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征的巨大历史影响,70年来,外国人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长征迷,他们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审视红军长征的那一段历程,思考着长征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在今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走长征路活动中,很多外国人也参与其中。70年前中国红军长征缘何能引起他们今天的热情,或许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回答:“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远不仅于此!”
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神灵之手》
 
  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神灵之手》作为一本由曾经亲历长征的外国人记述的著作,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历程,以及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实况,并以鲜活的视角揭示了红军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红军的统战工作艺术,因而此书在进行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美国记者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斯诺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书中,斯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10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9年,当斯诺再次访问陕北根据地时,毛泽东称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1937年,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听到有关毛泽东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前往陕北苏区,亲身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她于3月抵达延安,受到中共中央和红军将士的欢迎。她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及其他红军将领,并开始进行大量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伟大的道路》一书。她在书中专门为“长征”单辟了一章,不仅细致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英雄气概,而且还细致地描述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的情况。
1938年斯诺:《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8年1月1日出版的斯诺著、汪衡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外国人介绍长征最早的单行本。该书书名下方是一排前进着的红军队伍,与上方的五星被一段向西、再向北、再转向东的路线标识图相连接,意为工农红军长征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封面的右上方竖印“史诺著,汪衡译”的红色字样,扉页印有“1938.1.1初版”,封底为“红军长征路线图”。全书3万字,7个部分分阶段记述了长征的过程。另外,还详细列出了红军第一军团1934年10月1日出发,直至1935年10月20日到达陕北的整个行军时间表。
德国友人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王安娜于1936年2月来到中国,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其间在中国生活、战斗了19年,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亲密朋友。1937年3月初,王安娜来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央红军主要领导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生活、革命历程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理解,还同红军将士、普通百姓进行了广泛接触,详细了解有关红军长征历程、长征始末以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问题。在这本书中,王安娜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
英国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一九三五年长征》
 
  《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是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于1971年出版的记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术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行了“百科式”的解读和介绍。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通过总结章节的写作手法来不断强化长征是“生存的史诗”这一鲜明主题,称他所记录的故事是“革命精神”派的代表,并多次强调“长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1984年3月,斯诺的老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来到北京,对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健在者,上至党的重要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当年的红军战士,以及知情的一些普通老百姓等进行了采访。为了更为客观、更为详实地了解这段历史,他还走访了中共党史、军史研究的有关专家,认真查阅了红军长征的档案、文献和有关书刊资料。在一个月的“旋风式采访”之后,他又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了采访。书中称赞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
美国学者本杰明·杨:《从革命到政治》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是1990年美国学者本杰明·杨出版的记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专著。在这部书中,作者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对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作了详尽诠释,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借鉴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二是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段时期内领导层的变化和策略方针的转变。作者指出:“从中共领导层总的发展方向来看,30年代中期是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时期”。
十几个国家的摄影家:《中国——长征》
 
  1990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摄影家怀着对长征的敬慕,来到中国,沿红军长征的路线,拍摄沿途风光,出版了大型长征画册《中国——长征》,展示了长征路的崭新风貌。画册撰稿人、英国评论家安东尼在书中对长征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长征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英国青年李爱德和马普安:《两个人的长征》
 
  2002年10月-2003年7月,两个英国青年李爱德和马普安完成了惊人之举:用双脚重新丈量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在此基础上,2005年出版了《两个人的长征》。在艰辛的旅途和深入边远村寨的寻访中,他们试图理解当年红军走长征的感受,验证历史真相,并对长征者充满敬意。“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英勇、牺牲和忍耐贯穿它的主旋律。”
外国人这样看长征精神
 
  一些外国人先是抱着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来看待长征这一事件,但在对长征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思索后,他们都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和崇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对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们认为,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也有不少国外学者把长征精神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们认为长征精神不仅锻炼了红军,还塑造了一代新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