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出现一个“警察被商户轻推假摔被戏称‘假摔帝’”的视频,引起网民热情围观。很多网民称这是警察假摔,并将其戏称为“假摔帝”。尽管运动医学系教授连看3遍视频,都确定警察赵凯是真摔,遗憾的是,司法逻辑和科学逻辑都不得不让位于“情绪逻辑”,在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当中,少见有人谴责违法停车然后谩骂警察的人,而是肆无忌惮给警察起外号,调侃之嘲讽之。我们显然在矮化甚至放弃了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用一种懒惰消极的情绪,而不是积极勤勉的情绪,来解读这个复杂无比的社会。[详细]

     郭美美事件,诈捐门、发票门、卖药门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让中国慈善的公信力下降。今年七八两个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到86.6%。专业化的慈善组织尚且如此,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救赎,又如何抵挡来自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在先入为主的猜忌和质疑之下,小悦悦父亲不管怎样做,都会招来非议。即使抓住了媒体这株救命稻草,也无法堵住悠悠众人之口,证明自己的清白。[详细]

     善款集结,见证着人心回暖、向善力的涌动。小悦悦的父母,为了回馈社会,也决意将善款捐出,将爱心火炬传递。这非坏事,但舆论风向,忽然混沌起来:从同情悲悯,到杂声扰攘,包括猜疑责难。这份猜疑,让人痛心:在第19名路人陈贤妹救人后,“作秀论”就莫名泛起;小悦悦家人决定捐出善款,也为些许人的“阴谋论”提供了话柄……但凡善举,总会被某些人祭上大棒,站在制高点上口诛笔伐,哪怕是对善的扼杀。[详细]

    当“西湖女侠”玛丽亚跳进西湖救人之时,岸上并不是只有她自己,但“人们(围观者)都在拍”,当她意识到“必须要有人做点什么了”,自己“又讲不了中文,没办法呼 喊”,便果敢地跳了下去;而“当我带着她从湖里出来的时候,我看到有七八个相机在拍照,我开始用英语大叫起来,说你们在做什么,她快死了,你们只想着拍照片。我很生气,请走开,这不是时装秀”。[详细]

    “在某快餐店,一位老婆婆怀揣2元钱,想买碗汤喝。一位女服务员问清情况后,免费送上了一碗汤饭,还加了一个鸡蛋”。该视频感动了许多网友,但也有网友质疑说“这是商家通过微博进行的品牌营销”。网络的诞生和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借助网络制造噱头吸引眼球,以图扬名天下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网络上的善良举动再难辨真伪,以至于原本真实的善良也会引发质疑。而我们有的媒体,也把这种走入歧途的“质疑精神”有意无意地放大,对道德底线破坏之后,又反过头来感叹“道德堕落”。[详细]

    当人们做好事“流血又流泪”的时候,做好事的成本就比冷漠的成本要高,甚至高于为恶的成本。如此,主动行善就真的成了社会稀缺资源,而且极易陷入一种“为善难而不为”的恶性循环。舌头根子能压死人、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不仅能淹死人,也可能会“淹死”维护社会正气的力量,恶化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甚至阻碍了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之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