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将“气候贫困”定义为基本生存环境的贫困。它是由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自然条件恶劣,特别是自然灾害的频发,而造成人们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可视为基本生存权利被剥夺的贫困现象。预计到2015年,全球气候危机影响的人数将增长54%,即达到3.75亿人。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异常气候频繁大面积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高度相关,在生态敏感地带人口中,74%生活在贫困县内。
这是一组黄河沿岸人家的故事,他们的命运和母亲河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母亲河有时显得很烦躁,泛滥的洪水让沿河人家难以发展生产,脆弱的生态系统让黄河人家陷入贫困。
[我要留言]
黄河入海口仙河镇范建玉大爷的家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小康之家。老两口加上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两个孙子,共8口人。范大爷告诉记者,他退役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运输大队孤岛采油厂。
范大爷说,当时这里一片荒芜,“到处都是芦苇荡,鸟儿比现在多多了,鱼虾河蟹更不用说。”那时的人们住的是苇子盖起的草房,种的是水稻。跟以前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水没有以前干净了,也比以前少了,“主要是上游的污染,北风吹来的时候味道很重。”
范建玉退休后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的退休金,他的老伴韩玉年轻时在油田打扫卫生,上了岁数以后,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每个月只有油田发的200元的生活费。
在渭河边上有一处平房,住在里面的是一位在老潼关县长大的老人刘金会,她在黄河边生活了58年,见证了潼关县水库移民的全过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的变化。
刘金会的家紧挨着渭河,渭河边几公里之内只有这一处房子。她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堤岸没有得到维护。她指着河边被淹没的旧城墙说,这个古城墙就能很好地护堤,现在倒没人管了,希望政府早点能够把堤岸都护起来。
刘金会每年能够领到移民补偿款600元。她家原本有5亩地,后来政府为发展旅游征了她的地,一次性给了补偿5万元。开发商本说会按月发生活费,可一直没有兑现。
康银堂,52岁,妻子高二连,50岁。康银堂现在在一个铁厂工作,工资1600块,与十几年以前的1200块相比,现在的工资不是很让他满意。他的妻子也在工厂打工,一个月能挣1500块。这是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他们还有十几亩地和二十几只羊,这部分收入够一家子的最基本花销。
康银堂在他的玉米地里拽出几棵玉米,玉米花絮部分的叶子都是黑的,玉米粒也很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干旱。”康银堂脸上满是焦急。
“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一个工厂多,就业机会多,污染严重的地方,还是生活在一个空气清新,水源干净但只能种地为生的地方?”他的回答是,我选择空气清新,水源干净,可以种地的地方,“如果农田收成好,牛羊长得好,收入也不比在工厂里打工少很多。”
白银市王岘乡郝家村,村民们抱怨,以前引水浇地的水渠,由于生活污水污染已无法使用,并且今年整个村子种的大葱被周围的冶炼厂废气污染,叶片全部变黄,导致全村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郝东升,今年55岁,家里一共四口人,他,老伴和两个孩子。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是卖菜。他的5亩大葱原本可以有1万多元的收入,上个月大葱被熏坏后以很低的价格处理掉,损失很大。现在只有大概1亩芹菜和小油菜还可以卖,估计收入有几千块。
郝东升的妻子指着院子里种的苹果树说,今年苹果长得不好。工厂的污水以前是直接排到黄河里的,而他们的饮用水也来自黄河。近年来村子里时有癌症发生,可是不确定是不是与污染有关。村里很多人的牙齿是泛黄的,一些老人患了骨质病,膝盖发软,要靠一天到晚用小锤子锤着缓解疼痛。
黄河原本是自然之河,生态之河。黄河是害还是利,不在于黄河本身,而在于人类自己。生存在黄河流域的人类,顺应自然地加以利用,黄河就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但如果我们违背了黄河的规律,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