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习主席新年首访选择中东的沙特、埃及和伊朗,在到访的三国中,沙特是“次序最先”,体现中国对沙特作为最大能源供应国、G20中唯一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重要力量的重视;埃及是“时间最长”,习主席除到访首都开罗外还将赴卢克索主持中埃文化年开幕式,文明之旅意味悠长;伊朗则是“时机最巧”,即习主席是伊核全面协议“执行日”后第一位到访伊朗的大国领导人,两国携手“向前看”的里程碑意义凸显。习主席访问中东,既实现了国事访问的全球各大板块全覆盖,也使得中国中东战略的变与不变更为清晰。
从变的一方面讲,中国对中东更淡定,对自己在中东的政策更自信。访问之前,中东并不太平,然而中东过去乱,现在乱,未来短期内只怕也不会好转,可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却在不断扩大。除了能源依赖外(近60%原油进口自中东),中国在中东积累了大量的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这又引发了相关海外人员和财产安全问题。政治方面,中东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新情况却也层出不穷,这都需要中方与地区国家加强沟通与协调。中国从没有在中东惹事,自然也不必怕事,可以用中国的方式为中东稳定、繁荣贡献力量。
同时,中国中东外交中延续性的一面也很强。第一就是坚持不干涉内政,坚决支持中东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东素来被称为大国必争之地,然而大国在这个地区的干涉或许解决了一些旧问题,但总会带来很多新问题。例如美国2003年后为伊拉克苦心设计了民主制度,却使该国的教派和民族问题因选票更加激化。2011年后法英等国牵头推翻了卡扎菲,可今日之利比亚却是经济困顿、军阀横行,国家形势远差于从前。中国一直反对干涉内政,特别是反对以武力进行政权更迭,这一立场尽管也有误解,但仍然是地区国家长期以来尊重、信任中国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国家的信任与友好,是中国维护中东利益的最大法宝和优势。一旦有突发事件,中国往往能获得当事国、邻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实际效果甚至好于一些在中东不乏军事基地和军事盟友的国家。
第二是注重平衡,不结盟、不站队。中东形势复杂,各个阵营势力犬牙交错。例如中东的主体是阿拉伯国家,也有伊朗、土耳其这两个非阿拉伯大国和情况更特殊的以色列;埃及、土耳其、沙特都是逊尼派人口占主体,而伊朗与伊拉克的什叶派则更多;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海合会成员国多为美国军事盟友,而俄罗斯在叙利亚有军事基地等等。中国与所有国家都保持了良好关系,这固然是因为中国在外交上努力平衡、经营,也是因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就像中国和以色列关系亲善,但这不妨碍中国一直主张国际社会应为巴勒斯坦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第三是强调以发展破解动荡困局。2011年的中东剧变,归根到底与失业严重、贫富悬殊等经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而如果经济社会状况持续恶化,民众的愤懑和绝望滋生、蔓延的话,中东自然不可能实现稳定。有鉴于此,中国提出与地区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能源、基建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也是希望助推中东的工业化、信息化,促进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最后是劝和促谈,广泛与各方进行合作。三年前,只怕很少有人相信伊核问题能通过谈判开启妥善解决的进程,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努力下,不可能也变为了可能。在中东的众多危机中,谈判、和解很多时候看上去苍白无力、希望渺茫,但它已经是最可能取得成功的办法。中国已经证明它愿意为此作积极努力。
(唐恬波 新浪国际天下周刊研究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