

  樟宜基地位于马六甲海峡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还希望在泰国乌塔堡海军机场建立救灾中心,并且重返越南金兰湾。在涉及东南亚安全的澳大利亚,美国也在加强军事存在。

  众所周知,由于得到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帮助,美国已经在西太平洋建立了完善的防空体系---它最早是用于应对苏联战略轰炸机的。

  如果美国确实没有关于MH370的空中信息,也许证明它在这个区域的控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力。特别是在撤离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后,美国在东南亚缺乏足够完善的安全体系。从MH370事件目前透漏的信息看,马来西亚政府对美国也许有所保留。

  MH370事件,再次显示建立防空识别区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公布防空识别区,第一是能否成功发现进入这一空域的航空器,其次是能否有效对其进行询问和拦截。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国家防空情报自动化系统和指挥系统的考验。从现在已公开的信息,人们似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在MH370事件中,马来西亚既没有发现、更没有拦截这架非正常转向的客机。

  对更广阔的海域进行空中监视,是所有滨海大国国土防空的首要问题。事实上,建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大多经常对防空识别区边缘进行巡逻。因此,在地面空情之外,具有远程能力的战斗机和加油机、预警机都必不可少。

  此外,通常所说的“要地防空”必须得到加强。美国的做法是在华盛顿这样的地区再设置防空识别区,进行更为严厉的空中管制。

  事实上,MH370搜寻至今对于防空领域的另一个重点问题是:假如有当事国飞机自马六甲海峡或中南半岛进入印度洋,在多大程度上会被发现和监控?毕竟,由此到中东,是世界能源通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编辑:SN089)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台湾学生攻占“行政院” 警方强制驱离
  • 体育梅西3球C罗破门 10人皇马3-4遭巴萨双杀
  • 娱乐曝比伯母亲给儿子提供毒品 每月索取5万
  • 财经多地房企垫首付刺激销量 规避限制政策
  • 科技携程漏洞曝光之后:对话当事白帽黑客
  • 博客实拍:彭丽媛陪同米歇尔夫人参观故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留学之殇:男生海外难觅偶女生回国被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