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知严禁非名校歧视

教育部严禁招聘信息包含985或211院校限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即突出表现为对非“211”、“985”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有望得到改变。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除了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外,教育部通知还要求,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详细]

“211”“985”和“2011”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2011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重点扶持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希望通过14个创新中心的建立,推动学校的运行机制改革,让11>2。2013年4月11日,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

未来,“2011计划”大学很可能和“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一样,成为高校新的风向标。(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中国式就业歧视愈演愈烈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在当前突出地表现为对非“211”、“985” 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这可谓是“中国所特有的”。

虽然一些招聘条款的出台,主观上是为了避免选人时的‘中国式打招呼’,但其客观上却是对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分析指出。

对于“中国式”院校歧视,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微博]副校长王长华在此次两会上也提交了相关建议。

“即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在求职应聘中也会遭遇学历‘查三代’的尴尬。有的仅仅是由于本科没有就读 ‘211’、‘985’等名校,就被拒之门外。”王长华认为,一些招聘单位企业往往线性思维、简单化操作,以“相马代替赛马”,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与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的录取批次挂钩,生硬地对应聘者提出毕业院校的歧视性要求。

他表示,“中国式”就业歧视的背后还是“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在作祟。

重庆市定向选调全国“985”、“211”高校2010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上海落户的为211高校毕业生的给予加15分”;国内某知名企业在招聘前台服务员时都设定了“须为211工程高校毕业生”的条件……罗和安调查发现,时下“中国式”就业歧视日益“显性化”和“普遍化”:有的地区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人才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硬性提出限招“211”、“985” 工程高校毕业生;有的规定对“211”、“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在人才选拔聘用中予以优先;有的则规定对“211”、“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待遇方面予以优待。[详细]

企业招聘“名校情结”根在“工程”

对于“非名校就业歧视”,教育部与其耍嘴皮子般的下发各种通知,不如找找根源何在,企业招聘员工当然要择优选用,这无可厚非,但是是什么让企业将优秀毕业生和“211”、“985”划上了等号呢,恰恰是教育部自己折腾出来的这两个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工程。

2012年,我国发改委、教育部组织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地区省部重点大学,也称“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一工程是否取得实效还有待观察,可入选的高校及其学生,却将这一工程派上了“用场”,将其称为“小211工程”。10月10日,河北大学就在其官网上更新资料,称学校“是国家‘小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而另外一些高校的学生,也兴奋地称,可以借此“洗白”原来“非211”的身份,扬眉吐气了。

这是以工程、计划思维建设大学,必然导致的结果。工程还没推进,却由此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此前的“985工程”,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11工程”,是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可却演变出了学校的身份、等级与层次,不但影响学校的地位,还影响学生的高考选择,以及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学校的办学,不是想着怎样办出特色,而是想着怎样入围“工程”、“计划”,提高自己的身份。

由此可知,要想消除非名校歧视,恐怕还要从源头做起。

首先,应该取消一系列导致高校不平等竞争的政策、制度,其中就包括设立不同的工程,给学校不同的行政级别等等。从全世界范围看,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靠政府“计划”出来的,无不是学校通过市场竞争成长起来的。“工程”与“计划”,说到底,是行政管理和评价大学的方式,这只会加剧教育的行政化与功利化,不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众所周知的是,在“985”工程、“211工程”的引导下,我国大学千校一面,追求“高大全”的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应该严厉治理升学与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这本质是教育不公平和就业不公平。近年来,一些大学在招收硕士、博士时,执行非985、211院校本科生不要的政策,这既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也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名校情结”。正是由于存在着明目张胆的学历歧视,所以那些非211院校毕业的普通学生,一直处于压抑中。他们无法改变现有的格局,也就只有等待母校也入选这些工程,变一个身份,上一个档次了。

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到要推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重新界定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中的职责,减少行政干预,淡化行政评价,可是,在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延续过去传统做法的问题,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按照目前的管理思维,不但会出现“小211”,还会出现“小985”,如此,中国高校将变得等级森严,大学的平等、自由竞争更不可求了。

消除非名校歧视 公务员招考应带头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发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现象: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录用高校毕业生的时候,有个条款叫“非211不要”。他气愤地对记者说,这是非常明显、极为恶劣的就业歧视,也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而“211”毕业生也会遭遇歧视——另一些招聘方明确表示“非985不要”。“985”是39所得到国家最多支持的院校组成的“名校俱乐部”。

顾也力告诉记者,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就此交了提案,希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这种歧视行为。政府及国有单位带头歧视,“这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事情”。

顾也力认为,就业歧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高校的招生,“倒逼”一些考取非重点高校的学生到高中复读,即使录取了也不去报到,非名校不上。

“难道95%以上的大学生都不行吗?”他对记者说,重点大学只是少数,普通大学也能成才。用人单位应该基于劳动者的能力及职业要求选人,不能预先将多数人拒之门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说,各个高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实力有差异,因此不同类型高校的学位证书含金量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政府部门带头发布含有歧视色彩的招聘公告,不但不合乎公平正义,而且在很多国家都是违法的。我国目前缺乏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把就业歧视的边界明晰化。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发布含有歧视色彩的招聘公告,“只能说这些单位的公民意识差,认知水平低”。[详细]

期待立法消除就业歧视

要破解“中国式”就业歧视就要通过专门立法在制度层面解决这一问题。

《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均有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款,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缺乏有力的反就业歧视行政措施,缺乏健全的反就业歧视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就业不公平的现象愈演愈烈。

“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90%以上都毕业于地方非‘211’、‘985’工程高校。”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认为,尽快出台包括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的《反就业歧视法》,以保障就业公平。

罗和安不忘强调,在《反就业歧视法》中设置反“中国式”就业歧视的专门章节或条款,以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对于“本科没能读重点,上到博士也白搭”的“中国式”就业歧视,作为国家首批“211”和“985”重点建设高校的一校之长,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明确表示:不赞成。“企业用人也好,机关用人也好,还是要看人的全面素质。”

他解释说,对用人单位而言,所用之人不能胜任工作却辞不掉,是最为难的,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缺乏退出机制,几乎仅看简历就要把这个人雇佣下来,而且是长期雇佣,确实风险很高。在筛选率比较高、竞争力较强时,选择毕业于“名校”的求职者,风险似乎会小一些。

为此龚克强调,要改变“中国式”就业歧视还要改变用人机制——用人单位要实现人才“能进能出”的流动。“经过三年工作岗位考验,是否胜任便可一目了然,根本不必再追究本科在哪儿读的,甚至初中在哪儿读的。”[详细]

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思维不变,高校之中森严的等级壁垒也不会被打破。如此,即使将消除非名校歧视喊得声音再高也无济于事。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公平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247期:出租车改革应先改份子钱

在份子钱这座大山压迫下,出租车如何能跑起来?

第246期:中国人不需要“裸官”服务

中国不缺人才,我们不需要“裸官”,也不信任“裸官”。

第245期:捂住钱袋子管住公款败家子

正是因为预算体制不健全,公款才无法从根源上截流。

第244期:收费的凤凰不如鸡

以收费求涅槃的凤凰也将沦落为被杀死取卵的鸡。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