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上涨的城市达到66个,其中一线城市涨幅最快。调控政策不离“控房价”的根本目标。然而中央“国五条”的出台带来的是却是销量飙升、房价租价“全面”上涨。
刚需者和改善型购房者极易被误伤
近年来,“鼓励刚性购房需求,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一直是楼市调控政策的主线。随着调控不断从紧,投资投机型购房需求逐步得到有效遏制,成效不断显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刚性购房需求和改善型购房需求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误伤”。如营业税、限购、个人所得税等政策,有的政策让想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买不了房,有的则由于税费增加,让没有房的家庭买不起房。
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由于中心城区几乎很少有新项目入市,即使有,销售单价往往很高,普通人根本无力承担。因此,二手房已经成为一线城市房地产交易的主力,整个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对二手房交易环节征税,基本会转嫁给买方,“20%个税”最有可能打在买方身上。因此,在新政出台后半个月内,各地房产过户中心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过户潮。
购房需求受抑制,租房价格顺势而涨
“国五条”同样对租房市场产生了影响。二手房市场和租房市场是此消彼长的,二手房房源极有可能在接下来会变卖为租,租房市场也涌入一些找不到二手房源的新鲜租客,房租会因此而涨价。
“国五条”也提出了推广房产税试点范围。这有可能使那些多套房的持有者将税费转移到房租当中,等于租客成为了房产税的受害者,本应是调控目标人群的房屋持有者则无关痛痒。
商品房、保障房“两头不占”
在一线城市,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夹心阶层月收入大多在4000-8000元,他们大多受过本科及以上的教育,多数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教育工作者、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社会中坚分子。在日益高攀的房价压力下,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即便一些收入可观的人买了房,也通常要耗尽全部积蓄,或者“啃尽”父母的积蓄,开始成为节衣缩食的“房奴”。另一方面,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往往无法顾及到这个群体。
租房环境差,缺少安全感
租房是人们解决短期住房问题最好的办法,也是外来人口解决居住问题的重要方式。但现在‘租房奴’这个词汇也诞生了,因为租房也变成而来沉重的负担。高涨的房租让很多中等收入者也很难独立租房,只能选择与他人合租一套房。而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只能选择条件非常简陋的地下室或者多人蜗居一室。
另外,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房屋中介采用囤积房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打隔断增加租客等方式,抬高房价获取暴利。黑中介得不到有效监管,租房者很难得到安全感。
对于房价调控政策,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禁止人们去饭店吃饭,那么就没人再去开饭店。但如果有很多人饿到不行,那么很有限的几个馒头一定会卖出高价钱。他认为,降低房价必须放开供需,去找一个平衡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也表示,仅靠“堵”不是长久办法,整体设计、系统改革、疏堵结合才能解决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房地产市场问题。
房价调控,是行政力量对市场的一种干预,它在短期内或者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市场的力量仍然将发挥主导作用,房价调控应该适应并且尊重市场规律。一线城市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对国内就业人口有强大吸附能力,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强大推动力,因而大城市的房价也表现出长期的上升趋势。因此,调控必须承认这个市场规律。高压政策甚至会将部分有正常居住需求的人群逼出城市,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反面作用。
对于一线房价的走向,政府不妨放手让市场来发挥作用。如果对正常的购房需求也祭出高压政策,反而会在市场上产生恐慌,甚至起到推高房价的作用,2月份的房价表现,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年龄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被提拔者是否才堪重任,选拔过程是否合乎制度规范。
以四部长为代表的责任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工作不尽人意获得反对票是必然。
缺少环境包容的发展,必然遭发展的反噬。“黄浦江死猪”是警钟。
地下水处于无立法无监管的“不管”地带,如果得不到遏制,我们或将品尝毒粮食等一系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