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德国民众哀悼施密特 德国民众哀悼施密特
德国民众哀悼施密特 德国民众哀悼施密特
德国民众哀悼施密特 德国民众哀悼施密特

  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0日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德国及欧洲政界人士均对这位资深政治家的离世表示了哀悼。

  施密特生前的责任医生格雷滕当天向媒体宣布,施密特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30分许去世。今年8月初,德国遭遇高热天气,施密特曾因脱水在汉堡入院 治疗。9月初,施密特突发血栓再度入院,并接受了手术,两周后离院回家休养。据德国媒体报道,此后施密特的身体状况未获明显好转。近日来,施密特的病情因 “出现感染”而明显恶化。

  德国总统高克10日向施密特的家人致信表示哀悼。他在信中说,施密特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理性思想家”。他思想独立、勇敢、富有责任感,将为政界后辈树立持久的榜样。

  德国总理默克尔10日傍晚在总理府发表讲话说,与很多德国人一样,她对施密特的去世“感到非常难过”。施密特以其坚定的意志通过了许多艰难的考验。她称赞施密特为“国际合作的先驱”。

  同样出生在汉堡的默克尔还回忆了1962年施密特在应对汉堡洪水危机中的作为。当时作为汉堡内政事务主管官员的施密特在抢险救灾中的决策果断而务实,因此赢得很高的声誉。

  施密特所属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议会党团当天暂时中断在柏林举行的会议,为施密特默哀一分钟。

  社民党主席、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说,作为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施密特将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还说,欧洲是施密特留下的遗产,“他提醒我们所有人,我们有责任让欧洲团结起来。”

  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说,施密特深深地影响了德国和德国人,他的离去意味着德国失去了一位“父亲般的人物”。

  新华社记者当晚赶到施密特生前的汉堡住所后看到,不断有当地市民冒雨前来表达哀思,住所门口的地上摆满了鲜花和蜡烛。

  市民普蕾达告诉记者:“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特别伤心。我父母就是在他的时代长大,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说他是一位非常亲民的总理。他的形象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一直在。

  施密特去世的消息不仅在德国引起震动,法国和欧盟领导人均表达了对施密特的纪念以及对他为欧洲一体化发展所作贡献的赞许。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说,施密特的离世“让欧洲失去了一个特殊的人,他的政治勇气曾感动很多人。”容克称赞施密特为“坚定的欧洲公民”,他与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共同创建欧洲货币体系,从而为欧元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同是德国社民党人士的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通过社交媒体表示,施密特是一位“杰出的总理”,拥有无法比拟的睿智和分析力以及直率和坚持原则的个性,他的去世对德国和欧洲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法国总统奥朗德说:“施密特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成为德国领导人,他带领着自己的国家走向经济稳定和增长的道路。”他还称赞了施密特对欧元诞生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现年89岁的德斯坦当天对德国媒体表示,施密特让德国重新建立起“外部尊严”。

  施密特1918年12月23日出生在汉堡的一个教师家庭,二战后进入汉堡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国民经济学,1946年加入德国社民党。1969年起,他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

  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担任联邦德国总理。他当政时期最重要的业绩包括应对石油危机、打击恐怖主义、推动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以及促成北约“双重决议”出台。民调显示,他是战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总理之一。

  作为战后联邦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施密特在德国和世界政坛备受尊重。在离开政坛后,施密特仍密切关注和研究世界形势发展,并通过著书、演讲等形式活跃于大众视野。他对于时事政治深入而独到的分析、研判以及犀利的点评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施密特在退出政坛后还一直担任德国《时代》周刊的联合发行人,这里也成为他继续抒表政治见解的主要平台之一。该周刊10日发表悼词时说:“我们失去了一位洞察力敏锐的顾问、一位可靠的伙伴和好朋友。”

  施密特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德中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1971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力促总理勃兰特与中国 建交。1975年,时任总理的施密特首访中国,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此后,他曾十余次访问中国,持续关注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的发 展,并在自己的多本著作中畅谈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见解。

  文字:新华社柏林记者何梦舒 兰熙 冯玉婧

  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新华社柏林记者张帆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大学里党委与行政的二元权力

虽为二元领导,但“二元”的权力并不均等。高校中的大量“人事”故事,都和这种二元格局有关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则领导者不负责,二则以党干政。

科学界如何面对"我们恨化学"

科学是求真的学问,自有其力量,不应惧怕批评、质疑甚至谩骂,就像历史不曾惧怕宗教、政治和传统的霸权一样。科学共同体对待公众对科学的批评,不能走当年宗教裁判、剥夺科学自由发声的老路。科学共同体面对公众批评的容忍度,不妨更大一点。

美国该为“圣战主义”负责吗

美国人一面高喊“反恐战争”,另一面却使“圣战主义”愈演愈烈,两者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表面上的矛盾感到困惑。

有一种恶俗叫中国式闹洞房

国人办喜事历来好面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面对如此恶俗的做法时,应该要三思而后行,物极必反,与喜事欢庆的意义实在大相径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糟粕的要抛弃,优秀的要传承。

  • 卢麒元:土耳其之凶狠非同寻常
  • 中小学生每天作业3小时反讽了谁
  • 周作人研究为什么曾经是研究禁区?
  • 村上春树的成长爱情小说是怎么写的?
  • 谭飞:心中年度最佳《火星救援》
  • 山佳崔:亲吻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 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