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是查理”成为了近期法国坚持和鼓励言论自由的精神,然而法国喜剧演员迪厄多内的一句“我是查理-库利巴利”却遭到了众多法国人的炮轰,让自己惹上了大麻烦。诶~这是为什么?
“我是查理”与“我是查理-库利巴利”有啥不同?
“对我而言,今晚我是查理-库利巴利。”这是法国喜剧演员迪厄多内在在巴黎恐怖袭击案发生之后在其“脸谱”主页上写的一句话。而正因为这样的一句话,使得迪厄多内成为血案后数十名因“言论自由”吃官司的人之一,法国政府称他的言论涉嫌美化恐怖袭击。
几乎是在《查理周刊》杂志社遇袭同时,巴黎一犹太人杂货店遭到袭击,4名人质被杀害,凶手正是阿梅迪-库利巴利。他在前一天还打死了一名女警察。
巴黎暴恐事件后,法国当局下令检察官取缔仇恨言论、反犹太言论和赞扬恐怖活动的言论,至今已逮捕54人。
“我是查理-库利巴利”事件让外界质疑法国政府掀起了“文字狱”。有舆论认为,其在捍卫《查理周刊》言论自由地同时,却侵犯了其他人的言论自由,有双重标准。 迪厄多內的一名代表律师称,对在这个言论自由之地发生这种事件感到“震惊”。
在《查理周刊》杂志社遇袭后,“我是查理”的标语已成为了近期法国乃至其他各国高喊的口号,旨在声援《查理周刊》并表示支持言论自由的精神。
这样的争论不仅存在于法国。“美国思想者”网站11日刊文表达了对“我是查理”的支持,“‘我是查理’不关乎左派右派,而关乎言论表达的勇气;不是一个无聊的文化符号,而是捍卫良心自由的勇气表达。
与之不同的是来自《纽约时报》的评论,一篇“我不是查理”的文章称,“人们正以言论自由的名义把《查理周刊》的记者们当做烈士赞美,这么做不无道理,不过让我们正视这点吧:在过去20年里,如果他们尝试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发行他们的讽刺报刊的话,他们连30秒都撑不下去。学生和教师会指控他们散布仇恨言论,行政部门会切断他们的经济来源。”
那么,“我是查理”是言论自由的精神,那“我是查理-库利巴利”有什么不同呢?在法国政府看来,这已超越了言论自由的范围。法国内政部长卡兹纳夫就将迪厄多内的行为称之为是“缺乏尊重,煽动仇恨和分裂”。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说称,“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美化恐怖主义(的行为),不能称之为(个人的)意见,而应该被看做是犯罪。”
法国的“文字狱”是才开始的吗?
在一系列恐怖事件后,法国的神经似乎变得极其敏感,对有可能成为鼓励恐怖主义的行为和言论皆予以了严厉管控,似乎确实有些“文字狱”的味道。这种“过度敏感”也并不难被理解,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让人想到“9-11”后的美国。
2001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这个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的目的,扩张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根据法案的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减少对于美国本土外国情报单位的限制。
美国最高法院也曾规定,仅仅是呼吁恐怖团伙使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争端可能会是严重的重罪。最高法院称,这样的言论相当于物质支持,尽管有第一宪法修正案的保护,但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2008年,一名穆斯林男子因在英国涉嫌售卖美化“9-11”事件的DVD而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2012年,令全球哗然的美国“棱镜”计划曝光。从“爱国者法案”到“棱镜”项目被曝光,这其中的确存在着9-11给美国留下的阴影。
在去年11月14日通过《反恐法》之后,法国在这一特殊时期也开始了对这一法律的首次实践。
法国司法部在下发给法国检察官和法官的一项命令中,给出了逮捕那些为巴黎恐怖袭击辩护、发表和实施种族主义或者反犹太主义言论或行为人员的法律基础。司法部表示,司法部下达命令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不受那些煽动暴力或者仇恨的危害,不允许任何人用他们的宗教来为仇恨言论开脱。
《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认为,在言论管控方面,法国、英国及德国等欧洲国家其实比美国更为严格。法国《世界报》2103年的报道中曝光了自己国家的“棱镜计划”,相对于强调技术安全的美国来说,前者一早就开始关心内容安全的问题:法国对推特等社交媒体上的纳粹、反犹太言论一直有着严格的管控。
在巴黎恐怖袭击案发生后,英国、德国等国纷纷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防范,而从近期比利时近期开展的大型反恐行动来看,对恐怖主义的担忧已经蔓延至了欧洲多地。
此外,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联合声明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今天再召开联合记者会。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在发布会上称,“美国、英国一直在努力尝试,以取得网络隐私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但是需要保留网上追踪极端主义团体的能力”,他还表示,要改变之前社交媒体任由恐怖组织传播恐怖主义和组织恐怖活动。也就是说,美国在坚持技术安全的同时,也开始注意网络内容安全问题了。(新浪国际 张成普 孙鹏)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