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钼铜项目事件始末

2011年5月,项目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2012年2月21日,“什邡之窗”在网上信访栏目中,即发布了该市信访局“关于对宏达集团钼铜‘污染问题’来信的回复”,称按国务院《信访条例》有关“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民反映的质疑宏达集团拟投资104亿元建设钼铜生产项目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已交由环保局处理。办理情况回复称,该项目是已通过省发改委立项、国家环保部审批的拟建项目。目前该工程已通过环保部的技术评审,进入环保部行政审批程序,现处于尚未动工建设阶段。关于对该项目生产和建设可能带来“污染问题”的担忧,答复称,市委市政府拟采取专家访谈形式,邀请部分干部代表与村民代表到国内同类行业具有先进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生产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详细]

2012年2月28日,环保部网站《关于2012年2月28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的公示》显示,拟建于什邡经济开发区的宏达钼铜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万吨/年钼冶炼系统、40万吨/年阴极铜冶炼系统和自备电厂三个部分,其中钼冶炼系统和铜冶炼系统计划分两期建设。工程总投资67.2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96547万元。

2012年3月26日,钼铜项目按照国家最新标准和最高要求,进行了国家级环境评价,在2012年3月26日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审批。

2012年5月15日,什邡市委书记信箱中“关于宏达集团钼铜‘污染问题’的回复”内容与2月21日回复完全一致。[详细]

2012年6月29日,由四川什邡宏达集团投资104亿元的钼铜项目开工典礼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什邡举行。该项目是什邡市历史上首个百亿级投资项目。[详细]

2012年6月30日上午,十几名市民到什邡市委集中上访,在工作人员劝解释疑后离开。

2012年7月1日晚,近百名学生和百余名市民分别聚集在什邡市委门口和宏达广场两地上方示威,要求停建项目,聚集群众还在横幅标语上签名。

2012年7月2日上午,部分市民陆续在什邡市委、市政府门口聚集,示威反对钼铜项目建设,有部分市民不听劝阻强行冲破警戒进入市委机关,砸毁一楼大厅8扇橱窗玻璃、3个宣传栏、4个宣传展板。

2012年7月2日中午,由市长徐光勇、常务副市长张道彬,当面向聚集群众就宏达钼铜项目相关建设问题作出明确答复:一是责成企业从即日起停止施工,如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项目建设就不开工;二是组织工作组,派出干部到各镇(街道、开发区)、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等,听取广大市民对钼铜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市政府公告形式,通过多种媒体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详细]

2012年7月2日下午,在市领导答复后,市政府聚集市民陆续离开,但在市委门口仍有市民不听劝阻,继续聚集拥堵。

2012年7月2日,中共什邡市委什邡市人民政府关于宏达钼铜项目有关问题的意见发布。

2012年7月3日,什邡市公安局关于严禁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通告。[详细]

2012年7月3日下午,什邡市委书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什邡今后不再建设钼铜项目。[详细]

2012年7月3日,宏达股份停牌。

2012年7月3日晚11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对在什邡宏达广场打砸、推翻警车的钟某、李某、刘某等三人予以刑事拘留;对强行冲击警戒线,向执勤民警投掷花盆、砖头、石块等杂物的洪某、周某、钟某等三人予以行政拘留;其余21人经批评教育,认清所犯错误,具结悔过后,于2012年7月3日晚11时已全部释放。

项目本身对环境是否有污染?

有——反对项目继续进行

环境卫道士白鸟:政府没有充分的告知、企业能不能按环评要求执行不能让人放心、老百姓根本没能力理解环评报告的存在和内容。作为一个普通的金属冶炼项目,这种项目常见的污染包括: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含重金属和偏酸偏碱废水、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大气颗粒物、废渣。另外,如果工厂非正常运行,可能会有其他危险化合物排放如果企业能严格按环评报告中的要求运行工艺、处理污染物,这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更不可能与福岛相比,这个项目看起来没有放射性污染。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没有充分的告知、企业能不能按环评要求执行不能让人放心、老百姓根本没能力理解环评报告的存在和内容……

无——支持项目继续进行

四川什邡市人民政府:任何元素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科学的工艺就是综合开采利用,变废为宝,只取其益。该项目是经国家多部委从环保各方论证安全的前提下批准的,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装备,处理原料钼精矿、铜精矿,有充分保障并进行最严格的防渗处理,不会对周围地下水、地表水产生影响。该工艺循环回用处理后,将实现“零排放”,对周边及下游水体不会产生影响。为确保什邡子孙平安,该项目还外设永久观测井预防应急,其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在大气(空气)环境上是自然科学的,产生出的固体废物全部外售综合利用,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详细]

宏达集团副总裁刘德山:宏达钼铜项目已经通过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估,按照环评要求,钼铜项目的治污设施建设占项目总投资的14%,全部采用国外先进技术,高端的治污设备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将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同时,钼铜项目开工建设后,本地环保部门还将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测设备并配备监测人员,对工程进行全方位观察测评。[详细]

什邡政府的败笔败在哪里?

什邡事件基本上已有结果,什邡在处理此事中有诸多不合适甚至是错误之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什邡的败笔也许能给更多地方政府提供解决类似事件的更好思路。

不公布环评结果,强行上马

什邡事件祸起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不公开,与审批制度的高高在上导致的民意消化不良。宏达什邡钼铜项目投资金额高达百亿,因此早在几年前被进入审批筹划阶段,在此期间民众对于其环保安全的忧虑也一直没有打消。民众顾虑迟迟没有打消的主要原因便是,环评制度不公开。“环评公示”本身其实是非常没有诚意的,预设立场下结论不说,关键数据也没披露,其公信力可想而知。政府披露环评公示直接下结论说“我这个达标了,我这个很合格。”,政府与企业与民众沟通不足,民众自然顾虑重重。项目的决策程序显然有严重漏洞,属于不了解民意或者强逆民意的“冒险施工”,因此整个项目如同在沙堆上仓促开工,最终只得一遇抗议又仓促停工。

忽略民意,唯GDP作风

居民作为一个城市的主人,享受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大型项目的上马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同让也需要民众的理解。一套科学合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首先应该是开发者委托专门机构进行环境调查和综合预测,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发者公布报告书听取当地公众的意见。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果公众有不同意见,便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开发者听取公众意见之后进行必要修改,如果修改不能让民众满意。那么也应该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公众意见与开发者达成一致之后,最后上报当局最后审批。

目前国内的环境评估程序明显是越过了听取民意这一环节,民意表达不畅也就成为群体事件发生的导火索。一个上百亿的项目,赚钱企业是最大的受益人,污染的风险则又百姓承担,这样的项目不受民众支持也是情理之中。什邡事件发生之后,什邡市政府表示,如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项目建设就不开工。但如果项目筹划审判阶段,什邡市能够加入民意听证环节,那么什邡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暴力维稳,态度强硬

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官方曾详述了事件中示威民众的“劣迹”,并自辩防爆武警是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一再忍让下,“被迫”采用催泪瓦斯和震爆弹对过激人群予以驱散的。在官方的安民告示中,什邡承诺“如多数人不理解就不开工”,但也同时严肃申明“严禁非法集会示威”。言下之意,什邡民众再次借机游行示威表达诉求之门已然被“关闭”,显现官方绝不会再纵容类似事件的强硬态度。

正如《环球时报》评论所称,“很多情况下,一些政府官员往往会存有侥幸心理,以为社会不同意见很容易克服,有的甚至认为,百姓不会觉察,或者即使察觉也不会有反对,更不会采取激烈的维权行动。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屡屡因粗放型项目陷于非常被动的境地。”然而,更为严重的并非仅仅是令地方政府陷入被动,官民一直以来渐渐生成的对抗情绪需要政府深加反思自己的“群众路线”。

迫于舆论压力收回项目

7月3日,什邡市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决定停止该项目建设,什邡今后不再建设这个项目。地方政府如此快速坚定的表态,应该更多的是迫于公众压力而采取的临时应对之策,而非真正意识到此类项目的潜在危害。事实上,直到现在,当地政府仍在宣称,该项目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由政府行政干预产生的项目终止,是否对环评部门和评审部门的权威性及严肃性构成质疑?外界对于该项目立项、审批和终止过程中的程序合法性也会提出质疑。到目前为止,什邡市政府并未解释当时的环评是否存在缺陷。环保部门也未对该事件作出任何回应。就该项目本身的危害性,也未有专业的、充分的、透明的讨论和解释。终止该项目的依据并非因为项目本身的环境危害因素,而是迫于舆论压力政府不得不以此来稳定局面。

民意如何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

7月2日,什邡市政府表示立即停建该项目,何其迅速的反馈和决策。这听上去似曾相识,2011年8月,大连3万市民上街抗议PX化工项目建设,当天市长就在现场向示威人群喊话,并承诺搬迁工厂。

民众的抗议如果只是简单的邻避运动,那么,他们的目的达成了。但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来看,这些快速的决策实际上并不让人感到心安。2007年备受关注的厦门PX事件也是一场邻避运动,直到2009年广州番禺的反垃圾焚烧厂公民行动,可谓是此类环境抗争行动的高潮。厦门PX项目最终迁至漳州建设,而番禺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经过反复论证,直到今年4月才公布选址番禺区大岗设备基地。

在这3年时间当中,番禺市民、曾经的维权领袖、投入关注此事的广州媒体人、学者,并没有满足于原址被否决的自利目标,而是长期保持与官方互动,参与了整个决策过程的论证、评议乃至行动。这3年,当初参与组织策划抗议行动的维权领袖不再是“敏感人物”,而是广州市政府的座上宾。原来淹没在众多ID当中的普通网民成为了民意代表、社会活动家,他们多次受邀参与市长、副市长的座谈会,就垃圾焚烧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协商。

这批成熟起来的公民,从环境抗争运动中体验到了参与公共决策的成就感,而对官方来说,则在这个开放议事渠道、增加民意代表的社会治理模式当中,减轻了决策压力,将民众的抗议处理从“政治化”转变为“例行化”处理,进而纳入制度化轨道。

在官民协同治理过程中,如果没有维权公民理性而富有建设性的抗争技巧,政府可能仍然停留在封闭式决策的路径依赖上;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广州市政府相对开放的社会治理姿态,再高明的行家里手,恐怕也难以参与到决策环节当中去。

这种官民协同治理模式,自然是双赢的,将为中国社会处理民众抗议找到一条协商式民主的路径。但是,长远来说,只有启动广泛的政治改革之门,将这一系列地区经验纳入体制的机理当中,成为行政行为程序合法的法治基础。这样,市长拍脑袋决策建与不建一个经过论证的项目,才会受到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制约,同时,民众原本激进的诉求也会日趋理性。[详细]

正如环球时报所评,希望什邡吃的这一堑是最后一堑。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74期:没钱就该站着乘地铁?

在地铁运力明显不足,乘客被挤成相片的情况下,还挤占公共资源来为一部分人解决舒适度,显然不妥。

第73期:公车改革不应仅是给官员发钱

官员出门行有车,这是惯出来的毛病,公车改革的难点不在于计算应发多少车补,而在于敢不敢下决心敲掉官员的既得利益。

第72期:“示众”偷拍者是擅用私刑

第72期:“示众”偷拍者是擅用私刑

“网络私刑”式的人身攻击或许有些“量刑过重”,甚至有悖于法律公允。

第71期:法规不应仅仅“看起来很美”

类似的“看上去很美”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等如果只是一个刷存在感的“作品”而无法保证实施,那么与普通网帖何异?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