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头哥”的称谓
持枪抢劫杀人嫌犯周克华身份曝光后,有媒体用“爆头哥”一词指代周克华,类似的“XX哥”这样的称谓源于网民对某一类特点鲜明的人的调侃,比如“犀利哥”是网上那位指眼神犀利的男青年,“励志哥”一般是指某位靠奋斗取得成功的男子。这类称呼,一般都有戏谑意味,但是在重庆持枪抢劫杀人案案发后,屡次行凶的凶嫌被有的媒体称为“爆头哥” 则让人不能接受,一方面是凶残的枪杀,一方面是充满戏谑的调侃,这种戏谑背后是围观和消费的冷漠。
故作无厘头,对着杀人不眨眼的凶犯笑称“爆头哥”,普通网民嘴里可以这么说,但媒体却不能这么唤。担当有轻重,这是社会的角色所决定的。就像周克华可以称 之为爆头魔,却不宜唤作爆头哥,这是一种角色的认定一样。媒体如果模糊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就一定会模糊了周克华的角色认定。一个是哥,一个是魔,前者不仅仅是轻佻地失去了语言表达的分寸,更是对基本的人伦理念滑坡失去了警觉。[详细]
对无辜者的残忍追问
8月14日中午1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周克华的家里,周母说有很长时间没见过儿子,也记不清他最近一次回来看自己是什么时候了。当被问到儿子回来有没 有给她带过东西或钱时,周母摇头:“没,没有给过钱。”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华商报》8月15日)
“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但凡有善念的读者读到这里也会心抖几下吧,不是为记者捕捉到这一微妙细节而触动,而是为如此违背新闻伦理、如此伤害周克华的年迈母亲而愤怒。
“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恶魔周克华理应为其嗜血行为付出代价,但不能因此伤害他的老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毕竟其家人是无辜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周母对 其子犯罪情况有所了解,也应该由警方处理——就像周克华的女友被警方调查一样,记者却不能残忍地惊扰她,把她拿出来示众,尤其是在她“始终用一把扇子遮着 自己的面部”的情况下。显然,她极不愿接受采访,也不愿让人看到她的悲戚表情,但记者依然毫不在乎,直到问得她手抖,这何其残忍!此前,周母也流泪说过, “我养他(周克华)养到这么大,为什么要这样”,“我很苦啊,这种苦,不能给外人说,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详细]
PS“保钓”新闻照片
8月15日,民间保钓人士冲破层层阻拦登上钓鱼岛。次日,保钓人士高举旗帜登岛的照片不约而同成为各报头版主图。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报纸在刊发这张照片时进行了一些处理,有的是用标题压图,有的是进行了局部截图放大,但是《厦门商报》采取了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处理方法PS(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缩写,一般指对图片进行修改)。
按照媒体通常对新闻图片的处理惯例,可以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不影响新闻要素的剪裁、调整图片曝光指数等,但是“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增减,如同文字报道掺假一样不可容忍。好在,昨天上午,《厦门商报》官方微博发博致歉称:“本报今日不当使用PS图片,伤害了读者的感情。做为负责任的媒体,不应发生这样的错误。在此特向广大读者致歉”。
上文第一个例子讲的是对灾难(或类似于灾难)的调侃,第二个例子讲的是为了挖新闻、抢独家对受害者和无辜者伤口的撕扯,第三个例子则是破坏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些都是做新闻的基本底线,几乎每一个媒体工作者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都会被反复灌输这些基本理念,但是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事情,让媒体的报道本身成为有争议性的事件,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是新闻报道的特点容易产生“专业”诱惑。国内新闻学对新闻的价值最通俗的概括包括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贴近性、趣味性等,追求新、奇、险、趣等自然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目标,尤其是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以经被用烂了的一个比喻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价值驱使极容易造成媒体记者对新闻事实挖掘的极端用心,在“专业”的诱惑下突破基本的新闻伦理道德底线,比如凯文-卡特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饥饿的小女孩》,为了一张好片子,卡特没有去救那个孩子……
原因二是新闻法律法规的缺失。尽管我们有2011年11月9日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有类似于美国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规范的相关规范,如其中第六条第2款“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与第3款“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但是以“道德准则”形式出现的条文能有多大的约束力?对媒体突破底线的行为有多少制约和追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5.12大地震后会有记者,蹲在地震废墟中的一块预制板上,用话筒对着露出半个身子的幸存者提问:请问你痛不痛喃?你现在是啥感受?
原因之三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个是很现实但又很无奈的问题,不解释,你懂的。
如果不把媒体看作一个机构,而是看作一个人,那么媒体在这个社会中也会有失误,有糊涂,甚至有或多或少的无奈。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犯浑、可以不考虑做人的原则,比如烽火戏诸侯,可以助纣为虐等,但是作为媒体则必须坚守底线。现实中的媒体虽不是万能的,不会一语定乾坤,但是媒体底线一旦失守,则会给整个社会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颠覆整个社会的是非观念。
几乎每家媒体都宣称自己是“负责任的”,但是当那些有意无意的“不负责任”的采访过程被曝光出来的时候,当那些令人疑窦丛生的报道见报的时候,读者会重新评判那是不是一家“负责任的”媒体。
拒绝诱惑,心怀悲悯,顶住压力,坚守住新闻伦理道德和新闻价值的底线,这样的媒体才会赢得尊重。
如果电商光靠低价拼杀,只会加剧了目前电商市场的混乱程度。
让民众感觉到是为了淡化事件影响在为肇事者开脱。如此“严谨”,伤害的是民意,毁掉的则是公信力。
城管外包涉及行政权,职权不是你想甩,想甩就能甩。
通过法律授权取得垄断,违背市场规则,商标应自动规避国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